生物研究:最好的研究导出最好的学生

【字体: 时间:2006年02月08日 来源:中国科技网

编辑推荐:

  

  

    在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项目获奖名单中,进入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主要完成人名单的大学已有六十多所,这些同时是教师的科研人一致认为——最好的研究导出最好的学生。

    1月9日,全国科技大会上公布了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项目。在获奖名单中,记者发现,进入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主要完成人名单的大学已有六十多所。大学,这一教书育人的圣地,能否成为科研的主阵地,它将在我国的科技发展进程中扮演什么角色,成为很多学人关注和探讨的问题。记者就这一问题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陈予恕,清华大学生物系教授隋森芳,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系主任程建平,他们既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又在科研中取得了很多成果,对于在大学做科研有很深的体会。

    学生是科研的动力源泉

    清华大学生物系教授隋森芳完成的“膜脂/蛋白相互作用:蛋白质在膜脂作用下结构与功能变化”项目,获得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腊月二十三,中国的农历小年,清华校园及附近的家属区弥漫着过年的味道,记者在隋森芳的实验室见到了他,但在他的实验室里却找不到一点春节临近的感觉。学生们在实验室里为各自的项目悉心钻研,他们的导师隋森芳也同样做着自己的研究。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紧张充实的学习生活,没有丝毫倦怠。

    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隋森芳一再夸奖自己的学生,他们聪明、敏感、思维活跃,勤奋而又一丝不苟,在实验项目中,导师只需要提出研究课题,在大的方向上把关,具体的实验步骤全部由学生来完成。细心敏锐的学生在实验中会发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现象,老师和学生再结合实验结果一起讨论,确定接下去的实验任务。在这样反复的实验、交流与讨论中,课题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隋森芳1988年在德国慕尼黑技术大学获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一直在清华大学从事生物学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这次获奖的项目从最初的课题方向选择到现在已经有10年左右的时间了,这个项目分为几个题目,其中有一个题目取得的进展可以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就申报了。到目前为止,获奖的题目还没有结题,做到这个步骤、在这个方向上积累到这个程度只是达到了申报奖项的要求,这是基础科学的一个特点,它需要长时间的研究,注重在一个领域的突破,而不是以一个项目的结题作为标志。

    对于这次获奖,隋森芳和他的学生们看得很淡,他们认为,获奖仅仅是表明他们的实验方向是可行的,获奖项目也只是实验过程的一个小小成果,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15年以前隋森芳的研究方向和现在的不同,当时他发现在一些重要的领域还有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根据自己的背景和技术选择了有可能发挥长处的领域,自己摸索,其间不断和国外学者交流,开辟了一些新的领域和新的方法,尽管技术条件比国外差,在试验技术上不如发达国家,没有足够的财力投入,但在解决的问题上、在选择问题的生物学意义上,发现我们可以做一流的工作。

    隋森芳选择了在生物学功能上下功夫。他挑选生物学专业的学生做实验,在研究生物学功能、背景、意义方面发挥专业优势。他的学生一届接一届,在他的指导下分阶段进行了研究。他们做的“蛋白质跨膜进入细胞”实验,是由两届的博士生加一位硕士生花了八九年的时间分阶段完成的,有一个积累过程。不过,学校里学生新陈代谢非常快,对教师来说提供了很好的动力源。

    大学分为研究型、教学型和高级技师型三种,大学的使命究竟是教学还是科研,三位教授在接受采访时都认为,研究型大学中教学与科研应该是完全一致的,对研究型大学来说必须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如果教师不亲自做大量研究工作,就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研究人才是从大学培养出来的。大学适合做自然科学的研究特别是基础科学,现在是大学与科研院所在科研领域共同发挥作用,以后大学的作用会越发重要。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言时提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和高技术产业化的生力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我国的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负有重要的使命。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孙惠柱也曾撰文表示,大学所担负的大任,是为整个社会提供一种关键性的服务——为社会的健全发展提供经过周密实验或论证的创意,大学是科教兴市兴国的主要基地。大学不是学店,也不是只管收费上课的培训班,它还有更为重大的使命。教师不能只为了项目的所谓理论性而闭门造车,更不应凑数字炒冷饭为研究而研究,而要更多地关注社会的需要,利用大学的科研环境,孵化出更多能够造福社会的创意来。

    目前,大学已经认识到了自身的使命,积极进行原始性的科学研究,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极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清华大学有9项优秀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荣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南开大学获得3项自然科学二等奖和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津大学4项目齐获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石油大学有5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奖;南京农业大学2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燕山大学有2个成果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等等。

    多学科碰撞出灵感

    三位教授都提到了在大学里做科研的优势。首先,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学科综合、交叉特点显著,有利于扩展研究人员的视野。大学有相对宽松的环境,不用坐班,研究氛围好,大学有各种不同学科,学生数量很大。与科研院所培养的学生相比,大学的学生相对涉及的学科面比较宽,在学校里各个学科的学生和老师们在一起,在研究学问上有好的环境。

    隋森芳说:“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来读我的研究生,选修课上有一半的外系学生来听课,这种多学科的氛围有利于进行科学研究。”大学比分门别类设置的研究机构更易于碰撞出新的交叉学科;大量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又可以成为科研的生力军,教授和学生的互动往往还能催生出创意的灵感。在国外做过一段时间研究的学者回国后更愿意去大学而不选择科研院所,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主要研究也是出自大学。

    其次,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在大学里有最优秀的年轻人,他们可以使各种新想法充分产生。好的大学积累了一批好的教师队伍,好的大学有好的学生,年轻人是主力,隋森芳今年获奖的项目,就是他带领一个博士后和三个博士研究生一起完成的。

    从1956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陈予恕已经在天津大学度过了近50年的时光,培养的博士、硕士就有50多人,本科生更是不计其数。今年,陈予恕主持完成的“大型旋转机械和振动机械重大振动故障治理与非线性动力学设计技术”项目获得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个项目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教委基金等的持续资助下,历时近十年完成的一组研究项目,几届学生在他的指导下合作完成了这一大课题。陈予恕说,真正在做具体工作的是博士生、博士后和一些能力强的硕士生,自己告诉他们大概轮廓,他们根据指导,做现场调研。大学里不断有新的学生进入,为科研提供了大量优秀人才。

    与科研院所相比,大学里没有特别明确的科研任务。大学最开放,它允许师生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允许犯错误,科研压力相对小一些。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系主任程建平198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近代物理电子学专业,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核技术应用和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的研究,主持的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的研制和产业化,是清华大学有史以来最成功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之一,他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学校宽松的环境,也得益于在大学做科研可以与社会效益发生联系。在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产业化过程中,清华大学工物系与同方威视的良好合作被视为校企合作的成功典范。

    此外,大学培养的毕业生也是一个资源。很多企业里有学校自己毕业的学生,便于学校和企业进行充分的沟通。

    不搞研究,讲不好课

    学校是一个年轻人的环境,在学生的土壤中,教师只需要把握潮流,解决潮流的细节问题都是靠学生完成。教师非常鼓励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的,通过讲课可以面对学生,从中发现优秀的学生,让他们投身到科研当中去。适量的教学是必要的或者说是必需的。

    隋森芳回国多年来一直在讲课,他认为,讲课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内容,发现一流人才。大学没有教学不行,没有科研更不行。教师在大学的环境中能生存下来肯定要将二者关系处理好。

    教学与科研是一致的。科研是引领学科前进的重要手段和方式,科研可以使学生接触到世界的前沿课题与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搞科研的教师应该上教学第一线。教师应该既能教学又能搞科研,这样他就能将新的学科前沿带到一线的教学中去。

    陈予恕用自己的经历说明了这个问题。他的研究领域是力学的应用基础学科,如果他不亲自搞研究,就不知道怎么应用,讲课自然讲不好。陈予恕将自己历时十年研究的项目,总结为11部著作和近500篇论文,它们代表了我国非线性动力学、转子动力学、机械振动、故障诊治等研究领域的前沿水平,这些专著和论文既是科研成果,又可作为学生学习的教材,便于学生系统掌握。他说,研究人才是从大学里培养出来的,如果不亲自做大量研究工作,就无法培养高质量的学生。

    程建平认为,综合性大学科研与教学不矛盾。如果教师只是教学不参加科研,就不能做出最好的研究,也不能教出最好的学生。人才培养不仅仅是一个教学的过程,还有一个研究的过程。学生也要参与科研,学生如果不搞研究就接触不了该学科领域最新的东西。当然,教师做科研可能会在经费、时间上影响教学上的投入,因此,怎么处理好二者关系很重要。现在并不是每个教授都能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科研处理好就会促进教学,处理不好就会影响教学。

    我国在基础研究方面,大学是主阵地之一,但不是唯一的主阵地,还有科研院所在发挥作用。在产业化这块,大学、科研院所、企业是互相补充的,大学也不是唯一的主阵地。大学搞科研有天生的优点,比如大学里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学科,在其他专业也能找到合作伙伴,而且在大学里有年轻的学生,年轻人没有思想禁锢,他们可以不断地有新想法。而科研院所大多只是在研究专业的相近学科有一些设置,相差很远的研究领域在同一个研究所就找不到。科研院所与大学是专业队与地方兵团的关系,科研院所与大学可以互补,两方要互相配合。

    作为有20年教学经验的教师,程建平提出了人才培养的问题。他说,大学的优势在于学生和学科齐全,大学是培养人的地方,可以培养优秀的学生。而研究院的科研环境、设备、导师都是一流的,如果大学和科学院二者能够合作、能够打通就好了。科学院培养人才不是强项,科学院学生的专业是单一的,而大学里做科研有一个氛围,理工、人文等各种学科专业的人才都有。科研院所虽然也在培养学生,但是在这方面形不成规模。一个国家需要大学,是因为大学有文化底蕴和文化的氛围,没有在大学的环境待过,就不了解大学的精髓。一些科研院所学生学得也不错,但是他们的圈子太小,他们接触到的只是所对应的专业的学生,没有文、理等其他学科背景的熏陶。而大学的学生也应该走进科研院所,去寻找一种研究的氛围和良好的科研环境。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