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奇特的研究和疾病治疗方法

【字体: 时间:2006年11月09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詹姆士·C·佩顿(James C. Paton)和他的同事将一种无害的大肠杆菌加以改良,使细胞膜表面形成类似于人体细胞的停泊位点,这个方法的构思在于,让细菌毒素结合在诱饵细胞上,它们就不会作用于人类胃肠细胞。

  

生物通综合报道

 

服用基因改造后的大肠杆菌可以治腹泻

 

        环球科学报道,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的詹姆士·C·佩顿(James  C.  Paton)和他的同事将一种无害的大肠杆菌加以改良,使细胞膜表面形成类似于人体细胞的停泊位点,这个方法的构思在于,让细菌毒素结合在诱饵细胞上,它们就不会作用于人类胃肠细胞。这个研究小组最新研制的诱饵,能够模仿人类细胞的霍乱弧菌毒素受体,每个菌体会吸收相当于自身体重5%的毒素。试管试验显示,诱饵细菌将毒素对人类细胞的杀伤力压制了99.95%。研究人员在12只幼鼠体内进行试验,先将改良的细菌注入体内,然后用霍乱弧菌感染幼鼠,尽管在感染后4个小时,研究人员才采取处理措施,但实验组幼鼠仍有8只存活,对照组的12只感染霍乱的幼鼠则全部死亡。

        
佩顿对大肠杆菌做了更多更深入的改良,使它们能够结合与它们同属一科,但危害性更大的菌种产生的毒素,包括志贺菌毒素以及常常令旅游者痛苦不堪、令发展中国家的儿童发生致死性腹泻的细菌毒素。佩顿希望他设计的益生菌能够被制成廉价且具有预防作用的试剂,在疾病爆发区广泛应用。

        
用益生菌对抗细菌好处很多,通过发酵的方式生产有益菌群价格低廉,而且给药方法简单——例如,可以把微生物制成口服液直接吞咽。最重要的是,由于这种治疗方法只是转移了毒素而并非去除病原体本身,不会提高有害细菌自身的耐药性。美国哈佛医学院胃肠疾病专家J·托马斯·拉蒙特(J.  Thomas  LaMont)说:我们正在寻找类似的治疗方案,作为医生,我很想找到一些抗生素之外的有效治疗措施。

        
佩顿和他的妻子阿德里安娜(Adrienne)关于诱饵细菌的最初想法,源于1995年阿德莱德的痢疾爆发,当时阿德里安娜正在那里测试快速诊断方法。佩顿回忆说:当时,你可以在儿童患病早期作出明确诊断,却对治疗束手无策。大约一周后,这些孩子的病情就会发展为全面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这是由于毒素聚集而引起的肾脏损害。我们突然间想到,可以通过改良大肠杆菌来去除毒素。

        
为了构建诱饵,佩顿将其他两类细菌的基因插入到良性大肠杆菌中,这样,细菌表面的受体就能与毒素结合。与受体的结合,让停泊位点足以以假乱真,跟人体内霍乱毒素分子的结合位点非常相似。他的第一个诱饵是针对志贺菌毒素设计的,效果相当好:菌体表面的所有分子都模拟了人类受体,能够使每个细胞吸收相当于自身体重15%的毒素。目前,霍乱毒素诱饵还不能推广用于人类,模拟受体不能大量产生只是问题之一,更重要的是,它的嵌合受体在结构上与人类的极为相似,从理论上讲,它可能引起自身免疫反应。

        
佩顿知道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深入研究,但是眼前他的一大忧虑却是,改良的大肠杆菌应用很可能与国际上转基因器官应用的限制条款相冲突。解决这两个潜在问题的办法,也许就是杀死这些有益细菌,佩顿解释道:这些细菌死亡后,仍然能够发挥作用。尽管效果差了一些,但它们一旦死亡,就不再是‘经过基因改造的生物体’了。

美科学家研制太空治疗药物取得重大进展

据美国太空新闻网116日报道,随着越来越多的宇航员进入太空执行任务,如何在太空中对生病的宇航员进行紧急治救治,也就成为一项新兴的技术难题。美国的科学家们日前表示,他们一直致力于研制太空治疗药物,并已经于近日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进展。

  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的科研人员表示,科学家们目前正在制定火星探测计划,但由于火星距离地球太远,约有1.4亿英里,宇航员们单程抵达就需要至少350天的时间。如果再加上在火星表面探测的时间,整个载人太空飞行时间将长达两年。在如此长时间的太空飞行中,如果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探测任务显然将无法完成。目前,科研人员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发现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宇航员们在治疗疾病时的药物剂量,与地球引力环境下大致相当。在太空医药研究领域,这一新发现已经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但仍然还有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医学专家克里斯托弗-赛伯特说,“我们此前就已经发现,远距离载人太空探测很可能会对宇航员的脑部神经产生致命伤害,情况严重时甚至会使得他们成为植物人。在太阳系以及整个宇宙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强度极大的辐射,这些辐射的强度足以对人类的脑部神经细胞构成致命伤害。当宇航员乘坐探测器前往其它星球时,他们会由于脑细胞受到严重伤害而出现死亡,即使他们侥幸存活了下来,也极有可能会变成没有任何意识的植物人。这就需要我们在克服载人探测技术难题的同时及时研制出有效的太空治疗药物。”

德科学家称宇宙射线可能导致基因突变

 

据新华社消息,德国埃森—杜伊斯堡大学基因学家6日公布研究报告说,宇宙射线可能会导致宇航员基因突变。

        
基因学家克里斯蒂安·乔汉纳斯对12名宇航员空中之旅前后的血细胞进行对比研究后,得出了上述结论。他说,即使是在距离地球表面500公里的低轨道上,宇宙射线也会损伤宇航员的染色体。而一般情况下,染色体发生变异的细胞比例从1%上升到大约1.5%时,患癌症的风险就显著增加。

        
乔汉纳斯同时指出,宇航员在回到地球6个月到12个月后,在细胞自身修复机制的作用下,他们身上的变异细胞比例又会出现下降。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