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武汉3项课题入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6年12月07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武汉植物园3项课题入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武汉植物园3项课题入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湖北日报2006年12月5日讯 12月4日,记者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获悉:该园3项课题被列入刚刚公布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江明喜研究员针对我国城市发展现状,建议通过对城市的生态规划,充分利用植物种质资源,筛选适合城市立体绿化的植物种类及其养护技术,开展立体绿化技术研究与示范,从而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的技术与模式。该课题获“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城市生态规划与生态建设关键技术综合研究与示范”重点项目的资助。
武汉植物园针对我国大型水利工程区的生态环境变化,开展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的调控和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的研究。张全发研究员、江明喜研究员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的“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水库库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与示范”以及“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恢复与综合整治技术与示范”课题,在揭示三峡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基础上,开展工程区生态恢复技术的研究与示范。这2项课题获得“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工程建设区生态恢复整治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的资助。
湘雅博导开出红斑狼疮解药
10个红斑狼疮患者中有9个是女性。湖南省医学家陆前进教授昨天为记者再次解释了不久前他在美国提出的新发现:他发现了女性易患该病的新机制。“乐观的预计,2-3年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将出现革命性的革新。”陆教授说。
发病率1/2000
据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通称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当患上系统性红斑狼疮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丧失辨别自身或“朋友”的能力。结果它反而开始破坏身体组织。通常受到影响的器官或组织有皮肤、关节、神经系统和肾脏等。该病的发病率高达1/2000。
“对于该病的治疗,目前并没有特别有效的方式。主要的方式之一的激素治疗是双刃剑,”陆教授说:“在没有激素治疗之前,红斑狼疮患者的死亡率是100%,有了之后,大部分患者也是死于激素的副作用(肥胖、糖尿病、感染、消化道出血、骨质疏松和电解质紊乱等等)。”
揭开女性易患SLE的原因
正常状态下,女性两条X染色体中只有一条处于活化状态,而另一条处于失活状态。
DNA低甲基化(DNA甲基化参与调控许多细胞过程,包括胚胎发育、转录、染色质结构、X染色体失活、基因组印迹以及染色体稳定性。同这些重要功能相符合的是,越来越多的人类疾病被发现同DNA甲基化的异常有关。)重新激活原已失活的X染色体,从而导致T细胞的功能紊乱(T细胞是淋巴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身体中抵御疾病感染、肿瘤形成的英勇斗士),进而对自身众多组织器官造成损伤。
陆教授及其课题组由此揭开了女性为何易患SLE的神秘面纱。
3年内成果可望用于临床
11月中旬,来自世界各地的13000多名自身免疫病学专家、学者聚首美国首都华盛顿。作为全世界三位有重大发现的专家之一,湘雅二医院皮肤科主任、表观遗传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陆前进教授在大会上做特别演讲。
陆教授首次提出女性易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全新机制,美国当天的《DailyNews》进行了专题报道。
“这项最新的研究成果揭示了系统性红斑狼疮致病的关键机制,”陆教授介绍说,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上,他们正在进行下一步研究,干预甲基化,2-3年时间内,有望成为研发红斑狼疮治疗药物的新靶点。该病的治疗也将取得革命性的突破。
我国科学家发现:成熟森林土壤可持续积累有机碳
科学时报2006年12月5日讯 近日,美国《科学》杂志报道了我国科学家发现成熟森林土壤可持续积累有机碳的研究成果。这一重要发现将可能从理论和方法上对全球碳循环研究产生深远影响,并可能为我国履行《京都议定书》、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重大理论依据。
据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科学家介绍:经典生态学理论认为,与非成熟森林相比,成熟森林作为碳汇的功能较弱,甚至接近于零。然而,华南植物园周国逸研究员及其同事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过去25年间,成熟森林在地上部分净生产力几乎为零的情况下,土壤持续积累有机碳,表现出具有强大的碳汇功能。这一成果2006年12月1日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国际学术杂志《科学》上,并引起生态学界和众多国内外读者的关注。
据介绍,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上升,带来了温室效应等一系列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过去几十年,科学家们在全球范围内针对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对碳循环时空动态的影响开展了大量研究,但仍不能确切解释碳排放与碳吸收的收支不平衡现象,这中间存在一个巨大的未知汇(missing sink)。2005年2月16日,旨在遏制大气二氧化碳排放增加的《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温室气体减排成为每个国家发展中必须正视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了解全球碳源、碳汇的分布、动态及机制不仅仅是一个大众关注的科学问题,也成为重要的政治、经济问题。目前,许多科学家都在致力于碳汇、碳源的研究,以期最大限度减轻本国履行《京都议定书》的压力。
据了解,“成熟森林碳循环趋于平衡”是现今大量生态学模型的基础。因此,成熟森林在全球碳循环研究中一直被看作近似于“零碳汇”的系统。关于成熟森林土壤有机碳的长期动态尚未见报道。周国逸研究员及其同事对位于广东省中部的鼎湖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成熟森林(林龄>400年)土壤有机碳进行了长达25年的观测,结果显示,该森林0~20厘米土壤层的有机碳贮量以平均每年每公顷0.61吨的速度增加。这表明成熟森林可持续积累碳,因此可能是重要的碳汇,这为确认成熟森林作为一个新的碳汇奠定了理论基础。尽管成熟森林土壤持续积累有机碳的原因尚不清楚,目前也还不明确这一研究结果是否区域或全球的普遍现象,但仍然为寻找未知碳汇的去处提供了新的思路。
12月4日,周国逸还在新闻发布会上谈到这一科学发现对我国的现实意义:20多年来,我国兴造许多人工森林,碳汇功能比成熟森林更大,因而这一发现有利于我国在全球气候公约谈判中因取得科学数据而“心中有数”;其二,我国制定的一系列自然生态保护政策,如天然林保护政策因此有了理论依据;其三,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在履行《京都议定书》中的谈判。
专家认为,“成熟森林可持续积累碳”这一发现有力冲击了成熟森林土壤有机碳平衡理论的传统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现有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看法,并将催生生态系统碳循环非平衡理论框架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