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院成功构建新型疫苗

【字体: 时间:2006年12月26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日前在京召开的第一届中国国际生物制药研讨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恒教授透露,他们利用首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表位随机重组技术,构建成功新型多表位人工抗原疟疾疫苗。该技术已受到国内外疫苗专家的关注,被应用于抗其他免疫原性复杂的传染性疾病疫苗的制备中。

  

生物通综合:中国医药报消息,日前在京召开的第一届中国国际生物制药研讨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恒教授透露,他们利用首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表位随机重组技术,构建成功新型多表位人工抗原疟疾疫苗。该技术已受到国内外疫苗专家的关注,被应用于抗其他免疫原性复杂的传染性疾病疫苗的制备中。

王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传染病和分子寄生虫学和寄生虫基因工程疫苗研究20 余年,在美国海军医学研究所疟疾疫苗实验室工作4 .5 年。现为医科院基础所分子寄生虫学实验室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多抗原表位人工抗原DNA 疫苗的构建,新恶性疟原虫候选。

 

  王恒教授指出,疟疾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传染病之一,威胁着全球1/3人口的健康。在热带和亚热带流行区,恶性疟疾每年导致100~300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儿童。近年来,疟疾的防控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是人类尚未获得有效的疫苗。她分析说,研制疟疾疫苗存在的困难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疟原虫很难在体外大量培养,因此尽管注射减毒子孢子可诱导保护性免疫反应,但目前尚无天然病原体可被用于疫苗;第二,由于疟原虫抗原性十分复杂,导致单一抗原不能诱导有效的免疫保护;三是多抗原蛋白的联合使用会增加异性蛋白的用量,难以发挥出理想的免疫效果。因此,目前认为最理想的疟疾疫苗应该是由取自不同保护性抗原的多个表位组合而成的人工抗原。但在实际应用中,多表位人工抗原对诱导抗体免疫反应的作用很不理想。控制红内期感染是降低恶性疟疾病死率的关键环节,而该期的宿主免疫反应类型为抗体免疫保护,可见,诱导产生有效的保护性抗体水平是多表位疟疾疫苗必须逾越的障碍。

  他们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多个抗原表位肽段之间的连接顺序明显影响人工抗原的免疫原性,说明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是决定性因素。而在实验中,多个表位相互连接的组合顺序存在大量的多样性,因此通过手工操作的办法几乎不可能获得最佳的人工抗原结构。基于这一推论,他们尝试使用分子杂交技术,使十余个抗原表位基因之间发生随机的杂交组合,组成数以万计含有不同表位连接顺序的DNA文库。体内实验初步证实,用这些文库免疫动物可获得很强的抗体水平,并对鼠疟原虫感染产生了交叉免疫保护。随后,他们从这些DNA文库中筛选出免疫原性最佳、稳定性最好的人工随机组合抗原M.RCAg-I。初步研究证实,这个随机组合抗原中包含的所有表位都能诱导产生很强的特异性抗体反应,免疫动物后可诱导产生很高的抗体水平。通过免疫实验兔和恒河猴,从免疫动物血清中获得亲和纯化抗体,结果发现其在体外能够明显抑制恶性疟原虫的生长。 据悉,目前他们正在与相关企业合作,进行该疫苗的临床前期研制工作。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