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研究生就业薪酬新闻一览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6年11月10日 来源:生物通
生物通综合:
女研究生投简历不问薪酬
本报记者报道 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将在研究生中凸显,研究生新毕业人数涨幅达25%。由于女生比例增加,就业劣势让她们的紧迫感更加强烈。昨天,今年首场研究生专场招聘会在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举办,许多展位前长时间地排着长队。
■研究生是增长主体女生多于男生
据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统计,2007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将达到20万,相对于2006年增加2万人。其中研究生5万多人,比2006年增加1万多人,增长幅度高达25%。增长人数主体是研究生。
在招聘会现场,女生明显多于男生。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专业一名女生说,他们班的女同学比男同学还多2人。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首席咨询师蒋爱丽说,在校女研究生人数已超过男生。但女生不太受用人单位欢迎。某出版社负责人表示,有几位女博士来递简历,基本不予考虑。“用女博士成本太高,留不住。女硕士也不受欢迎,二十四五岁毕业后马上面临结婚生子,影响工作。”
■现场中小企业居多名企大多进校招聘
昨天,共有32家用人单位到场招聘,提供849个工作职位。除了国防工业出版社、清华同方威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少数大一些的企业外,多是一些不太知名的中小企业,但依然被递简历的学生包围着。
据主办方介绍,去年的研究生招聘会联想、现代等大企业都来参加了,据说今年这些名企制订了进校园招聘计划。记者了解到,包括爱立信、摩托罗拉、IBM等大公司在近日将进北邮等高校宣讲,更多大公司开始倾向于进名校直接招聘。“今年名企进校宣传时间比去年早了半个月。”一名同学说,“一些企业岗位的网上申请早就开始了。”
■200多人无人问薪酬期望工资叫出1000元
“我今天收到200多份简历,但没人问薪酬。可见研究生就业有多难。”国防工业出版社负责招聘的女士告诉记者。在面向社会人员的招聘会中,肯定是要先谈待遇的。“如果一定要问期望薪酬的话,给1000元就行。”北京林业大学环资学院一名女同学对记者说,“我没有实际工作经验,先落实工作单位再说。”蒋爱丽表示,由于女生就业压力更大,所以她们在求职过程中更加理性一些。女同学尤其希望选择相对稳定轻松的工作,文字类、管理类的岗位更受青睐,许多学理工类的人不愿再继续搞技术。
img src="
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大户”——上海大学上午9时举行学生就业与实习招聘会,包括博士、硕士、本科、高职在内的近万名毕业生赶赴校园招聘现场“赶集”。
8时30分,招聘会尚未开始,上海大学体育馆门前已经围了许多前来应聘的学生,记者发现早来的大多数是女生。行政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小邹告诉记者:“听说今年上海毕业生比去年多了1万多人,压力蛮大的。”小邹对月薪的期望值是2000元。
女研究生的处境似乎更尴尬。一个女研究生在一个摊位前碰了壁,对方要招销售,可只想要男生。她的薪水期望值在3000元-4000元。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用人单位仍以招聘本科生为主,一家单位告诉记者,研究生太贵,用不起。
和女生相比,男生的心理期望值高许多。数学系的本科毕业生小朱坦言,他期望从事物流、银行业,月薪不低于3000元。
上海大学还在本市高校中率先推出应聘学生招聘单位信息反馈卡,招聘单位要及时给应聘者信息反馈;同时,要求持反馈卡的应聘学生在获得面试机会后必须尽快给招聘单位一个能否参加该面试的明确答复。(编辑:姜志)
img src="
据了解,在学校里,今年毕业的三年制的硕士被称作“大硕”,两年制的硕士被称为“小硕”,今年这种“大硕”“小硕”同台竞技的现象已经引起多方热议。
越临近毕业求职,武汉大学法学院04级硕士研究生小沈越感到迷茫,她是2004年入学的两年制硕士,今年她所在的专业有30多人,加上和她同时毕业的03级,这个专业今年一共有60多人要找工作,而去年,这个数字是17人。“扩招就已经让就业压力大了不少,现在又是两届‘撞车’,真是雪上加霜,”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小沈不免忧心忡忡。
能力受怀疑“小硕”叫苦不迭
“竞争对手”骤增还不是令人担忧的惟一原因。学制改革以后,小硕们要求在短短两年里想在学业和实习方面都有所积累,时间紧迫,不易筹划。因此,小硕与大硕同场竞争,无论是社会认同度还是求职准备,往往都落在下风。
“学制只有两年,时间太紧了,直到现在我的求职简历刚刚做好,论文也才开题,一位比我高一级的师兄已经在北京一家媒体实习大半年了,”武汉大学文学院一位“小硕”叫苦不迭。
同时,两年制小硕还要面对用人单位“能力是否缩水”的质疑。在天津某高校举行的研究生专场招聘会上,出现了比往年拥挤得多的场面。而一家知名企业的招聘人员坦言,一个硕士生只经过两年专业训练能否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值得怀疑。如果在相同条件下,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一个学满三年的硕士生。
两年制研究生开始放下架子
面对激烈的竞争,也有并不怯场的小硕,一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的“小硕”小许并不担心“来势汹汹”的师兄师姐,“我不觉得读两年会贬值!价值在于人去创造。我觉得研究生最具可塑性:本科生缺少理论和实践知识,而博士生的发展方向相对单一,缩短时间不是坏事,把握机会就一定有不错的前景!”
据悉,今年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生人数首次超过本科生,两年制首届毕业生与最后一届的三年制硕士生人数达8468人。
在天津,首批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的南开大学,今年共有2003级、2004级两届3793名硕士研究生同时就业,目前,很多研究生已经开始放下架子,求职心理价位降到每月2000元左右。
img src="
网站自曝:“只能参考,不要坚信”
近日有些职业网站推出了所谓“薪水预测”的服务,只要输入学校、专业、想从事的行业等个人信息,就可以“综合评定”出预计的月薪,而一些大学生竟拿着测出来的“身价”作为求职标准。不料,某“测身价”网站在记者的追问下吐露真相:“在测评时可以收集一些市场调查的数据,做这样一个网页,不用上街拉人,就可以吸引求职者自动来填表。”
大学生:求职前先上网测“身价
同济大学大四学生小王尽管还没找到工作,但似乎对自己的薪水已心中有数,“低于4000元我就不考虑”。小王之所以如此坚持,是因为之前在一个求职网上做了一个关于未来薪水的测评。“项目挺多的,包括你的学校、专业、外语能力、工作年限、想要去工作的城市等等,我都认真填了,结果出来了———4598元。”小王对此很满意,知道了自己“值多少钱”,并准备在求职中以此为标杆,因为他觉得“挺准的”。
记者发现,热衷于上网站测“身价”的不少学生表示,求职中很看重薪资,但由于之前没有一个参考,因此对这个问题的定位也最为迷茫,一位华东理工的毕业生说:“现在能提前知道月薪,心中有数,以后求职就不会遭遇掉价了。”
记者体验:薪资竟可精确到个位
昨天,记者登陆了几个薪水预测网,并在某个网站体验了一回,这个网站挂在一个求职网站上,一些所谓测身价的广告语也十分诱人。
按照该预测网站要求,记者分几次输入了学历、专业、从事行业、工作城市、外语能力等内容,所得到的结果颇为有趣。当其他条件都相同,而学历一栏有所改变时,本科生的月薪比硕士生低1200元;当专业有所改变时,语言文学类专业比电子信息类的少了982元;此外,多掌握一门外语,月薪可以多600多元,事业单位比私营单位的月薪则多400元。记者发现,每次预测出来的薪水都精确到个位数———掌握一门外语的语言类硕士生,在上海的国有企业预测薪水为3899元。
网站自曝:实为"套取"个人真实资料
昨天下午,记者以大学生的名义电话联系了推出薪水预测服务的某求职网。当记者对预测的科学性提出疑问时,对方一开始还坚持表示十分可信,但当记者连连问及信度、效度等测评专业方面的问题时,对方则开始搪塞,并有些招架不住,最后道出了其中的真相。
“其实在测评时可以收集一些市场调查的数据,用作我们的资料。因为来做测试的人,总会留下一些详细而且比较真实的个人资料,做这样一个网页,不用上街拉人,就可以吸引求职者自动来填表。”对方颇为得意地说,至今已有几万人在该网站做过测试,“至于你们得到的测试结果,也就是取前面测试者的平均值,你们参考一下就算了,不要绝对相信”。
业内人士:大学生过于相信会吃亏
中华英才网助理市场总监邹羽告诉记者,在科学的职业测评中,学历、学校或专业并不是最关键的指标,工资的高低,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的素质、能力,以及一些人格气质方面的因素。“就全国来讲,专业的职业测评机构才几家,而且这种测试因为要由专业的测评人士来做,因此通常都不会是免费的。”邹羽提醒毕业生,这类网站可能是消遣类或者另有目的,不可过于相信。“如果拿着这么一个不科学的‘身价’标准去找工作,肯定会吃亏”。
img src="
中新网11月9日电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某知名高校向金山软件推荐10名优秀毕业生,但最终只有一人被接纳。“高校应该反思培养人才的机制,学校老师是否明白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昨天,在北京举办的“2006中国大学生就业高峰论坛”上,企业和人力资源界专家对目前一些高校的育人机制提出质疑。
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就业指导中心研究员曹殊分析认为,明年大学毕业生可竞争的中高端岗位约40多万个,其余400多万大学生要面向大众化就业层面。一方面现有岗位与大学生的个人期望有错位,另外,现行育人模式下大学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金山软件副总裁王春伟说,前不久,北京一知名高校向他推荐了10名优秀毕业生,这中间有学生会主席、副主席,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公司最后只留下一位。“学校认为优秀人才到用人单位并不一定受欢迎。这说明学校和企业评价人才的标准是不一样的。”王春伟表示。
北京几位高校招生就业处处长表示,学校把优秀学生推荐给企业不被认可的情况确实存在,许多高校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就是学校教育与市场实际需求有些脱节。“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以前比较注重业务素质,现在对心理素质包括身体素质都提出了要求。”北京二外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古老师表示,所以,学校必须经常把用人单位请到学校,让学生与企业面对面交流,学校也需要经常走访用人单位,了解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闫建立)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