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打假”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6年11月17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打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对北京国卫科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科技发展部联合发函举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说明、申报技巧和方法指导会”的声明
各受资助单位及广大科研工作者:
最近,我们了解到北京国卫科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科技发展部联合发函,向受资助单位和广大科研工作者发布举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说明、申报技巧和方法指导会"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称:会议组织方"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相关部门有广泛的、紧密的、深层次的合作关系";会议将邀请基金委"各科学部主任"、"基金管理人员"讲解、剖析申请基金中标技巧和方法,并设计了七种"套餐","帮助每位申报者通过审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这些所谓的 "申请技巧与方法"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评审原则和实际情况格格不入。会议收取报名费100元/人,会议费880元/人。
对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提出如下严正声明:
一、北京国卫科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和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科技发展部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没有隶属关系和其他任何关系。两单位联合发布的"通知"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无关。
二、为了保证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与评审过程的公正性和公平竞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不主张社会上个人、公司或组织,采取有偿服务的形式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项目进行讲解和咨询。我委不准在职人员(包括项目流动主任)、兼聘人员、离退休人员参加任何组织和个人举办的科学基金申请指导等培训会议,也不允许在我委注册登记的申请资格单位和这些单位的人员,采取有偿服务的形式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进行咨询等。
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作为管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者提供无偿的咨询和服务。我委对在职工作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有明确要求,不准在没有我委注册登记的申请资格单位进行咨询,更不允许进行有偿服务。需要咨询帮助的申请者,可通过各种形式向我委进行咨询。
特此声明。
论文造假: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赵高峰的“细胞胀亡”
本人最近看到了许多关于细胞胀亡的文章,这其中包括了许多媒体报道的河
南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者赵高峰博士的论文,媒体纷纷拔高他们的研究成果。在
百度中搜索关键词“细胞胀亡”,可以看到许多关于赵高峰、僧静静取得突破性
研究成果的报道。你可知道?赵高峰、僧静静是夫妻俩。
对细胞胀亡这一学说,本人不敢苟同,但在这里我不愿进行学术争论。我想
告诉大家的是:赵高峰等人的研究论文均系伪造。
将他们的造假举例如下:
1.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5,8(1):35 “胃腺癌TSP-1的表达与细
胞胀亡的关系及意义”中,图2胃癌细胞胀亡投射电镜照片;另一篇论文发表于
实用癌症杂志,2004,19(3):262“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细胞胀亡与血管内皮生
长因子的关系”中,图1结直肠癌细胞胀亡投射电镜照片。大家看看,两张照片
分毫不差,可是一篇文章里是胃癌细胞,另一篇里却被说是结直肠癌细胞。
2.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5,8(1):35 “胃腺癌TSP-1的表达与细
胞胀亡的关系及意义”中,图1胃癌细胞胀亡投射电镜照片;另一篇论文发表于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19(11):690“结直肠癌细胞胀亡与肿瘤组织微血
管密度的关系”中,图2结直肠癌细胞胀亡投射电镜照片。大家看看,两张照片
分毫不差,可是一篇文章里是胃癌细胞,另一篇里却被说是结直肠癌细胞。
3.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5,8(1):35 “胃腺癌TSP-1的表达与细
胞胀亡的关系及意义”,与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胃腺癌组织中细胞胀亡与
TSP-1检测”属于一稿多投。
这么明显的学术造假行为,居然被多数媒体称赞为突破性研究成果,不能不
让人心寒。目前,许多省级科研项目资金都被一些腐败官员把持。在中国,省级
科研项目全是凭借金钱和关系弄到手的。
附:
【大公网讯】经过近一年的潜心研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科研组人员近
日发现,恶性肿瘤组织中还存在著另一种细胞死亡方式--“胀亡”。现有资料
表明,这一发现在全球尚属首次。
长期以来,恶性肿瘤被认为是细胞无限增殖而形成的一种全身性疾病。通过
对生物细胞死亡路径的研究,人们发现细胞死亡过程--“凋亡”的紊乱与肿瘤
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医学界普遍认为恶性肿瘤不仅是细胞增殖和分化异
常的疾病,同时也是凋亡异常的疾病。
从去年开始,郑大一附院以赵高峰和僧靖静两位博士为首的科研人员,对恶
性肿瘤组织中细胞死亡的问题展开研究。他们发现,恶性肿瘤组织中明确地存在
著瘤细胞的胀亡,胀亡的发生与血供密切相关。当瘤体内血供不足时,细胞死亡
主要表现为胀亡,血供充足时,则表现为凋亡;胀亡细胞指数明显高于凋亡指数,
接受化疗瘤体内胀亡发生更多。
专家们据此认为,胀亡可能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著比凋亡更重
要的生物学作用。而在以前,国外医学界仅在病毒肝炎、肾炎等炎性病变中发现
有细胞的胀亡。
权威人士指出,在恶性肿瘤中发现细胞胀亡,将为恶性肿瘤基础研究和临床
诊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和理论依据,在肿瘤的研究和治疗上具有重大意义。
新华社郑州7月8日电
科技处长谈基金:因为公平公正 所以从容淡定
编者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国资助基础研究的主要渠道之一,中国科学院是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发展中心。那么,在实际的科研管理上,“发展中心”的人们,如何看待与其工作血肉相连的“主要渠道”?
为深入了解这一问题,本报从中科院选取了研究领域各异的三个研究所,专访了各所负责科学基金项目相关管理工作,从而有机会和自然科学基金委频繁联系的科技处长们。
《科学时报》:请简要介绍你从事科研和科研管理的有关经历。你个人是否申请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高鸿钧:我个人主要从事纳米电子器件基本核心单元的物理、扫描隧道显微术在纳米科技中的应用、有机功能分子及其复合纳米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我自己对基金有很深的感情,基金委对口科学部一直对我的工作表示认可并给予大力支持,这种支持是始终如一的。
我2000年入选中科院“****”,在物理研究所纳米实验室开展研究。凝聚态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我从事的主要工作需要大型仪器设备和较多的实验样品、材料,还依赖于团队的配合。这些条件都需要较多的经费来铺垫,可以说“****”让我搭起了一个“门面”,而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则让我的工作开始顺利运转起来了,这两大支持对我的初期工作来说缺一不可。
经过三四年努力,我们的研究产生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例如在《物理评论快报》等高端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研究团队在国际上也有了一席之地。最近,随着“****”、杰出青年、基金委重点项目的结题,我们的经费又开始紧张起来,自然科学基金又对以我为负责人的创新群体基金项目提供了资助,可以说又是我研究关键时期的“救命稻草”。
刘光琇:我1982年从兰州大学毕业分配到中科院工作,1988年在中国科学院地理所获得硕士学位,2004年在兰州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一直从事寒区旱区生态环境与全球变化研究,曾主持或参加各类研究项目20余项。从1998年开始科研管理工作,曾作为中组部博士服务团成员挂职甘肃省交通厅厅长助理,协管交通科技教育工作。199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虽然当时资助强度只有4.8万元,但这是我主持的第一个科研项目,实施情况良好,由此奠定了我后来研究工作的基础。
佟百运:我1986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原大连工学院)材料系,获工学学士学位,分配到中科院金属所从事激光加工研究工作。先后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863”计划等项目研究。1996~1999年在科技处从事基金项目管理;1998~2000年在国家基金委办公室秘书处兼聘;2001年作为高访学者在美国Louisiana Tech University 进修。2002年1月任科技处副处长,主管国家基金、“973”、“863”等项目管理工作。个人没申请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科学时报》:你们研究所科研工作的主要领域和类别是什么,经费来源怎样?
高鸿钧:中科院物理所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学研究,同时包括光学、原子分子物理和软物质物理等领域。作为从事物理研究的国立机构,我们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工作,同时也开展应用基础研究。
我们所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过渡得非常好,很多正在开展中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都是从多年基础研究的积淀中衍生出来的。从研究工作的分布情况,就可以大略地看出物理所的经费来源情况:我们的运营费全部来自中国科学院,此外分别以项目和课题的形式,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和“863”计划经费,总的来看三类经费份额基本相当。
佟百运:金属研究所是我国重要的材料研究基地。1953年建所以来,坚持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以高性能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新型功能材料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目前,全所约1/3力量从事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另有约2/3力量从事应用研究。
研究所对外争取的科研经费中,来自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约占1/5,来自于其他科技管理部门约占4/5。
刘光琇:中科院寒旱所是由中科院原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兰州沙漠研究所及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三所整合而成。我所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是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领域。在研究所获得的科研经费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所占比例虽不是很大,但是能够获得基金资助,其意义远胜于金额相当的其他项目。由于基金申请难度大、级别高,所以广大科研人员申报的积极性一直很高,这从我们所申报基金项目数逐年增加可以得到验证。所里也非常重视,不仅仅申报时给予各种支持,还有配套奖励资金,在评职称和考核中,也把主持自然科学基金作为重要的条件之一,这也从另一方面调动了科技人员申请基金的积极性。
《科学时报》:请介绍一下研究所历年来申请和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情况。
刘光琇:寒旱所作为整合后的研究所,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特别是通过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实施,使我所科研能力和基础研究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申请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方面有了比较突出的表现。
近五年来,我所基金申报数和获准资助的基金项目数呈逐年明显增长的趋势。2005年共申报各类基金项目116项;获资助面上项目26项、重点2项、“杰青”1项,共计29项,获得资助经费950万元。2006年申报各类基金项目123项,较去年增加7项;获资助面上项目27项、重点3项、“杰青”1项,共计31项,获得资助经费1540万元,再创历史新高。
根据基金委提供的数字,截至2005年底,近10年来寒旱所共申请基金514项,获得资助149项,资助率29.0%,位列全国第94位,中国科学院第24位。
高鸿钧:“十五”期间,物理所平均每年争取基金面上项目30个左右,重点项目和“杰青”保持2个左右。我们获得资助的情况,在全国同行中处于上游水平,从逐年统计的情况来看保持着稳中有升的趋势。物理所的领导班子及研究人员都非常重视基金工作,在“十一五”期间也作出了明确的部署。我们希望通过全所员工的努力工作和密切配合,获得基金委更多的认可和支持。
佟百运:据不完全统计,1986~2006年,金属所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总数412项,其中面上项目336项、杰出青年基金11项、海外青年学者合作基金3项,其他为重大项目(子课题)、重点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等。
20年来,金属所面上项目获资助率均大于30%。由于研究主要集中在新材料领域,因此在工程与材料学部获资助项目占全部项目的90%以上。由于研究所体量相对较小,近年来面上项目获资助数量稳定在20项左右。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经费及项目数的不断增加,同时所内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会略有增加,预计获资助的项目会有所增加。
按基金委公开的2001~2005年获资助面上项目的统计结果,金属所在国内科研机构中排名在前20名以内。
《科学时报》:你们研究所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管理的情况怎样?你觉得基金委对项目依托单位的要求是否容易达到?
佟百运:金属所安排2名专职基金管理人员,其中顾建繁研究员从1989年起(在原“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一直从事基金项目管理工作。基金项目管理主要内容涉及基金管理全过程,即组织项目申请、在研项目过程管理、结题管理及后续相关工作。工作流程基本按基金委对项目管理的时间节点要求,及时开展工作,按时完成。根据工作需要,每年还商请所内部分专家参与基金申请项目的所内评审工作,对提高全所基金申请的整体水平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对刚参加工作的青年人作用更为明显。
专职人员除每年参加基金委组织的一两次会议,还参加一两次地区网点会,主要学习、了解基金工作的最新动态及各单位的先进管理经验。基金委对口联系的部门主要是工程与材料学部、数理学部、国际合作局等。
基金委对项目依托单位提出的要求在各类管理办法、条例中有明确规定,只要遵照执行即可,个人认为是容易达到的。
高鸿钧:物理所的基金管理工作流程,基本上与基金委的统一要求保持步调一致。物理所基金管理由主管科研的领导和科技处负责,具体在科技处设基金项目主管。我们每年参加北京地区联络网组织的申报工作布置大会、北京或华北片的管理工作交流会,作为北京地区基金联络网的组长单位,每年还参加基金委的工作年会。这为我们了解基金动向、参与基金管理办法研讨提供了有效的沟通渠道,促进了我所的基金管理工作。
刘光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是我所基础性研究重要的经费来源,所以基金申请和管理工作一向被认为是所里的重要工作之一。有专人负责基金从申报到结题的全过程。每年年初都会制定基金工作日程表,按照基金制度和规范进行基金项目从申报到结题的各项工作。还会针对基金工作中的问题及时与相应的学部进行沟通,了解最新的信息,有针对性地调整我们的工作计划。凡是基金委组织召开的会议,我们几乎全都参加。
《科学时报》:你认为获得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对研究所和科学家本人的学术声誉、学术影响有何意义?
高鸿钧:自然科学基金对于物理所而言具有双重意义:她不仅仅是研究所重要的资源来源之一,同时也是衡量研究所学术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我们的大多数高级研究人员都承担有基金项目,几乎每一个工作做得好的研究人员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支持,这归功于基金评审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
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工作者而言,基金项目非常重要,对处于事业起步阶段的年轻人来说这一点尤为突出。自然科学基金正是考虑到这一点,专门设置了“青年科学基金”,可以说为很多年轻人的起跑提供了不小的助力。
对于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和已经功成名就的科学家而言,基金同样重要,因为它拥有矩阵式支持的模式,能覆盖所有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当然,很多著名科学家后期更多承担“973”计划、“863”计划等国家大型研究项目,但是他们在青年期和成长期大多曾经从基金中受益良多。
需要强调的是,在国内外的合作交流中间,“杰青”的称号还是很有含金量的。
刘光琇:获得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较多的支持,对研究所的学术声誉、学术影响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自然科学基金鼓励原创,具有前瞻性,代表国家基础研究最高水平。所以一个所获得基金资助越多说明其基础科研能力越强。而“杰青”是基金的重点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了一批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的科技人才,也造就了一批年轻的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截至目前,我所共有5人主持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今年又获准1项。这些在我所参加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二期试点评价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基金遵循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积极鼓励自由探索和创新,对处于不同科研阶段的科技工作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处于事业起步阶段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通过申报和承担基金项目逐步走上了科学研究的主干道。使他们学会独立地申请、承担、完成课题。为以后的科研工作培养了良好的科学研究的素养和方法,培养了组织管理课题的能力。对处于迅速发展阶段的科技工作者,由于基金鼓励自由探索,使得他们在承担国家任务的同时能够通过基金实现一些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探索工作,扩大了他们工作的视野。为更好地承担国家项目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对一些功成名就的老科学家来说,是基金伴随他们的事业走向成功。
佟百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支持基础研究,而基础研究要求各参与团队具有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意识,从来只认“第一”。实践已经证明,获得基金项目支持(特别是连续、稳定的支持),对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取得自主创新成果等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研究所的学术声誉、学术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在与国际、国内高水平科学家的交流合作中,“杰青”是对方注意的评价指标之一。研究团队承担基金项目多能受到关注,说明创新思想多一些,在国内具有非常强的竞争力,但真正获得好评还应该来自于产出的成果。
对于事业起步阶段的年轻科技工作者,获得基金项目相当于拿到“敲门砖”,为自己提供了施展创新能力的舞台,会增加他从事科技工作的自信心,同时也最容易激发个人的创新活力,应该说非常关键、重要;对于迅速发展阶段的学者,稳定持续的基金项目支持,能给他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是其持续发展的外在动力,能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产出,是科技人才成长的“催化剂”;对功成名就的科学家,获得基金项目应是对他学术水准、能力的自然回报,为其持续创新、培养人才提供了必要条件。
《科学时报》:作为科技处处长,你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管理工作中有何感受?
高鸿钧:物理所的研究人员对自然科学基金工作程序都比较熟悉,参与的积极性也很高。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结题等都操作得比较规范,数据库和电子文本保持高度一致,而且基金委的数据库设计得比较合理,电子版项目申请书与数据库本身接口做得很好,提取各种信息也非常方便,一方面可以减少项目负责人的工作,另一方面也可以将管理工作简单化,有益于实现高效率、精确管理。
另一个感受是基金申请的激烈竞争,可以说每次大的项目申请都是一次挑战。最难受的是与同行一起竞争,尤其是大家都有很好的基础、想法、计划和团队,都是很好的项目申请者,但到最后一轮却只能五选一甚至六选一的时候。
刘光琇:随着国家基金委管理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健全,我所的基金项目管理也逐步系统化、科学化,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基金课题管理体系。从组织申报至基金顺利完成,每一项目均在科研处的参与和管理下进行。从填写项目任务书开始,建立详细的科研档案,整个项目的管理就纳入正常轨道。每年初给出当年基金工作日程表,严格按照基金委的要求和部署,有条不紊地进行基金管理,督促项目负责人按时完成进展、结题、归档等工作。并及时总结,创造条件进行基金成果的应用推广。在工作中,我们还随时根据基金委工作制度的调整进行相应的变化。
由于基金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运作方式,申请自然科学基金越来越受到广大科技人员的青睐。每年基金申报数都有很大的增长,这无形增加了基金管理工作者的工作难度。但是我们所始终坚持基金申请要重质量。如何既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申报基金的积极性,同时又要提高基金申报工作的质量,一直是我们工作中思考的问题。
佟百运:我的总体感觉是,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结题等工作流程非常规范,时间固定,因此,项目管理者可以从容安排相关工作。
我最难忘的是,1996年刚接手基金管理工作时,由于前任管理者突然去世,没有正常的工作交接,工作中遇到很多生疏的问题。在与基金委各相关部门的接触中,得到了各位老师的悉心帮助,使得自己很快掌握了工作要领。现在我到基金委办事,有“回家”的感觉。我管理基金项目,记不得有任何不满意的地方。
《科学时报》:你认为要提高基金项目申请、实施的成功率,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刘光琇:在基金申请过程中,如何提高项目申请的成功率,一直是我们科研管理工作者积极探讨的问题。通过多年基金管理,我们认为对个人来说,在申报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提高认识,充分阅读基金项目申请指南,认真领会其内容和实质;二、认真思考,精心准备,结合自己的实际和项目指南,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内容;三、精心编写申请书,做到立足创新、限定目标、学科交叉、加强合作,对项目申请书精雕细琢、反复修改,这方面所里和研究室会联合组织专家进行适当指导;四、科研处进行最后把关,杜绝因文本、形式、规范等不合格的错误,项目实施过程中随时跟踪,年度报告,以求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对研究所来说,我所申请和承担基金项目逐年增加,主要得益于我们多年来在基金申报过程中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提高思想认识,抓好项目申请;二、加强适度引导,提高申报质量,面上项目所里基本放开,以科研人员的思想为主,让科研人员自由申请。而对重大、重点项目乃至杰出青年基金,则充分发挥协调、组织功能,因为这些项目将涉及到研究所科研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领域;三、规范项目管理,提高研究水平;四、适应信息管理要求,加强管理手段;五、创新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六、加强成果管理,提高科研信誉。
佟百运:目前科研人员提高申请成功率最好做到:注意选题,提出真正创新的学术思想;了解国内外动态;有一定的先期工作基础;文字表述清晰、明确。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工作的系统、连续性,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不要浅尝辄止、轻易改变方向。
研究所要提高申请资助率,首先要把好申请关。专职人员首先要通读《基金项目指南》,了解基金管理的最新动态,掌握各类管理办法的变动情况。根据情况,组织所内人员申请各类项目。
在项目申报前,管理人员要注重格式审查,避免不必要的淘汰;同时组织所内同行专家对拟申请项目进行初评,提出修改意见,供申请者参考。如能长期坚持,对提高申报的成功率会有所帮助。
高鸿钧:基金项目的批准率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科学家申报项目,除了准备材料时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尽可能翔实可靠外,我想最重要的还是要靠实力说话,也就是说要拥有好的研究基础、合理的研究计划以及配合默契的研究团队。
对研究所来说也一样,要扩大基金项目的资助数目,除了需要扩大体量之外,可以依靠的也只有自己的实力。
《科学时报》:你认为自然科学基金对我国科技发展有何重要意义?其工作还有哪些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刘光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国家为支持全国的基础科学研究和基础应用科学研究而设立的一项科研基金。基础研究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国家基金委成立20年来,准确把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了科技创新重要源头的作用。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也起到了带动和引领的作用。
由于地域和发展水平的限制,使得我国科研水平的发展呈现出东西部明显的差异,东部占有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的优势,而西部拥有独特的环境和丰富的资源,对西部给予更大的政策倾斜和更多的资助,鼓励西部的科研单位培养科技人才、提高科研水平,为合理开发西部和发展西部经济提供保障和指导。
佟百运:科学技术中的基础研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基础研究的重大进展可以推动科学技术的突破,带动新兴产业群的崛起,促进经济社会的重大变革。同时,基础研究也是培养和造就科技人才的摇篮。在最新公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草案)》中明确规定:“国家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用于资助《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规定的基础研究。”从中可以看出,自然科学基金对我国科技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是我国基础研究一直面临的严重问题。近期参加的基金委工程与材料学部组织的有关基金工作的研讨会,与会各级领导、专家对此均有共识。建议在连续资助、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开展工作,以营造宽松氛围,激励创新。
高鸿钧:自然科学基金成立20年,对推动中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意义非凡。有了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很多工作都得以开展,国内适宜于科学研究的土壤也在多方培育下逐步形成。同时,在“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基金”以及其他部门人才计划的支持下,中国新一代基础研究学术带头人的队伍也在逐步形成,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国缺乏青年学术带头人的问题。除此之外,自然科学基金在学科建设、交叉学科研究培育等多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科学时报》:你们研究所正准备如何配合基金委,努力加强基础研究工作?
高鸿钧:物理所一直非常重视自然科学基金方面的工作,可以说从基金委成立以来就一直享受着它带来的巨大福祉。在近期的研究所发展务虚会上,所领导班子和学术骨干再次强调了自然科学基金工作的重要性,并强调物理所需要进一步凝练研究目标,积极与自然科学基金委“十一五”规划列出的相关重点方向契合。除此之外,在项目申请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专家评审的反馈意见,找到自己的不足,将项目研究方案的优化置入项目申请的过程中。
刘光琇:寒旱所十分重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和管理,已经出台有关文件,鼓励科技人员积极申请和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们也将积极配合基金委,跟踪学科发展前沿,为基金委的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强化基金的管理,争取多出成果、多出人才。
佟百运:金属所将适应基础研究规律,努力为科学家营造宽松环境氛围,以促进成果产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生命科学研究
力促“国家需求型研究”的发展——科学基金助推生命科学领域创新研究掠影
2003年春季,面对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拨出1000余万元专款,紧急启动22个防治非典型肺炎的基础研究项目;6月3日—4日,50余位中德科学家在北京召开了中德抗“非典”合作研讨会,通过共同合作抗击SARS疾病。双方科学家就非典型肺炎的研究与防治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的合作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病毒分子生物学、病原的致病和发病机制,病原的传染途径,免疫机制、疫苗的研制,非典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等,并在会后提出15项合作研究项目申请,其中7项得到资助。
几个月后,基金委与科技部等六部委联合组织召开了“国际SARS科技会议”,287位中外科学家代表聚集一起,展示了中国在抗击SARS方面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又过了两年,针对我国禽流感频繁发生和人感染禽流感新发病例不断出现的严峻现状,基金委根据国家需求,组织多学科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了论证,经过立项、公开申请、项目初评、答辩和基金委委务会议审批,紧急启动了“禽流感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这一重大项目,旨在推动禽流感的基础研究,提供人类和动物流感发生与流行的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信息,为禽流感药物和疫苗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并为禽流感科学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撑。
以上只是科学基金近年来在生命科学领域力促“国家需求型研究”的几个侧面。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常务副主任杜生明告诉记者,基金委每年支持的研究项目经费,大约有35%%“落”在了生命科学部受理的项目。基金委成立近20年来,截至2005年,生命科学部共计资助了33904个项目,经费总额达53亿(基金委的总额是180亿元)。
生命科学部肩负着资助生物学、农业基础科学和医学基础研究这“三副担子”,用杜生明的话来说,“很重要,但不好挑”。为此,学部很注意在很多“细节”上下工夫。例如,他们在重视支持科学家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基金委与各国科学组织签署的双边协议共同资助研究项目,在多途径、多方式地组织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的同时,也积极推动基金管理人员的互访与学习,以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从1998年起,生命科学部已经连续8年邀请海外专家参加学科评审会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海外专家在基金项目评审过程中的作用不仅提高了评审质量,同时也有利于保证评审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公正性。
多年来,学部非常重视对海外人才资源的收集和使用,不仅坚持邀请海外专家参加评审会,而且在项目同行评议中也重视发挥海外专家的作用,生命科学部几年来对重点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等都邀请海外科学家参与评议,既提高了同行评议的客观性、公正性,也有利于让海外专家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国内科学研究的整体状况和水平。2006年,共有91人次海外专家参加了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的评审会,重点项目评审海外专家约占40%%,面上项目的每个学科评审组也都邀请海外专家参加。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定位为人才基金,因此,生命科学部在评审工作中始终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科学道德、科研业绩和创新潜力作为主要遴选标准。在考察科研业绩时,注重申请者所取得的学术成绩、治学态度、同行的认可程度和申请者的创新潜力,注重考察申请者是否具有成为学术带头人的潜力,而不仅仅是单纯地强调论文数量。对于申请者拟开展的工作,重点考察是否属于本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及研究工作的科学价值。
此外,他们也很注意打破“学科界线”与“学科保护”思想。推荐答辩人选时不按学科分配指标,而是按三大领域(生物、农业、医学)进行衡量、比较,以避免由于学科指标的限制而影响答辩人员的质量。
据杜生明介绍,生命科学部要求,在综合分析同行评议结果基础上遴选答辩人员以及评审会遴选资助人选时,不仅仅要看申请者发表论文的SCI收录情况,更注重分析申请者所从事的研究工作在本领域研究中的水平以及申请者在所发表的论文中的实质贡献;不仅仅看申请者有多少第一作者的论文发表,更重视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的情况;不仅仅看在国外工作期间的学术成绩,更重视在国内开展研究工作的水平,重视其独立开展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注重申请者的创新研究的工作潜力,尤其注重所从事的研究对学科的推动作用。
从2003年起,生命科学部改革了评审会的评审方式,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会评时的“主审专家”改为“主阅专家”。同时为评审专家提供更详实的评议信息,包括将所有答辩人选同行评议意见的文字材料和简介提供给每位参会专家。这些做法获得了评审专家的广泛认同,保证了评审质量。
截至2005年,基金委共有1491人获得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其中生命科学部资助了442人(占29.64%),包括生物学领域239人,医学领域130人,农业科学领域73人。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如陈竺、贺福初、裴钢等,都成了我国生命科学前沿领域的中坚力量。
陈宜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将加大对海洋科研资助
“海洋是全球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源的宝库。有效利用海洋资源对于缓解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矛盾乃至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陈宜瑜在9月4日召开的全国海洋科技大会上说,“海洋资源能否得到有效利用从根本上取决于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我国历来重视海洋科技的研究工作,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海洋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海洋生态的保护、海洋灾害的预警以及海洋人才的培养等很多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但他同时也指出,我国的科技积累从总体上看还很少,科技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尤其在海洋科研究领域还存在很多未知。“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中各种自然现象、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包括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工程等众多的分支学科。像其他学科的发展一样,海洋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基础研究整体水平的提高,海洋科学基础研究的繁荣与发展将为海洋科技的进步提供更为坚实的技术支撑。”
陈宜瑜表示,“十一五”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为此将加大对海洋科学研究的资助力度,重点支持近海关键海洋过程,西太平洋环流变异与气候变化,边缘海演化、古海洋学及其资源环境效应,河口海岸带的发育、演变及其环境效应,海洋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研究,深海(大洋)探测与深海生物圈研究,以及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等相关领域的集成研究。
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生物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在贵州大学举行
7月29日至8月1日,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生物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在贵州大学生命科学院进行。
本次培训的主题是“动物学、植物学课程中的进化问题研讨暨骨干教师培训”。这是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全国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协办,旨在继续支持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通过基础课程研讨班、培训班等方式进行交流,提高骨干教师特别是中西部地区高等学校骨干教师的学术及教学水平。
在过去4年的培训中,生物学科每年都会进行两次类似的培训,已经对生命科学教学中的基本命题完成了一轮培训。为在原有培训的基础上有更大提高,本次培训邀请了北京大学顾红雅教授为骨干教师做“生物进化理论与生物进化”的报告;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教授肖书海为学员带来了“前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与古生物学研究进展”的演讲;复旦大学教授乔守怡针对当前热门的分子生物学教学,进行了“人类起源与民族形成遗传分析”的教学指导。在三场紧密联系教学实践,又结合学科研究前沿的报告后,学员还对生物学中进化问题的内容结构与内容搭建,讲授方法与方式,课程体系与本科生教学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在几天紧凑的培训中,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农业大学、云南大学、内蒙大学等20多所学校生命科学院的专家和青年教师参加了培训和讨论。参加培训的教师普遍认为,这种培训方式非常难得,它不但为西部和边远地区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教学方法,也加强了生命科学领域里教学和科研的交流,十分有益于基础学科的人才培养,能够增强基地对非基地学科的辐射效应。
贺林:在杰青的基础上走得更远
2005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贺林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面对这一殊荣,他多次表示:随着科技的发展,团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院士只是一个符号,他所得到的院士称号应该归于他所在的研究团队,“我个人只是起到了一个张罗人的作用。那种只认为我个人做的好,而忽略了我的团队的杰出作用的想法多少有些让人啼笑皆非!”
从个人研究到带领团队
“离开团队,一个人很难有所成就,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对个人的资助起到了很好的‘种子基金’作用,它鼓励我们从研究个体逐步形成一支学术队伍。”贺林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是我在国内获得的第一个科学基金项目,它给了我很大帮助”。
1995年,当贺林还在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爱丁堡人类遗传学研究所做高年资的研究人员时,他就申报了一次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但因为手头的研究还没告一段落,他不能赶回国内答辩,就遗憾地与“杰青”失之交臂了。1996年,贺林离开英国,来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中心工作,他再次向基金委递交了申请。这一次申请“还算顺利”地通过了,这是贺林第一次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尽管那时只有30多万元,但也让他觉得“资助很及时,帮助很大”。
此后,贺林陆续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的重点项目、基金委主任特别基金等,也得到了中科院“人类基因组”基础性研究重大项目,国家“863”、“973”等课题和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的研究项目。逐步成为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重点学科——生物信息学学科带头人,并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团队。
瞄准人类今后50年的主要问题
1997年,贺林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的项目是“中国人类遗传资源保护和对神经精神性疾病分子遗传机制研究”。从一开始,他就把目光瞄准了人类今后50年所面临主要问题的课题,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高层研讨会上,我国卫生部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按照评估疾病社会负担的新指标“伤残所调整的生命年限指标”(DALY,Disability - Adjusted Life Years)来评价各种疾病的总体社会负担,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社会总负担的排名中位居首位,精神疾患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
卫生部的数据表明: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将更加突出,在2020年的疾病社会负担预测值中,精神卫生问题仍将排名第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精神疾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危害将会越来越严重。世界卫生组织(WHO)把2001年定为“精神卫生年”,可见人类社会目前正面临着精神疾病时代的严峻挑战,贺林申请杰青项目研究的前瞻目光和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随着精神病遗传学的兴起,人们开始把遗传、环境的危险因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看作同等重要,目的是评定家族作为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和其他危害因素对特定疾病的作用。这也为他以后的“人类基因组”研究、“遗传资源的调查与采集”、“疾病基因组学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建立”、“神经精神疾病与药物基因组学”等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科学家要善于从整体看问题
回国10年来,贺林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研究团队,并和团队成员一起,在自己的领域里屡屡建树。他们用了3年时间,建立了世界上最具规模的神经精神疾病样品库,并利用这一样品库研究发现了在中国汉族人群中,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第二内含子VNTR多态性基因型分布与精神分裂症及单相抑郁症有相关关系等;证实了在汉族人群中APOE-4是老年性痴呆的高危因子以及在血管性痴呆中也起重要的作用;发现了APOE-4是胎儿期因碘缺乏引起的智力缺陷的风险因子;得到了营养对胎儿的影响可直接导致精神分裂症发病率成倍增加的结论(JAMA, 《 美国医学会杂志》)。结合国情特点提出“百家姓”与药物开发相关性的新思路;在单基因遗传病研究中,揭开了困扰人类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第一例孟德尔显性遗传病的A1型短指基因之谜(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Am J Hum Genet和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并获得了200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而“贺—赵缺陷症”则是贺林和他的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和报道的一种新遗传病,也是第一例正式以中国人姓氏命名的遗传病,得到了世界公认。
贺林已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9部,并被邀请作为国际Psychiatric Genetics和Cell Research等杂志的编委,他作为牵头人承担国家、国际研究项目多项。贺林先后荣膺国家杰出青年奖、香港“求是”杰出青年奖、上海科技精英奖、美国国家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研究联盟的“杰出研究者”奖、中国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何梁何利”奖等。
目前,贺林教授正发挥上海交通大学多学科的优势,努力为新的前沿领域“DNA计算”的研发作贡献。贺林认为,科学家要善于从整体看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团队的每个人只有功能的差异,而不存在作用大小的差别。组成一个团队就需要各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