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西南大学转基因研究结硕果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6年12月25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日前,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专家何光华对外宣布,该所8名专家攻关10年的高粱基因导入水稻课题,结出了硕果:10天前,市内外专家对这项成果进行评定,专家组一致认为这项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生物通综合:据重庆商报消息,日前,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专家何光华对外宣布,该所8名专家攻关10年的高粱基因导入水稻课题,结出了硕果:10天前,市内外专家对这项成果进行评定,专家组一致认为这项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据何教授介绍,他们利用离心机等仪器及分子技术,从高粱叶片里提取出了高粱的基因。他们将这些基因射到水稻的茎杆上,或是花粉管中。变异的基因最终进入水稻的子房,结出稻穗。这些特殊的稻穗体现在谷粒大而多,每条稻穗的谷粒多达250颗以上。将这些谷粒再次播下地时,由于带有高粱的抗旱性,其长出的水稻抗旱性较强。这种变异的水稻产出的米粒是透明的,煮成饭口感很好。目前,这种米已被国家审定为二级优质米。
何教授说,为培育这种优质米,重庆市共投入了300余万元的科研经费。目前,这种米的优质稻种,已在全市大面积推广,明年秋天,主城的市民将可吃上这种优质米。这种优质水稻经过近两年试种,已确定其品质稳定。
西南大学是2005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成的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综合性重点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自1988年成立以来,长期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自然科学基金、"八六三"、、留学基金、生物技术攻关、总理基金、跨越计划、成果转化基金、国家水稻育种攻关和四川省科技厅、教育厅、农业厅等项目,其中主持四川省"九五"、"十五"水稻育种攻关,"十五"生物技术攻关,年科研经费400余万元。其主要研究方向:
1、"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方法及冈·D型杂交稻"--1988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在世界上首创"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方法及冈·D型杂交稻",运用该方法克服了过去种间、亚种间、野生稻与栽培稻间杂交育成不育系易保难恢的缺点,先后育成了冈朝1号A、冈29矮7号、冈46A和D汕A、D297A、D62A等冈型和D型恢复谱广,配合力高的不育系,并组配出冈优12、冈优22、冈优26、冈优881、冈优527以及D优63、D优68、D优162、D优527等强优组合,其中"大穗型高配合力冈46A 不育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D优63获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冈优22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冈.D型杂交稻已全国15个省市和东南亚国家推广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成功地探索了杂交稻超高产育种新途径--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育种。
针对80年代末期杂交水稻育种在产量方面处于徘徊局面,加之四川特殊的高温高湿寡照的生态条件,要使杂交稻产量上一个新台阶,必须建立相应的育种方法,经过研究,以周开达院士为首的水稻专家提出了"亚种间重穗型杂交稻"育种理论,并选育出了一批重穗型杂交稻品种。1991年育成的第一个重穗型组合Ⅱ优6078,比汕优63增产15%;之后,又相继育成了系列重穗型组合如Ⅱ优162、冈优527、D优527等,实现了杂交水稻产量上的重大突破。特别是冈优527是自汕优63推广以来四川省第一个全省区试比汕优63增产8%以上的组合,也是"九五"四川水稻育种攻关第一个突破8%的超高产组合。目前,该育种路线已成为我国超级杂交稻育种路线之一。
3、光温敏不育系生态育种体系的建立与两系杂交稻品种选育。
80年代中后期,我国杂交水稻育种进入一个新领域,即利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开展两系杂交稻育种。由于两用核不育系受光温的控制,育性常发生波动,使两系杂交稻的应用具有很大的风险性。特别在四川生态区应用风险更大。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们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光温敏不育系的生态育种方法",选育出了适合四川的光温敏不育系,使我省两系杂交稻的育种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经过数年实施,育成了能在230C低温下保持稳定不育的蜀光612S、蜀光570S及蜀光582S等两用不育系,已通过国家"863"联合鉴定和省级成果鉴定。用蜀光612 S组配出两优681、蜀优4号等强优组合,已列为国家"863"计划中试开发项目。
4、利用水稻特异种质材料固杂种优势的研究。
为了进一步扩大水稻杂种优势利用范围,简化制种技术,于1988年开始了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1990年第1份无融合生殖材料SAR-1通过"863"生物技术领域专家组和四川科委联合组织的专家鉴定。专家们确认SAR-1具有未受精卵细胞自行发育成胚,未受精极核自发形成胚乳和低频率不定胚等无融合生殖特性,获1993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后来发现的SAR-3、SAR-4能促进杂种早代稳定,快速选育水稻品种,育成的E优540、E优532等米质优、产量高,正在大面积推广应用。
5、水稻优质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长期以来,紧紧围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示范推广-人才培养"这条主线,强化科学研究的源头创新,在再生稻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水稻稀植优化栽培机理及技术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优质高产杂交稻品质形成机理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水稻轻简高效综合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超高产重穗型杂交稻的高产机理及应用技术研究、水稻逆境生理及抗旱品种选育与栽培、功能稻及观赏稻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水稻逆境反应基因的系统分析及抗逆水稻资源的筛选,水稻超高产强化栽培技术体系研究等方面成就突出,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科技成果,已获部、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10余项,为四川及西南地区乃至全国水稻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6、生物技术育种。
早在七十年代即开始了组织培养技术与常规育种的结合,八十年代由花药培养育成了花广518等广亲和系和由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成的T汕S等光温敏核不育系。1991年"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水稻油菜在水稻油菜育种上的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由花培育成的高配合力多用途恢复系蜀恢162,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组配成的中早熟杂交稻组合D优162和重穗型迟熟超级稻组合Ⅱ优162(均通过国家审定),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聚合优良基因,获得了抗白叶枯病、抗稻瘟病的恢复系抗527,已组配出双抗杂交稻品种进入中试。2004年"水稻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重要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及应用研究"获四川省一等奖。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育成的抗虫、抗病杂交稻已通过国家安全性评价进入中试。正在开展抗旱、抗病害虫、高光效、高磷肥利用率等基因工程育种及抗病基因的克隆等研究。
7、种子工程技术。
稻粒黑粉病是杂交水稻之中的常见病,严重影响种子质量,因此,防治稻粒黑粉病在杂交稻制种中显得非常重要。由我所研制的稻粒黑粉病专用药剂"抗黑95",已通过四川省成果鉴定,获2001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生物通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