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精英之生物类

【字体: 时间:2006年11月27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上海市科技精英评选生物类

  

为表彰上海科技工作者中的佼佼者,上海市科协自1989年起发起“上海市科技精英”评选,每两年选一次,至今已举办了九届。2002年又设立了“上海青年科技英才奖”,以鼓励年轻科技工作者。在科普方面,上海于1995年首创了大众科学奖。

多年来,上海科技精英奖评选中新人辈出,涌现出了一大批在科学和技术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学科或技术带头人。经过十几年积累,上海市科协正逐步形成领军人物、中青年高端科技人才的发现、扶持、举荐、凝聚机制。英才在成长,领军效应在扩大。他们中间,有的在本行业中锐意创新,取得丰硕成果;有的不断成长,从课题组长成长为学科带头人。在历届获奖或获提名奖的科技精英中已有32名科技工作者先后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据市科协介绍,上述评选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唯学历、职称、资历和身分,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思想,在高校、科研院所、各类企业中发现和选拔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优秀留学回国人才、优秀高技能人才和优秀科技管理人才。同时要求各推荐单位在遴选人才时,更多关注长期在科研和生产第一线工作的优秀青年和科技工作者,尤其要注意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包括在民营科技企业中发现和举荐人才。第三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评选结果更是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获奖者年龄更趋年轻化,最年轻者仅34岁;二是入选者的学科专业领域有新的拓展,中医学科人才第一次入选上海青年科技英才;三是入选者的来源分布仍以著名高校、大院大所、大型企业等居多,民营科技企业英才入选比例有待增加。

其中近五年的上海科技精英、青年科技英才和大众科学奖得主中生物得奖者:   

    陈楠和肾脏病“较劲”

    约陈楠采访整整两周,她还是找不出一点点空,总是说“太忙了,改天再约时间吧!”要知道,陈楠最不愿放弃的就是看病,最高兴的就是为肾脏病人解除痛苦。

    作为医生,陈楠总把生命看得至高无上。瑞金医院肾脏科的年门急诊量近9万人次,为上海市前列。陈楠的病人总是最多的。为病人着想,帮他们联系住院床位、尽量为病人节省费用,早已成了她的习惯性思维,有时甚至被误认为和病人相识。

    曾有一位患者被怀疑得了一种罕见肿瘤,为明确诊断,陈楠多方组织院内会诊,全力组织抢救。事后,人们才知道是她自掏腰包为病员垫付了会诊费。

    时光倒转回1990年。陈楠以优异的成绩成为首位获得法国巴黎第五大学肾脏专科医生、巴黎第六大学外籍主治医生和法兰西学院外籍住院医生等临床资格的中国人。

    留法还是回国?没有犹豫,她欣然选择了后者。37岁,年轻的陈楠在年轻的国内肾脏学领域中纵情驰骋——对继发性肾脏疾病、急危重症肾脏病抢救等危重、疑难疾病展开深入研究。从此,她和肾脏病较上了劲。

    是她,在国内最先开展了巨球蛋白血症肾脏损害的活体肾穿刺检查;是她,成功报道了国内最大组遗传性肾炎、异常球蛋白血症等继发性肾损的临床研究;还是她,诊断了原发性高草酸血症等国际罕见的疾病。正确、及时的诊疗,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

    曾有一位病人在其它医院拟诊为“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但按常规进行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却无效果。陈楠接手后,发现应该诊断为“异常球蛋白血症”。按照这一诊断,病人用激素治疗会有很大危险,应立即停用激素。改用化疗方案后,病情很快得到控制,并日趋好转。

    作为科室主任、博士生导师,陈楠深知学科的发展必须让临床与科研紧密地结合,牢牢把握当前对病人影响最直接的热点、难点。于是,她带领她的团队,开展了具有系统性、连贯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科学研究,在完成课题的同时,也为临床开发了一项项实用的技术指标。

    同时,陈楠深知后备力量的培养有多重要,因此她对学生的严格也是出了名的。学生们都知道,想要在陈老师面前“捣浆糊”完全不可能。

    为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陈楠主动让出第一作者的署名,还多次将学术交流和讲课机会让给青年医生,积极鼓励并资助年轻医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迄今为止,她共培养研究生55名,其中硕士研究生33名,博士研究生22名。

    陈楠的学生都知道,陈老师待他们,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工作再忙,女儿的家长会她几乎每次必到,认真做笔记的劲头丝毫不亚于做病例分析。做任何事情都认真、坚韧。陈楠,不愧科研女帅!

    人物档案

    女,1954年10月生。第九届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脏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她在国内首次进行前瞻性急性肾衰流行病研究,大幅度提高了危重肾病抢救成功率;她主持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病因,临床与实验研究”2003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人遗传性肾炎(AIPORT综合征)临床病理和分子发病机制研究”2003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丁健魂牵梦萦做新药

    丁健说,他没有故事,只有忙碌,50岁刚出头,头发就已花白。

    但无论多忙碌,都无法阻碍他对科研的热情。他时不时就冒出一句:“我本来就是个搞科研的!”丁健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多研发出几种有效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抗肿瘤新药。

    十多年,丁健一直在为这样一个新药努力。上世纪90年代初,药物所张金生教授发现了一种具有抗肿瘤效果的天然化合物“红根草邻醌”,经过结构修饰和丁健研究组的药理学研究,最后确定为“沙尔威辛”这个抗肿瘤候选新药。从此丁健便和“沙尔威辛”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这个化合物已进入二期临床试验。奔忙在各医院之间,丁健内心涌动着看到曙光的喜悦。“不过从现在到新药问世路还漫长,行百里者半九十。”

    在多年研究中的艰难和欣喜前,丁健始终保持着一份难得的平静,曾经的失败和成功,在他眼中都似过眼云烟,他只认定一个目标——有效的抗肿瘤新药。除了“沙尔威辛”,丁健领导的肿瘤药理研究组与其他科学家合作,又发现了数个新抗肿瘤化合物,正在进行深入研究。

    丁健常常告诫自己的学生,科研必须耐得寂寞、长期积累、持之以恒。这些话他也在亲身实践着。好几次,一些医药公司高薪邀请他去当CEO,但他一摆手“不可能!”他就是要做出中国自己的新药、好药。

    这些年来,在和国外的医药公司、科研机构接触了之后,丁健对我国医药研发的薄弱深怀担忧。他觉得,医药创新主力应该在企业,但我国医药企业却尚未具备这样的实力。“我国最大药厂一年销售额才100多亿人民币,国外一个中等药厂销售额就40多亿美金。差距太大了!”他希望通过药物研究“国家队”的力量,搭建起新药研发的支撑平台,为我国新药研发营造规模效应。

    作为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丁健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了科研团队的建设中。“做科学首先要做人。”丁健认为,承认别人的工作是最基本的,因为每个人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工作。带领国内药物研发领域的“龙头老大”,丁健的目标是要把药物所的临床前研究技术平台做得更大更强,争取做出更多的符合国家需求并在国际上得到认可的新药。

    丁健心里还有一个希望,就是能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呆在实验室里搞研究。他满怀惋惜地说,当所长、开会占用了他太多的时间,他只能利用晚上和周末去实验室“过瘾”。其实,他也喜欢运动,现在也几乎成了奢望;他喜欢看人物传记、买书,但现在只能抽空翻几页。丁健常会在脑海中想象着“有朝一日”的美好生活:在做新药上想投多少精力就投多少精力,业余时间可以静下心来看看书,打打球。

    人物档案

    男,1953年2月生。第九届上海市科技精英,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家新药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目前兼任国家新药研究和开发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品评审委员、科学基金委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药理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药理学会理事长、上海市抗癌协会副理事长等。2004年荣获国家973计划先进个人,2006年获“吴阶平-保罗·杨森”药学一等奖。

    孙超才油菜田里“掘金”

    藏青色外套下,身材健壮,皮肤黝黑。眼前的孙超才虽和想象中的“科技精英”有些出入,却恰好印证了他的本行——上海市农科院作物林果研究所副所长,一个常跟田地打交道的人。

    1983年,出身农民的孙超才从上海农学院毕业,分配到了市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油菜研究室。我国传统油菜属“双高”品种,芥酸、硫甙含量高,不仅烧菜时油烟呛人,而且对人体有害。若能培育出“双低”品种,非但能帮助农民创收,还能让人们吃得更健康。从此,孙超才开始了对油菜的科研“耕耘”。

    从最早的低芥酸品种“沪秀青”、“申优青”,到现在的高抗油菜菌核病和病毒病的隐性杂交种沪油杂1号和沪油杂2号——经过二十多年实验室钻研和田间地头的蹲点考察,孙超才在油菜育种和栽培领域开创了一片天地。

    如今,孙超才培育的油菜品种,芥酸含量已从原先的45%下降到1%。目前,孙超才培育的油菜新品,在长江流域种植了近800万亩。从2001年至今,已累计推广达3000万亩,为农民带来收益近18亿元。

    现在,农民见了孙超才好像见了财神爷,争相种植他的油菜新品。不过,“双低”新品刚推广时的一路坎坷,令孙超才至今记忆犹新。

    1993年,产量高、品质优的低芥酸油菜新品种“沪秀青”诞生。可大面积试种当年,气候异常引发油菜菌核病。“沪秀青”由于抗病性差,油菜成熟前大面积枯死。眼见试种农民失望、心疼的表情,孙超才心中很不是滋味。

    但困难没吓倒他。在全面总结和分析国内外双低油菜育种经验的基础上,孙超才提出了抗病优先,其次主攻产量,最后品质纯合的育种路线。四年后,高抗菌核病的新品种“申优青”培育成功,孙超才信心十足地再次交给农民种植。这次,面对丰收,连当年怨气最大的农民都笑开了花。

    面对很多农民坚守传统种植习惯的现状,孙超才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以品种为核心,科技示范为样板,高产示范方为窗口,区县为基地逐步扩大。

    六年前,“沪油15”培育成功,孙超才到处找种植能手示范种植。果然,在奉贤区青村镇,当年试种2亩4分示范田,亩产量最高达266.5公斤,较普通油菜翻了一倍。周围农民们纷纷来要种子,最后种子还在翻晒,就被其它农户要去了近一半。来年,整个镇都改种了“沪油15”。

    如今,孙超才的眼光又落到了生物柴油上。生物柴油是再生能源,油菜在我国种植面积广,是制造生物柴油的好原料。培育含油量高的油菜品种,降低生物柴油的成本,既可解决能源问题,还能给农民带来更大收益。

    人物档案

    男,1956年1月生。第八届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农科院作物林果所副所长、研究员(上图右)。长期从事双低油菜育种和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他创造性地提出在双低杂种后代选择方法上先抗病性鉴定筛选,其次农艺产量性状选择,第三品质纯合的方法,从而使上海的双低油菜育种研究在农艺和品质性状上获得重大突破,先后培育成四个双低油菜新品种。他主持的“早中熟甘蓝型双低油菜新品种的选育——沪油15”2003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者)。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