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复旦遗传工程重点实验室又发新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6年10月25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在10月刊的国际权威杂志Cancer Cell杂志上,来自上海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夷青(Qing Yi,音译)和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M. D. Anderson癌症中心和阿肯色州医科大学的同事发表了有关肿瘤凋亡研究的最新成果文章。
生物通报道:在10月刊的国际权威杂志Cancer Cell杂志上,来自上海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夷青(Qing Yi,音译)和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M. D. Anderson癌症中心和阿肯色州医科大学的同事发表了有关肿瘤凋亡研究的最新成果文章。
(特别推荐文章:高校热门硕士研究生专业一览 ; 06全国七大热门行业 生技第一 )
Cancer Cell, Vol 10, 295-307, October 2006
Qing Yi
qyi@mdanderson.org
研究人员发现,人类β2M(β2-microglobulin)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mAbs)能够在离体状态下诱导细胞凋亡,并且对骨髓瘤和其他骨髓性肿瘤细胞的小鼠模型具有治疗作用。
细胞的死亡能迅速发生而无需外在的免疫学作用因子机制。单克隆抗体能够通过召集I型MHC分子到脂质rafts并活化Lyn和PLCγ2、致使被活化的JNK和受抑制的PI3K/Akt和ERK来诱导细胞的死亡,它间接破坏线粒体的完整性和caspase-9依赖型级联的活化。
尽管β2M在正常的造血细胞上的表达可能有安全性隐患,但是这种单克隆抗体能有选择地靶向肿瘤变形细胞并且不会诱导正常细胞的凋亡。因此,这种单克隆抗体可能成为治疗恶性学和肿瘤的一种有潜力的治疗药物。(生物通杨遥)
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在由谈家桢院士创立的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研究实体,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之一。1984年经国家计委批准建立,1985年开始运行,同时向国内外开放,1987年通过国家验收。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现由15 个课题组和大型设备中心构成,实行主任负责制,设有副主任1 人,主任助理1 人,办公室主任1 人,专职秘书1 人,兼职秘书1 人,固定工作人员70 人(其中教授21 人,副教授18 人,讲师13 人,助研6 人,实验师和助理实验师9 人)。现任实验室主任为余龙教授(兼任中国遗传学会,基因组学分会副主任),现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为赵寿元教授(兼任第十八届国际遗传学联合会主席,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谈家桢院士和施履吉院士任学术委员会顾问。
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以遗传学和遗传工程学研究为基础,面向国家在生物技术领域的战略需求,积极开展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创新性研究工作。通过与医学、药学以及其它生命学科的合作,力争在生命科学的基础和应用方面做出具有重大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的原创性成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产品,并通过高水平的研究工作培养出高层次的科研、管理人才。
近五年来,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进一步优化和凝炼研究方向,目前已形成了①结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②遗传工程的理论基础及应用研究两个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我们又通过实施学校的“十五”“211工程”建设计划,将研究目标锁定在应用遗传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肝癌,糖尿病和肺结核等重大疾病的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的分子机制"和应用遗传工程学理论和技术,围绕重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研制新型药物、疫苗、抗体和基因治疗方法。
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得到了国家科技部、教育部、上海市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五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实验室已经成为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和财务权的科研实体,依托单位复旦大学给予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独立的建制,具有相对集中的实验室空间达到6500 平方米(遗传楼5000 平方米、科学楼1500平方米),同时还享有比较充分的财务和人事自主权。在“十五”“211工程”二期建设中,承担各种科研经费达8000余万元,并从国内外有关单位聘请了一大批有教育学术成就的学者担任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顾问教授、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
实验室依靠各级投入的建设经费建立了仪器中心,配备了进行遗传工程和分子遗传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仪器设备,集中管理大型设备65 台,总价值3500万元,其中40 万元以上的15 台件;建立有8 个技术平台:1、基因分析技术平台;2、蛋白质分析技术平台;3、结构分析技术平台;4、细胞学分析技术平台;5、分子互作分析与新药筛选技术平台;6、中试发酵生产及蛋白质纯化技术平台;7、模式生物技术平台;8、生物信息学及结构模拟技术平台;并制定了相应的运行管理制度。一个完整的、对外开放的,适应于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细胞组学研究需求,可从事重大疾病基因组学研究的技术平台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极大的促进了学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五年中,实验室承担了各类科研课题136项(国家“863”计划项目10项、国家“973”项目13项、国家攻关计划项目7项、国际合作目1项等)。各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的奖励13项;获得发明专利28项(国内专利19项、国际专利9项);获得国家新药证书7项;重大应用价值产品10项;出版各类专著、译著21部;以实验室为论文第一作者单位共计发表SCI 论文335 篇,总IF 值为708.19,其中影响因子IF>5.0 的论文16 篇,IF>10.0论文8 篇: 包括Science、Nature 杂志论文各1 篇, PNAS 杂志论文2 篇,以及IF> 10.0 其他杂志论文4 篇。各项科研成果中具代表性的有:
1) 肝癌、糖尿病和肺结核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10项重要发现
2) 176个人类蛋白编码基因的克隆、特征和功能分析
3) "从基因到药物"的药靶鉴定和新药先导小分子化合物的筛选
4) 抗口蹄疫O型基因工程疫苗
5) DNA多态性和东亚人群的迁徙
6)水稻杂种优势的基因组解读及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7)以提高昂贵中草药有效成分产量为目标的植物次生代谢工程研究
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不仅是优秀的国家科研基地,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实验室设有遗传学专业的博士点, 硕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各一个。实验室每年招收博士生40 名、硕博连读生40 名,博士后5~10 人;除一年级硕士生外,全部都进入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5年来,实验室先后为国家培养出107名博士研究生,88名研究生和32名博士后,其中不乏像柯越海和何利这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和提名奖的获得者。同时,实验室也积极加强自身队伍的建设,通过积极的外联、协作、聘请、引进和培养等多种方式,已初步组建起了一支以遗传学科为核心,以生物与医学交叉融合为特色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队伍,并已在逐步的发展壮大当中,为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学校的"985"二期建设项目,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为进一步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科研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实验室遵循"合作、开放、提高"的原则,五年来,开设了近70项开放课题及接受了37名国内外访问学者。实验室非常强调和重视与国内有关单位的科研协作,在校内支持本校生化系,微生物系,物理系等69个课题组的科研实验;校外与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第二军医科大学、苏州大学(医学院)、江苏启东肝癌研究所、新疆石河子大学、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等35个科研单位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先后举办技术讲座35次,培训技术骨干252 人,参加听课的1000 多人次。同时实验室还积极参与国际性的各种学术活动,广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迄今为止已参与了4项国际重大科研计划;主办过第二届发育遗传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国际环境诱变剂大会,第五届AEARU会议生命科学分会,第六届新加坡和中国生物学学术研讨会,AGGA-复旦2005"国际基因组医学研讨会"和2002现代人类学国际研讨会共6次国际学术会议;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学术报告达70人次;与法国Pasteur究所,美国Yale大学及英国Roslin研究所,Johns Hopkins 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生物系等著名研究机构建立了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并组建了3个实质性的国际联合实验室(人类起源中美联合实验室、复旦-交大-诺丁汉植物生物技术中心、复旦-曼切斯特大学生物信息中心)。在国内与国际的合作交流过程中,实验室以其严谨的学风获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一致肯定。实验室先后接待国内外访问者近2500人。科技部,教育部,基金委及上海市领导也多次莅临指导和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