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2006年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蛋白质研究及发育与生殖研究)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6年12月01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2006年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蛋白质研究计划及发育与生殖研究计划)项目前两年经费预算,经过中介机构评估、首席科学家答疑及预算管理部门的综合审查,初步方案已经确定。按照《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现予公示,公开征求意见。
生物通综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01年开始试点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适应基础研究的规律和特点,就已经确定的重要研究领域中的核心科学问题,整合与集成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术思想和不同层次的项目,如面上、重点和重大项目,针对共同的研究目标形成一定规模的项目群,实施相对长期的支持。
2006年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蛋白质研究计划及发育与生殖研究计划)项目前两年经费预算,经过中介机构评估、首席科学家答疑及预算管理部门的综合审查,初步方案已经确定。按照《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规定的程序,现予公示,公开征求意见。
蛋白质研究计划:
项目名称 项目承担单位 项目首席科学家
重要组织和细胞的动态蛋白质组学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 何大澄
何大澄,博士,1943年出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生物物理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1获北京大学细胞生物学专业硕士学位。1986年获北京师范大学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1987在北京师范大学任副教授。1988-1991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系工作,1991-1994年在美国 Baylor医学院任 Instructor,1994-2000年分别在美国 Baylor医学院和德州大学医学院任 Assistant Professor。1997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受教育部的聘任回国出任北京师范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细胞增殖与调控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回国后作为首倡人组建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和高等学校蛋白质组学研究院,出任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常务副院长。目前是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类蛋白质组学组织副主席,Cell Research、解剖学报等杂志编委和细胞生物学名词审订委员会委员。
目前正在主持科研项目七项, 973、863、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教育部专项基金和财政部专项基金等。有关的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四项奖项。
主要研究方向:
细胞核基质的研究:在高等动物真核细胞中发现了核基质的核心纤维结构,首次定位出第一个核心纤维的成分蛋白 NuMA。并分别确定一些有重要功能的蛋白质与核基质的关系。
着丝粒的研究:首次确定出着丝粒和动粒的复制和形态发生周期。在人类着丝粒确定了两类 α卫星 DNA( α-I和α-II)的划分, 并确定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运动功能与α-I而不与α-II密切相关。提出人类染色体 DNA在着丝粒区域形成对其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影响的独特的大规模折返结构。发现了一个分子量95KD的新的着丝粒特异蛋白质CENP-G。
与细胞周期调控相关的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目前正在开展对着丝粒和中心体在不同生理和病理情况下动态的蛋白质分析。采用细胞同步化方法和蛋白质芯片技术等,初步获得细胞周期检验点及个别时相有关的差异蛋白质组学谱。
细胞增殖异常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我国重大疾病早期标志蛋白和功能蛋白的研究。在我国率先采用蛋白质芯片技术并已结合双向电泳 /质谱等蛋白质组学技术对肺癌、喉癌和前列腺癌等进行了标志蛋白分子研究。并对其中部分标志蛋白进行了与细胞周期相关的功能研究。
蛋白质修饰、转运和氧化还原的结构生物学基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周丛照
周丛照,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入选者。
1968年出生于湖北省。1987年至1995年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并先后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9年1月至2000年2月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在法国巴黎南大学IGM研究所学习,2000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学位。2000年9月至2001年1月在法国巴黎南大学遗传学与微生物学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2001年2月至2003年12月在法国科研中心及巴黎南大学结构基因组学实验室作博士后研究。现为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研究员。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Structure、Biochemistry、Proteins和Gene等杂志发表研究论文十余篇。曾获得1998年度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和2000年中法科技交流协会生物技术奖。2004年8月起任安徽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2005年10月当选全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理事。2005年10月当选全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
主要研究兴趣:
1、 酿酒酵母氧化应激反应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及其在其他物种的同源映射研究
利用结构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系统地克隆、表达和纯化参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氧化应激反应(oxidative stress)的蛋白质。在对这些纯化的蛋白质的生化功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解析其中一些关键蛋白的三维结构,并发现和鉴定一些新的多蛋白质复合物,最终重建氧化应激反应的蛋白质信号转导和相互作用网络。进一步可以通过同源映射作用,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其他物种,从而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氧化应激导致的衰老和各种疾病的分子机制的理解,以期为设计相关药物提供理论基础。
2、 家蚕(Bombyx mori)丝质相关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我们将以家蚕丝心蛋白基因的有关研究工作为基础,与最近完成的家蚕全基因组序列相结合,对家蚕基因组中与丝质相关的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进行系统分析和深入研究,以理解丝心蛋白基因的高效复制和表达以及丝素的分泌和包装的精细调控的分子机制。
蛋白质生成、折叠、组装和降解的规律及其质量控制 北京大学 赵新生
赵新生
化学生物学教授
电话:62751727 传真:62751708
电子信箱:zhaoxs@pku.edu.cn
学士,北京大学(1982);硕士,北京大学(1984);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1988);博士后,麻省理工学院(1989-1990);访问教授,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1998-1999)、普渡大学(1999);访问学者,哈佛大学(2003);DFG访问学者,慕尼黑大学(2004);Wing Yip Overseas Fellow,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2006)。
研究兴趣
本小组的科研兴趣为生物单分子检测和生物分子识别。研究需要物理化学,特别是化学动力学知识。欢迎在如上领域有背景和兴趣的同学申请加入。
一、生物单分子检测
实时动态地研究细胞内外生物分子在执行生物功能时的化学行为和规律,探索生命运动的化学本质。
二、生物分子识别
发展表面上生物分子特异性识别的新方法,为生物传感器和生物芯片等生物技术的开发提供新原理。
以细胞为单元的人类基因转录组与蛋白质组的关联性研究 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于 军
多基因遗传性肿瘤多阶段发病过程转录组学规律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中南大学 李桂源
李桂源,男,汉族,1951年11月生,湖南汉寿人,197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9月参加工作,湖南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病理生理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1968年9月至1974年8月在湖南汉寿县城关镇工作;1974年9月至1977年12月在湖南医学院医疗系学习;1978年8月至1979年8月在湖南医学院病生教研室任助教;1979年9月至1982年8月湖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部硕士研究生毕业;1982年9月至1983年4月湖南医学院基础医学部病生教研室任讲师;1983年4月至1988年6月湖南医科大学肿瘤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1987年6月晋升为副教授;1988年7月至1997年10月任湖南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副所长,1991年6月晋升为教授,1993年6月至1995年7月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癌症中心做博士后工作,1993年6月评定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97年11月至2000年2月任湖南医科大学校长助理兼教务处处长、肿瘤研究所副所长(2004年5月至今任所长);2000年2月至2000年4月任湖南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00年4月至现在任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蛋白质功能的代谢和多肽组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刘春明
模式生物与细胞等功能系统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李亦学
人类肝脏蛋白质组重要科学问题研究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 杨晓明
重要功能蛋白质复合体的功能与结构研究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王志珍
王志珍 女,1942年7月6日生于上海,原籍江苏吴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现任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2年10月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院士委员会委员。
王志珍是中国自己培养起来的科学家。1964年,22岁的她从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物理系毕业后就来到北京,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在这里,她从研究助理开始干起,逐步晋升为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最后成为教授。严谨求实的研究作风和无私奉献的科学精神使她逐步成为承担国家攀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和科学院重点项目的学术带头人和项目负责人。她所在的研究组在蛋白质折叠、折叠酶和分子伴侣方面取得了创造性的研究成果——这意味着疯牛病、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病等因蛋白质的折叠和构象发生错误而造成的疾病会得到攻克。
作为一名国内培养起来的科学家,王志珍也具有丰富的海外生活和从事科研工作的背景。从1979年开始,王志珍有很多时间是在德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做交流访问和研究工作的。1979——1981年她在德国,英国研究胰岛素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上世纪八十年代她在美国进行胰岛素作用机制的研究。1982——1987年进行胰岛素A、B链相互作用的研究。1988——1993年在美国和加拿大做分子生物学研究。1995年和1998年分别在德国哥丁根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做访问教授。从1993年开始在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蛋白质折叠,分子伴侣和折叠酶的研究。1993年王志珍从海外回到国内继续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我可以自豪地说,我获奖的成果完全是我在国内的实验室里所取得的。”在2003年第三世界科学院第十四届院士大会的报告上,王志珍罗列了一串她在中国科学院的同事和学生的名单,为与他们共同完成了这样富有价值的工作而致谢。她表示,自己所做的这些工作和她在国外的工作有很大的区别。她认为,有些海外回国的人可能会把国外的工作照搬回来,这样比较省力,但不是科研上的好办法,而她所追求的是中国科学家在科学上要有自己的原始性成就。
王志珍早期主要在胰岛素化学、胰岛素作用机制以及胰岛素A、B链相互作用方面工作。近年来在国内开创了蛋白质折叠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折叠酶和分子伴侣。蛋白质的折叠和构象发生错误将会造成一些疾病,如疯牛病,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病等。研究蛋白质折叠的规律便成为十分重要的科学问题。上世纪80年代末,由于发现了一类具有帮助蛋白质折叠这种崭新性质的“分子伴侣”蛋白,蛋白质折叠研究的基本原理发生了深刻转变,蛋白质折叠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新的观点认为,细胞内新生肽折叠和成熟为功能蛋白,一般说来是需要帮助的,而不都是能自发完成的。1993年国际上在审视蛋白质折叠和“分子伴侣”的新概念时,认定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只是酶而不是分子伴侣。同年,王志珍与邹承鲁一起提出“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既是酶又是分子伴侣”的假说,发表在FASEB J的ypothesis栏。
多肽链的折叠和二硫键的形成是蛋白质折叠中两个密切相关、协同运作的过程,因此很难确切地将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可能具有的分子伴侣活性与它的异构酶活性区分开。王志珍的研究组巧妙地选用不含二硫键的蛋白质做靶蛋白,为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所固有的、与其异构酶活性相独立的分子伴侣活性提供了最早的实验证据。1994年论文在J.Biol.Chem.短讯栏发表后,1997年和1998年两年被评为10篇中国单篇引用最高的论文之一,现已获得100多次引用。接着又利用他们发现的化学修饰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的特殊性质,证实并确切区分了蛋白质二硫健异构酶的两种活性在含二硫键的生理靶蛋白折叠中的共同作用,提高到功能水平确认了异构酶和分子伴侣两种活性,发表在EMBOJ。1997年他们又鉴定了细菌的巯基蛋白质氧化还原酶Dsbc和Dsba的分子伴侣活性。Dsbc和Dsba蛋白的发现称为是细菌周质内第一个被发现有分子伴侣活性的蛋白。他们还进一步揭示了这些蛋白发挥多种功能的结构基础,阐明了分子伴侣Gro—EL与不同靶蛋白的结合有“半位结合”和“全位结合”不同的模式。现在,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的分子伴侣功能已为国际同行普遍接受,包括当年持不同意见的科学家。王志珍小组的研究结果发现并证实一类蛋白的新功能,打破了两大类帮助蛋白的界限,总结出折叠酶帮助蛋白质折叠新的作用模式。
重要功能膜蛋白的功能与结构研究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陈 畅
发育与生殖研究计划:
项目名称 项目承担单位 项目首席科学家
胚胎早期发育的分子调控机理 清华大学 吴 畏
心脏发育与血管发生过程中的信号调控机制研究 南京大学 杨中州
杨中州 yangzz@nicemice.cn;zhongzhou.yang@gmail.com
研究兴趣:
在瑞士学习工作期间,制作和分析了癌基因蛋白激酶B(PKB/Akt)三个成员的基因敲除小鼠,并将这些突变小鼠进行交配产生了混合突变鼠和双基因敲除小鼠。对其中一些小鼠的分析发现这些小鼠存在有多器官组织发育缺陷,其中心血管发育和功能异常可能是致命的因素。我们将继续对这些PKB/Akt基因敲除小鼠进行研究,同时也开展新的研究领域。目前该实验室将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心血管发育和功能调控机制,主要是PKB/Akt和p38 MAPK在心血管发育和功能方面的作用。
2)PKB/Akt 促进肿瘤生长的分子机理。3)脂肪细胞分化的机理和调控。
调控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的分子网络研究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戴建武
戴建武 男,博士,1965年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88 年武汉大学生物系学士,1991年北京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系硕士,并留校任教。1998年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医学中心理学博士。2000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完成博士后训练。2001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的"****",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组织工程研究实验室主任。
戴建武博士领导的创新组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组织工程的研究及产品开发。并不断将成果转化成产品推向市场。主要研究内容:
1.关于基因载体及其用于组织再生的研究
主要是筛选出具有组织特异性的基因载体,用于特异性组织修复。在1-2年内摸索出一个可以用于特异性组织损伤修复的方法。
2. 组织工程材料的研究
摸索出适用于不同组织及器官的组织工程的材料。包括比较不同的化学合成材料,选择最佳的强度及可塑性;比较不同的生物合成材料,选择最佳的强度及可塑性;复合材料的构建及测试及动物模型实验等。
3. 干细胞分化与组织工程
开展人干细胞分化机理的研究,探索体外组织及器官再生。
干细胞定向分化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 复旦大学 汤其群
汤其群教授
E-mail:qqtang@wdlch.jhu.edu
博士,硕士生导师
“211工程”重点学科群:分子医学学科带头人,长江计划特聘教授
1984-1990.7 上海医科大学法医本科毕业
1990.9-1995.7 上海医科大学生物化学-分子遗传专业博士毕业
1995.97-1997.9 美国John Hopkins大学医学院生化系博士后
1997.9- 美国John Hopkins大学医学院生化系助理教授
1999.11- 长江计划特聘教授
汤其群在研究生期间出色完成了基因工程链激酶(r-SK)和基因工程葡激酶(r-SaK)的研制工作,为我国第一个一类生物技术新药r-SK的研制和开发奠定了基础。他曾承担国家重点攻关和上海市重点攻关项目各一个,均及时圆满完成,并因此获奖两次。
在John Hopkins大学医学院博士后训练二年间又高效出色地研究脂肪细胞分化的转录调节机制,不仅在美国著名期刊发表论文6篇,而且逐渐地与本室建立起合作研究,全面开展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转录调控,信息传导变化和能量代谢变化,以及抑制脂肪细胞分化的中药的研究。汤其群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才。
斑马鱼模式生物研究技术和资源库的建立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杜久林
生殖细胞健康与母胎识别及免疫豁免的分子基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彭景楩
干细胞命运决定的分子调控网络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景乃禾
景乃禾.研究员,男,1954年12月生
。1982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8年10月毕业于上海生
物化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89年1月至1991年2月在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作博
士后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学科委员会委员。
景乃禾研究员目前从事的研究工作主要有:(1).发育神经生物学:其中包括哺乳
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过程特异性表达基因的克隆、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及功能研究;神经元的体外诱导分化及神经发育特异基因在神经元分化过程中的功能和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2).细胞生物学:其中包括胰岛素促细胞生长活性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畸胎瘤细胞的体外诱导分化等。另外,承担国家、中国科学院、上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1986年以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现已招收培养博士生2名,硕士生4名。
(生物通:万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