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詹启敏教授最新JBC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6年10月08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医科大学,美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癌症研究院,以及北京基础医学研究院神经生物学系,天津放射医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Gadd45a在维持中心体稳定性方面的新机制,为进一步了解维系基因组保真性方面,p53-和BRCA1-信号调控通路提供了新的资料。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itry》杂志上。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医科大学,美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癌症研究院,以及北京基础医学研究院神经生物学系,天津放射医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Gadd45a在维持中心体稳定性方面的新机制,为进一步了解维系基因组保真性方面,p53-和BRCA1-信号调控通路提供了新的资料。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itry》杂志上。
通讯作者是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詹启敏教授,第一作者为邵书娟(
链接: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Press as doi:10.1074/jbc.M600235200 on June 12, 2006
J. Biol. Chem., Vol. 281, Issue 39, 28943-28950, September 29, 2006
Gadd45a Interacts with Aurora-A and Inhibits Its Kinase Activity
[Abstract]
中心体(Centrosome)存在于低等植物细胞(如衣藻、团藻等藻类植物)和动物细胞中。中心体不具备膜结构,是由蛋白质组成的。中心体能在细胞分裂间期进行自我复制,复制后的中心体内含有两组中心粒,每组有两个中心粒。中心粒的功能是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参与星射线(纺缍丝)的形成。其稳定性对于哺乳动物细胞正常的有丝分裂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中心体的错误扩增会导致染色体的错误分离,产生非整倍体,从而有可能引发细胞转变和肿瘤发生。虽然这些已得到科学家们的认可,但是有关这一关键生物学事件的具体机制目前仍存在未完全了解的部分。
研究人员发现一个DNA损伤诱导蛋白:Gadd45a(由肿瘤抑制因子p53和BRCA1调控)参予到了中心体稳定性的维持过程中来:来自gadd45a敲除小鼠中的小鼠胚胎纤维原细胞会表现出中心体扩增(导致中心体数目增加),加入外源的Gadd45a(来自gadd45a裸鼠)就可以逆转这一现象。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Gadd45a与Aurora-A蛋白激酶有关(Aurora-A蛋白激酶是Aurora激酶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编码基因已被认为是一种新的癌基因),Gadd45a对Aurora-A激酶活性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并且可以对抗由Aurora-A引起的中心体扩增。这些发现为进一步了解维系基因组保真性方面,p53-和BRCA1-信号调控通路提供了新信息。
附:
詹启敏教授
1959年生。博士生导师、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
1987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肿瘤专业。1989年赴美国深造,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医学院, 德克萨斯州立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和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1996年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助理,1998年7月作为独立研究员(Principal Investigator) 应聘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工作。
多年来从事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在肿瘤抑癌基因、细胞周期调控机制、DNA损伤后的基因表达调控和细胞凋亡信号传导机制等前沿领域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在世界上首次报道抑癌基因p53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是通过调控细胞周期监测点来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研究成果已在多种国际医学生物和肿瘤研究领域的权威杂志上发表,发表的研究论文被引用的总次数为5491次 (根据SCI数据库)。
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在肿瘤基础研究领域一个开放性研究基地,于1988年11月建成,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旻教授任首届实验室主任、孙宗棠教授任首届学术委员会主任。目前由詹启敏教授任实验室及学术委员会主任,有科研人员3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正、副研究员11人。该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
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是研究细胞癌变过程中遗传物质的多种改变,阐明肿瘤遗传易感性和环境致癌因素的关系,探讨细胞周期调控和细胞凋亡在维持基因组中的关系,以及基因组不稳定性与细胞癌变的分子机理;探寻延缓,阻遏或逆转肿瘤癌变和发展过程的可能途径,为肿瘤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实验室结合国际医学科学发展前沿和我国实际情况,选择最常见的恶性肿瘤食管癌、肝癌为研究对象,以山西阳泉,江苏启东等为现场基地,为降低高发区发病率和死亡率设计更合理有效的预防、治疗方法。
实验室有:(1)癌变基因组学、(2)癌症预警学遗传分子基础、(3)癌变分子机理、(4)基因治疗、(5)肝癌发生机制、(6)免疫治疗预防、(7)基因组稳定性与肿瘤研究等课题组。
该室承担了973项目、863计划、攻关课题和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课题。在食管癌的遗传病因(遗传易感性)、规模性预防策略、抑癌基因克隆、全基因组扫描和癌变各阶段基因组表达谱分析,以及相关的功能研究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首创性工作。研究发现食管癌存在非随机的染色体拷贝数异常;钙离子浓度的改变和食管上皮分化的紊乱可能是食管癌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首次阐明了肿瘤抑癌基因p53在调控细胞周期监测点与基因组稳定性中的作用;并对p53、BRCAI及其下游基因在细胞周期和凋亡中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取得优秀成果。在肝癌高发区明确肝癌病因与乙肝病毒感染和黄曲霉毒素密切相关的基础上,首次在该地区开展了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在发展基因治疗、诱导癌细胞发生分化和凋亡方面进行了系统探索。
近年来,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54篇,国内学术刊物26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该室共培养109名研究生(其中取得博士学位92名),25位博士后进站工作。实验室对国内外开放,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M.D. Anderson癌症中心、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肿瘤研究所、英国ICRF等单位进行多项合作研究。
(生物通:万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