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植物所谭宁华研究获进展

【字体: 时间:2006年11月30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植物环肽化学研究是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优势领域。该所谭宁华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该领域布署了新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

  

生物通综合:植物环肽化学研究是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优势领域。该所谭宁华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该领域布署了新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

 

通过该研究小组唐军、嵇长久和许文彦三位研究生的努力,目前已发现几种植物中含有植物大环肽即植物环蛋白(cyclotides),分离得到5个环蛋白。此前,谭宁华研究员对进行了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分子生物科学研究所为期一个月的高访工作,并与该所的David J Craik教授合作,应用1H  NMR、TOCSY、NOESY、MALDI-MS、nanospray MS/MS、还原酶解等方法鉴定了5个环蛋白结构,并发现了2个新环蛋白。

 

环蛋白是一个具有明显环状多肽骨架和由三对保守二硫键形成特殊环状胱氨酸结的独特植物蛋白家族,由28-3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目前已发现近百个,因其独特的结构和广泛的生物活性及功能而成为近年来植物环肽研究热点。因此该项研究拓展了本所原有植物环肽研究范围,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为继续保持在国际上该领域的领先水平提供了新的研究进展,也将为发表一些高水平论文奠定了基础。

 

相关新闻连接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谭宁华研究员和周俊院士共同撰写的“Plant Cyclopeptides”《植物环肽》,于38日在美国Chemical Reviews在线发表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谭宁华研究员和周俊院士共同撰写的“Plant Cyclopeptides”《植物环肽》,于38日在美国Chemical Reviews在线发表(http://pubs.acs.org/cgi-bin/article.cgi/chreay/2006/106/i03/pdf/cr040699h.pdf)

该文共56页,引用347篇文献,系统全面地总结了近120年特别是近50年来植物环肽研究的整个发展历史和取得的重要进展,内容涉及植物环肽的概念、历史、综述评论、结构分类、分布、化学分类、理化性质、化学识别、提取分离、结构研究、合成、生物合成、生物活性、生物功能和展望等,特别是提出了新的植物环肽概念、结构分类和生物合成观点,系统全面地总结了目前已发现的450多个植物环肽的来源、结构、理化常数、波谱数据、生物活性等。审稿评语摘抄如下:1. This is clearly an outstanding article and we are pleased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of publishing it written by Prof. Dr. John A. Gladysz (Associate Editor of Chemical Reviews). 2. This i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plant cyclopeptides and will be most valuable for those working in this area written by the reviewer.

    由谭宁华研究员和周俊院士领导的研究团组在植物环肽研究领域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并在天然产物化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国内和国际影响。他们从新观点、新方法、新发现、研究体系和重要评述性综述上确立了我国学者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成为该领域国际上一个主要研究小组,并为国际权威性杂志Chemical Reviews撰写了该领域的综述,这是我国天然产物化学界在此领域获得的荣誉和学术地位。该文从资料收集、约稿、整理成文到正式发表花费了近两年时间,是一篇难得的力作。

      环肽是一类重要的植物代谢产物,自1959年第一个环肽的结构确定和1964年德国学者提出环肽生物碱概念以来,植物环肽研究已走过近半个世纪历程,已发现的450多个环肽分布在2665120种植物中,分属两大类八个类型。从上一世纪6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植物环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环肽生物碱,随后的十五年即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植物环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茜草科类型环肽,近十年植物环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石竹科类型环肽,近五年环蛋白的研究更引人注目。植物环肽目前已报道的活性有抗肿瘤、安眠、免疫调节、子宫收缩等活性,特别是RAs类环肽的抗肿瘤活性研究已在日本和美国进入临床试验,有望研制成为新的抗肿瘤药。在植物体中环肽类化合物可能与其防御反应和金属离子的利用有关。

 

由谭宁华研究员和周俊院士领导的研究团组1991年从中药太子参中发现太子参环肽AB,率先在国内开展植物环肽新领域研究,并持续开展植物环肽研究已历时15余年,有力地推动了这一领域在国内的发展,在植物环肽化学研究领域开展了有创新意义和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工作。

谭宁华研究员



谭宁华,女,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63年10月出生于贵州省遵义市。1993年7月在中国药科大学获得药物化学专业博士学位,1993年10月至1995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1月以后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生物活性筛选和植物化学研究,1996年和1998年先后到德国BAYER药物研究所和美国NCI从事合作研究。1996年和1998年先后被评聘为副研究员和研究员,1996年和2001年先后被评聘为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1997年被评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曾担任2003年举办的第十一届亚洲药用植物、香料及其它天然产物学术大会秘书长,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截止2004年4月发表论著100多篇(本),其中SCI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有40余篇,研究论文曾四次获奖,申请或参与各类科研项目20多个,培养各类人才40多名。

主要学术成绩:11991年以来与其合作者在国内外较早较系统研究石竹科和番荔科植物环肽成分,建立了植物环肽的化学识别新方法,首次提出其骨架的系统分类方法,总结并建立了一套其结构鉴定的方法,探讨了已报道的350多个新环肽的分布及其化学分类学意义,还首次提出了以环肽为特征成分的石竹科植物化学分类学观点,在植物环肽化学研究领域开展了有创新意义和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工作2)依靠国内本所自身力量应用化学、酶学和谱学方法独立完成了四个较复杂配糖体的结构研究,撰写的双糖链带葡萄糖醛酸的齐墩果烷型三萜配糖体综述文章已在英国植物化学(Phytochemistry)杂志上发表。3与其合作者从30多种植物中共分到200多个成分,发现了近100个新化合物,结构类型涉及环肽、配糖体、生物碱、黄酮、木脂素等。4在国际合作的资助下于1996年3月按照国际标准在国内化学实验室较早建立了适合于高通量筛选的生物活性筛选实验室,目前与其学生从国外引建了10个模型共计20多个实验,涉及心血管疾病、感染、肿瘤、代谢、骨质疏松等症,收集了六千多个样品、累计已筛选样品近五万个,发现了一些活性样品,建立了相应的样品库和数据库,解决了一些生物活性筛选模型引建中的技术问题。5与其学生和合作者结合抗肿瘤和抗骨质疏松活性筛选和化学研究开展了几种植物的活性成分的追踪分离,发现了一个抗肿瘤活性较强的化合物和几种抗骨质疏松活性较强的有效部位。6)与其学生还开展了中药太子参的质量标准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药物的发现,具体包括药用植物化学研究和生物活性筛选技术应用。药用植物化学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环肽化学生物学、裸子植物化学、活性成分化学、中药质量标准、新药研发等方面研究。生物活性筛选技术方面已开展过抗真菌、抗细菌、抗肿瘤、抗炎、抗色素沉积、抗骨质疏松症、溶血栓、代谢疾病等十个活性筛选模型共计二十多个实验的引建和应用,今后重点模型是抗骨质疏松症、抗肿瘤活性筛选模型。目前重点研究领域为化学生物学,包括环肽化学生物学、裸子植物化学、活性成分化学、生物活性筛选与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研究、中药质量标准、新药研发等。目前重点研究方向为:1、体外生物活性筛选模型的建立和应用;2、活性样品的活性评诂、重要活性植物的活性成分的追踪分离和结构研究;3、重要类型活性化合物的构效关系和虚拟活性筛选研究;4、天然小分子探针的研究;5、植物环肽的生物合成途径及调控机制研究;6、重要植物类群的化学成分、活性成分、化学分类学和化学生态学等相关研究;7、中药质量标准和新药研究等。

主要研究条件:所领导研究组成立于1996年,现有化学实验室、分子筛选实验室、细胞筛选实验室以及固定人员4-6人、研究生7-10人、客座人员2-8/每年,具有1台分析兼制备型HPLC6台进口旋转蒸发仪、3台酶标仪、4台培养箱、2台显微镜、10台计算机、各种冷冻与干燥设备、各种无菌操作系统、各种清洗与移液器等较好的化学和活性研究的仪器设备,还拥有6000多个样品的样品库和数据库。

代表性论文:

1.       Tan Ning-Hua, Zhou Jun, Chen Chang-Xiang, Zhao Shou-Xun. Cyclopeptides from the roots of Pseudostellaria heterohylla. Phytochemistry, 1993, 32(5): 1327-1330

2.       谭宁华,赵守训,周俊,陈昌祥。九子参甙A的结构。化学学报,1995531024-1033

3.       谭宁华,周俊,赵守训。植物环肽研究进展。药学学报,199732388-399

4.       Tan Ning-Hua, Zhou Jun, Zhao Shou-Xun.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lucidation of glucuronide oleanane-type triterpene carboxylic acid 3,28-O-bisdesmosides (1962-1997).  Phytochemistry, 1999, 52(2): 153-192

5.       Zhou Jun and Tan Ning-Hua.  Application of a new TLC chemical method for detection of cyclopeptides in plants.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0, 45(20): 1825-1831

6.       Jiang Li-Hua, Tan Ning-Hua*, Yang Ya-Bin, Wang Jun-Song, Fu Xiang, Lars Johannsen, Hartwig Mueller, Thomas Henkel.  Searching for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extracts and fractions derived from natural sources targeting enoylpyruvate transferase.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2003, 25 (1) : 90-94

7.       Yu-Mei Zhang, Ning-Hua Tan*, Min He, Yang Lu, Su-Qin Shang, Qi-Tai Zheng.  Sequosempervirin A, a novel spirocyclic compound from Sequoia sempervirens.  Tetrahedron Letters, 2004, in press

8.       谭宁华,周俊。主要中草药活性成分研究二十年,《中国药学年鉴 × 2001》。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200226-31

9.       谭宁华,杨亚滨,丁中涛,程永现,周俊。植物环肽研究最新进展。《药物化学进展》。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04144-166

10.  谭宁华,周俊,赵守训。石竹科(Caryophyllaceae)。《植物化学分类学研究》,2004年,待发表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