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项目资助同济医学院发表癌症治疗新方法

【字体: 时间:2006年12月29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肝癌全身基因治疗(systemic gene therapy)的先决条件就是特异性,来自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Tongji Medical College)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以及荷兰莱顿大学(Leiden University)莱顿化学研究院分子遗传学系,生物化学系的研究人员报告了一种包含去唾液酸糖蛋白(asialoglycoprotein,Asor)相关凋亡基因(Apoptin gene)的全身递送载体,为肝癌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安全的方法。这一文章公布在Nature出版社出版的《Cancer Gene Therapy》杂志上。

  

生物通报道:肝癌全身基因治疗(systemic gene therapy)的先决条件就是特异性,来自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Tongji Medical College)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以及荷兰莱顿大学(Leiden University)莱顿化学研究院分子遗传学系,生物化学系的研究人员报告了一种包含去唾液酸糖蛋白(asialoglycoprotein,Asor)相关凋亡基因(Apoptin gene)的全身递送载体,为肝癌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安全的方法。这一文章公布在Nature出版社出版的《Cancer Gene Therapy》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来自同济医学院生化教研室的屈伸,这一研究项目受到湖北自然科学基金(No. 2001ABA004)和荷兰Dutch Royal Society of Arts and Sciences(04CDP003)两个项目的资助。

原文摘要:
Cancer Gene Therapy (2007) 14, 66–73. doi:10.1038/sj.cgt.7700985; 
Inhibition of hepatocarcinoma by systemic delivery of Apoptin gene via the hepatic asialoglycoprotein receptor 
[Abstract]

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我国位居第二的癌症“杀手”,虽然早期亚临床肝癌手术切除治疗效果较好,但是多数患者就诊时肿瘤已进展至晚期,有效治疗方法不多。目前肝癌生物治疗主要集中在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由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与癌基因的激活和/或抑癌基因的失活有关,因此最理想治疗方式为基因治疗。肝癌的基因治疗主要包括自杀性基因疗法和免疫调节基因疗法,对于这两种治疗方法,靶向特异性十分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主要靶向只存在于肝细胞表面的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ialoglycoprotein receptor,ASGPR),这种受体主要表达于哺乳动物肝窦状隙的肝实质细胞表面,参与多种生理功能,多年来一直被用于介导药物和基因的肝靶向递送以及肝脏成像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人员利用肿瘤特异性细胞凋亡基因:Apoptin gene(一种可以选择性诱导恶性肝脏细胞细胞凋亡的基因),复合去唾液酸糖蛋白Asor,形成Asor-Apoptin 蛋白-DNA复合物进行实验,结果发现这种复合物可以引起HepG2肝癌细胞的细胞凋亡,但正常的L-02肝细胞中不会发生细胞凋亡,而且缺少膜上ASGPR的非肝细胞诱导肿瘤A549细胞也不会被Asor-Apoptin影响。

进一步在带有原位肝癌细胞瘤的小鼠中通过尾部静脉注入Asor-Apoptin,发现会导致肝癌细胞和正常肝细胞特异和有效Apoptin的分派。5天之后,原位肝癌细胞瘤非常显著的消退了,而这个正常肝细胞却没有。这些体外体内实验都说明Asor–Apoptin可以特异性的诱导恶性肝细胞细胞凋亡,因此可以作为一种有效安全的肝癌治疗方法。
(生物通:万纹)

附:

原同济医科大学简介

同济医科大学是卫生部部属的一所高等医学院校。其前身是德国医生宝隆博士于1907年在上海创立的"德文医学堂",1927年改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1951年由上海迁至武汉,同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定名为中南同济医学院;成立于1900年的上海同济医院迁到武汉,与成立于1866年的汉口协和医院一起,归属学校作为附属医院。1955年,学校改名为武汉医学院,1985年学校更名为同济医科大学。1996年8月,卫生部与湖北省携手共建同济医科大学,梨园医院归属学校作为附属医院。1997年1月,学校通过部、省建设"211工程"重点学科评审。

学校现有6个学院、12个系(部),开设了9个专业,6个专业方向;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积极发展成人教育的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教育格局。并引进竞争机制,严格实行三、五、七学制优胜劣汰,在全国医学院校中率先实行了学分制和本科生导师制。学校建成了2个国家级、3个省级和15个校级重点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外科学(普外·器官移植)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普外、器官移植学科之一,是我国最大的普外、器官移植实验临床研究中心之一;国家级重点学科环境卫生学,1987年获得全国环境影响评价甲级证书,成为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唯一获得这一资格的学科。学校有2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所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12个研究所,9个研究中心,19个独立研究室,80多个教研室,3所附属医院,1所附设卫生学校。中国医学科学院武汉分院、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武汉分院、卫生部德语培训中心设在该校。

学校现有1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正副教授1400余人,讲师1800余人,教职工7500余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31个,博士生导师116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51个,硕士生导师540余人;设有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校博士生、硕士生近900人,本科生3500余人,专科生300余人,外国留学生62人,成教学生2000余人。建校以来培养了4万多名医药卫生人才,1981年以来毕业医学博士337人,医学硕士2581人。

1978年以来,该校已取得重要科技成果545项,有387项(次)科技成果获省、市级以上奖励,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发明奖1项,卫生部科技进步奖87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41项,国家其它部委科技进步奖和湖北省、武汉市科技进步奖253项。我校主办公开发行20种学术期刊,居全国医学院校首位。编写出版200余种参考书、工具书。学校主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9门,有11门(次)获全国优秀教材奖。该校有800余人(次)担任国内、外学术团体理事(或委员)以上职务。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