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红壤磷素转化研究获阶段成果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6年11月30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肖和艾主持的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微生物对缺磷红壤磷素转化和有效性作用”日前结题。
生物通综合:据科学时报消息,由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肖和艾主持的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微生物对缺磷红壤磷素转化和有效性作用”日前结题。
该项目针对湖南省主要类型土壤红壤的缺磷问题,探讨了微生物对红壤土壤磷素转化与活化及作物有效性的作用。经过几年的研究,改进和建立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测定方法,特别酸性红壤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的测定方法,解决测定过程中熏蒸和提取等关键技术问题。弄清了红壤丘陵区典型景观单元旱地和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和提取磷以及土壤全磷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施入稻草使红壤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提高1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增加1~3倍,土壤Al-P和Fe-P含量显著降低,阐明了微生物对红壤磷转化与活化的机理。过去的研究认为土壤中施入稻草土壤微生物固定土壤中有效态磷,造成施入初期土壤磷作物供应能力降低,本项目研究阐明施入稻草土壤可提取磷含量并未降低,且红壤土壤活性磷库提高80%,从而促进土壤磷素的有效性。研究还发现施入稻草对红壤旱地土壤磷素微生物转化和活化作用明显大于稻田土壤。为合理利用农业有机物和提高红壤土壤磷素的有效性以及减少化学磷肥施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该项目在实施期间共发表文章11篇,申请专利2项,研究成果得到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在本年度省基金委结题项目中排名前列,被评为“特优”。
项目改进和建立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测定方法,特别是酸性红壤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的测定方法,解决了测定过程中熏蒸和提取等关键技术问题。弄清了红壤丘陵区典型景观单元旱地和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和提取磷以及土壤全磷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施入稻草使红壤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提高1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含量增加1~3倍,阐明了微生物对红壤磷转化与活化的机理。
过去的研究认为土壤中施入稻草土壤微生物固定土壤中有效态磷,造成施入初期土壤磷作物供应能力降低;本研究阐明施入稻草微生物后,土壤可提取磷含量并未降低,且红壤土壤活性磷库提高80%。研究还发现,施入稻草对红壤旱地土壤磷素微生物转化和活化作用明显大于稻田土壤。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6月。25年来,研究所积极投身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在亚热带区域农业发展战略、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及其试验示范、动物生态营养关键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为南方区域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2002年5月,该所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根据国家战略需求与亚热带区域农业发展的问题,结合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从完善中国科学院农业科技布局角度出发,中国科学院决定将该所改建为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生物通雪花)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生物通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