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近5年主要成果

【字体: 时间:2006年10月25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复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近5年主要成果

  

近 五 年 来 主 要 成 果


一、 实验室代表性成果
1) 肝癌、糖尿病和肺结核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10项重要发现
2) 176个人类蛋白编码基因的克隆、特征和功能分析
3) "从基因到药物"的药靶鉴定和新药先导小分子化合物的筛选
4) 抗口蹄疫O型基因工程疫苗
5) DNA多态性和东亚人群的迁徙
6) 水稻杂种优势的基因组解读及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7) 以提高昂贵中草药有效成分产量为目标的植物次生代谢工程研究
二、 学术论文
三、 专著出版
四、 发明专利
五、 学术交流


一、实验室代表性成果

(一)肝癌、糖尿病和肺结核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10项重要发现

肝癌、糖尿病和肺结核是恶性肿瘤、多级因病和重大传染病中的代表性疾病。在我国人群众的发病率高,治疗难度大,对健康危害严重。为了探明这三种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预防和治疗工作提供新理论、新材料和新方法,我们在"十五""211"工程二期学科建设中,将他们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列为"重中之重"研究课题。组织了来自遗传、生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多个课题组力量联合攻关,在短短的五年建设其中,通过大量艰苦而细致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有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的初步研究成果。

1)肝癌的功能基因组织研究
a) 发现并证明原在肝癌不表达的LTN4B基因在肝细胞癌变后可特异的大量表达,其蛋白产物能促进肝癌组织内的小血管大量形成。目前正在寻找和鉴定可定向于干扰肝癌细胞内LTN4B功能的方法,试图据此探索治疗肝癌得的新技术。
b) 通过对202例肝癌组织的p53基因突变分析,发现29.4%的肝癌样品存在p53突变,共查出R249L等17种突变。进而分析了这17种突变对p53的转录因子活性和促调亡能力。这些发现对改良和完善p53转基因疗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c) 对p53蛋白功能调节机制的准确理解,是揭示肝癌发生分子机制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设计抗肿瘤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依据。我们在肝癌发生分子机制的研究中,也发现了一条由介导p53上有调节及负反馈调节的新途径。该途径中,相关蛋白可显著上调p53的活性,同时它的转录调节和表达受p53的负调节
d) 应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找到了两个可在血清水平揭示肝癌是否存在转移的蛋白质。同时对转移能力不同的肝癌细胞株的蛋白组学分析,还发现8个蛋白点的出现与否可构成组织肝癌复发转移的预测体系,且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可用于术后复发与否的预测。

2)糖尿病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a) 克隆到在胰岛和神经组织特异高表达的基因,他的编码蛋白具有Ampk激酶家族成员的结构特征,对β细胞分泌胰岛素具有负调节作用。此外,还分离和克隆到表达丰度受血糖调节的三个基因。这三者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是否有关联,正在进一步的研究之中
b) 成功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和肝癌细胞(HepG2)诱导分化可分泌胰岛素的类胰岛素细胞。从而为用于干细胞技术分化产生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提供了有利的理论证据
c) 初步论证了"高血糖→PPP2A→糖尿病'肾病'"假设和"高血糖→内皮损伤→动脉粥样硬化"假设

3)核病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a) 获得三株有应用前景的结核疫苗。目前已经将相关重组菌株免疫小鼠和豚鼠,正在武汉大学p3实验室进行结核杆菌毒力株攻击保护实验
b) 发现了多个与异烟肼耐药性有关的蛋白质。目前,已对相关基因进行了克隆、表达、免疫动物,并建立血清学诊断方法用于临床标本的监测。通过蛋白结构模拟对我国发现的新突变基因位点对蛋白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c) 发现了若干个与结核病线性相关的SNPs。在结核易感性方面,对NRAMP1基因多态性和结核感染的相关性进行了探索,提出了结核易感相关的多态性类型。。对我国人群的结核易感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新近发表在Clic Infect Dis.2005; 40(9):1232-6(IF 5.2).同时,我们还探讨了γδT细胞在结核获得性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机制。

在上述三种疾病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我们除了获得上述10项重要的新发现之外,还鉴定除了若干可用于筛选抗肿瘤药物、抗糖尿病药物和抗结核药物的蛋白靶标。我们认为这10项新发现将有助于指导这三种疾病的防治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二) 176个人类蛋白编码基因的克隆、特征和功能分析

实验室在谈家桢院士和学术委员会的指导下,从1997 年起,积极组织研究队伍投入人类重要功能基因的克隆鉴定和功能研究。先后有多个课题组参与这项研究,其中余龙教授课题组和毛裕民教授课题组倾全力于此项研究。经过8 年多的努力,现已建成了进行人类基因克隆、鉴定和功能研究的一系列技术平台。先后克隆并在GenBank 注册人类基因1383 个。考虑到国际多个实验室同时在GenBank 登录的情况,为了确定出我室被国际同行公认为率先克隆的人类基因数,我们以在GenBank 登录,并首先在国际学术刊物(SCI 杂志)发表和获得国内外专利为依据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在去除率先发表的基因变异剪接本数之后,我室迄今率先克隆的人类基因是176 个,约为人类基因总数的0.7%(以25000 个为基数计算),约占我国预期克隆和鉴定人类基因数量的70%。这176个人类编码蛋白基因包含了激酶等细胞信号转导相关分子38 个,代谢相关的酶类44 个,转录调控因子14 个,细胞表面受体12 个,胞内运输相关分子12个,细胞骨架成分8 个,细胞因子4 个,蛋白质合成相关蛋白2 个,RNA 结合和剪接因子2 个,其他具有重要功能域并在肿瘤中差异表达的蛋白40 个。所以我们所克隆的这些基因,不仅能得以在国际刊物发表,其中部分还获得发明专利的授权。这些基因的论文分别发表在J.B.C(2 篇),Biochem J (2 篇),Matrix Biology(1 篇),Genomics(13 篇),I.J.B.C.B(7 篇),B.B.R.C(3 篇),Gene(6 篇),BBA(7 篇),J .Human. Genet(13 篇)等SCI 刊物上。140篇论文的总IF 值为256.715,共计被他人发表在Nature,Nat Cell BIol,Nat Biotech,Nature Reviews Neurosci、Nature Reviews Mol Cell Biol 、New Engl J Med 和Mol Cell 等刊物上的论文所引用,引用了我们研究工作的SCI论文总计351 篇,其中发表在IF>6.0 的论文106 篇,IF>10.0的论文31 篇,总IF 值为1792.208(详细情况列于附件1-3 中),说明这些基因的率先克隆已得到国际同行所认可,并且的确具有潜在开发应用价值或重要的学术价值。

(三) "从基因到药物"的药靶鉴定和新药先导小分子化合物的筛选

实验室在国家863 计划和973 计划的支持下,开展了新型药靶蛋白的发现和鉴定研究。在发展"从基因到药物"的新药创制技术中,发现和鉴定出了一批可用于筛选抗肿瘤药物、抗糖尿病药物、抗心血管病药物、抗肥胖症药物,抗结核病药物和男性避孕药物的新型药靶。并成功的完成了CYP-J,Aik2,TSD和TALD 等4 个药靶的药物小分子先导化合物筛选.同时,我室对药靶基因的突变或多态与药物疗效关系进行了研究。有关这些药靶研究的部分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12 篇,这些论文分别发表在J Clin Invest、J.Mol.Biol、B.B.R.C、I.J.B.C.B、J Biochem Mol Biol 、Mol Cell Biochem.、Biol Reprod、Cytogenet Genome Res、Chin Sci Bull,对部分的药靶和所筛选到的药物先导小分子化合物申报了发明专利。尽管这项成果还很初步,还需进行大量而深入的研究,但我们的初步成果证明在我国通过"从基因到药物"的技术路线开展新药创制研究,是完全可行的。虽然我们在新药创制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但为我国在今后实施这一重大专项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我们的这项研究成果在国家863 计划项目的2004 年度考评中得到了领导和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并在2005年初奖励给我们追加经费90万元;在年中又让我们领衔主持一项(500 万元/一年)"从基因组到药物"的新药创制的合作预研课题。特别是在2005 年底的结题验收会上还受到了领导和专家组的表扬。
 


(四)抗口蹄疫O型基因工程疫苗

经过长期的科技攻关,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际上首先研制成功了重要的家畜传染病---口蹄疫的基因工程疫苗,农业部在2005 年2 月发布了469 号公告授予"猪口蹄疫O 型基因工程疫苗"一类新兽药注册证书(证书号:[2005]新兽药证书20 号),2005 年5 月与内蒙古金宇集团生物药品厂共同申请了的产业化项目,同年12 月被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资助项目(发改办[2005]1899 号),该项目第一期资助共400 万人民币,目前200 万资金已到位。这标志着该疫苗已达到国家农业部规定的口蹄疫苗制品的各项质量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并将进行工业化生产,成为市场销售产品。由于至今国内外尚无其他口蹄疫的基因工程疫苗获得新兽药证书和形成市场销售产品的报导,因此该产品属中国首创、国际领先。该研究项目长期以来一直得到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等各方面的关心和支持,是在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和兰州兽医研究所的通力合作下完成的。该基因工程疫苗的创新点在于(1)选择特有的最佳串联表位,(2)找到表位之间最佳组合,(3)确定携带大分子的结构与定位,(4)建立了最佳的工艺路线。由于在生产过程中不及涉及病毒,制成的基因工程苗安全、高效,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

本成果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此前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证书"(专利号:ZL93 1 12596.0),并已获得国家农业部颁发的"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评价审批书"(农基安审字2000A-03-09),该审批书将本产品的安全等级列为1 级。口蹄疫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成功,必将提升我国口蹄疫疫苗生产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为我国生物工程疫苗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研究不带有感染性的基因工程疫苗对预防和控制口蹄疫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安全意义,对兽用生物制品的生产是一种革命性的进步。尤其是在疫情受到控制和流行地区减少的预防工作中,使用安全、高效的基因工程疫苗更是十分必要的。
 

(五) DNA多态性和东亚人群的迁徙

现代人的起源、迁徙及不同人群之间的亲缘关系不仅是重大的科学问题,还涉及到人类的自我认同。关于现代人的起源,主要有两种假说。"多区起源"假说认为,自100-200 万年直立人从非洲扩展到世界其它大陆以后,在各自的地区独立演化为现代的非洲人、亚洲人和欧洲人。相反?quot;非洲起源"假说则认为各大洲的现代均来源于非洲。遗传学的证据倾向于支持非洲起源假说,而一些古人类学的证据则支持多区起源假说。东亚地区出土的古人类化石具有时间及空间上的连续性,被认为是支持多地区起源最强的证据之一,因此,对该地区的DNA 多态性是探讨现代人起源和迁徙的关键所在。前人利用体质人类学指标、经典遗传标记及姓氏等对东亚人群进行了一些研究,观察到南北东亚人群的差异,但是没有对这一差异的成因及迁徙路线进行诠释。20 世纪末发展起来的Y 染色体单核苷酸标记和线粒体DNA 单核苷酸标记具有无重组、无回复突变、呈单倍体及有效群体大小比较小等优点,在人类起源和史前迁徙的研究上具有其它遗传系统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本项目是以遗传学为主干,结合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及历史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为了深入的探讨东亚人群的起源和迁徙,我们在东亚范围内采集或合作采集了近2 万份样本,囊括了东亚所有地区和语系。拥有如此大样本量和群体数的研究素材,是本项目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Y 染色体是目前所公认的最稳定的遗传标记系统,在进化研究中有很多优势。线粒体DNA(mtDNA)具有很高的突变率,信息量大。通过线粒体DNA 高变区的测序和编码区的SNP 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已经可以获得高分辨率的且可信的谱系信息。本项目选择Y 染色体和mtDNA 作为本项目主要的遗传标记系统,并采用大规模基因分型,调查各人群的单倍型种类和频率,通过与考古、历史、语言等学科的资料相结合,探讨东亚人群的群体结构及其起源、迁徙的历史。

本项目的研究成果涉及到东亚人群的非洲起源、史前迁徙和民族之间的亲源关系等方面:
1).首次系统地将Y 染色体单核苷酸多态位点引入东亚人群的进化研究;
2).首次从父系遗传角度大规模的证实东亚人群的非洲起源假说,提供了支持"非洲起源"的强有力证据;
3).支持南北东亚人群的遗传差异,并提出东亚人群的共同祖先由南往北的史前迁徙路线及年代;
4).从遗传学角度证实了"汉藏同源"的论断,并提出汉族和藏缅语系民族分化的遗传学基础;
5).发现南方藏缅人群普遍融合了北方民族和南方民族的基因成分,并且融合的过程具有性别偏向性;
6).否定了玻利尼西亚人台湾起源说,提出包括中国南部地区在内的东南亚地区可能是在3000 前大批移民太平洋岛屿的玻利尼西亚人的起源地;
7).采集了近2 万份东亚人群标本,基本覆盖了东亚所有地区和语系,为东亚及中国的基因组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完整而宝贵的材料。

本项目相关的12 篇文章均发表在SCI 索引的刊物上,其中包括Science、Nature Reviews Genetics、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PNAS、和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等。相关论文发表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相当的反响。2001 年5 月和10 月,《Scientific American》连续刊登两篇文章,对金力等2001 年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的论文进行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是对多地区起源假说的重大打击"。近年来,相关的11 篇论文在SCI数据库中被他人引用达160 次。而该研究主要执行人博士生柯越海的博士学位论文还被入选了2002 年度中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不仅为世界范围内人类起源和迁徙的进化遗传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为中华民族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同时还极大的推动了中国人类群体遗传学以及以分子遗传学为核心,综合其它学科的现代人类学的发展。提出的"中国人群具有共同起源"、"汉藏同源"等论断从遗传学角度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此外,通过DNA 多态性的研究弄清了东亚人群的遗传背景,为以后的疾病基因组学和环境基因组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六) 水稻杂种优势的基因组解读及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在973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下,实验室杨金水教授课题组在水稻重要基因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1.势产量QTL基因水平的遗传基础研究
对qY2-1位点所做的大量的基因组水平研究表明,基因组单倍型结构是促使亚种分化和生态型分化的重要原因,是基因在不同生态型杂种一代产生差异表达的分子基础,为解释杂种优势的分子机理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因组学方面的实验例证。

2.种子大小与重量的基因调控研究
水稻一个RRM结构具有控制细胞大小和增加种子千粒重和大小的功能,使水稻千粒重增加为原来的173%。这是国际上首次报道一个重要的基因片段具有如此重要的调控产量性状的功能,已得到国际同行所认可,并且的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十分巨大的开发应用价值。我们相信其对于像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0多亿人口的超级大国,该项成果必然能够发挥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七)以提高昂贵中草药有效成分产量为目标的植物次生代谢工程研究

在国家863 计划的支持下,实验室唐克轩教授课题组通过开展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形成途径及其调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在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或价格昂贵的植物次生代谢物如莨菪碱、长春花碱、紫杉醇、喜树碱等的产量提高方面,取得了十分喜人的研究成果。

1.在国际上首次将来源于烟草的pmt(1, 4-丁二胺-氮-甲基转移酶)基因和来源于莨菪( Hyoscyamus niger)的h6h(莨菪碱6-β-羟化酶)基因( pmt和h6h为莨菪烷生物碱代谢途径上的关键酶基因)共转化莨菪,实现了促进代谢流向生成东莨菪碱的方向流动,使转基因莨菪发根中东莨菪碱含量(411mg.L-1)比野生型(43mg.L-1)提高了9 倍,该研究为利用发根来大规模生产东莨菪碱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为植物次生代谢基因工程树立了良好典范,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杂志"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2004101(17): 6786-6791.)上。

2.首次成功地利用基因转化策略,将长春花碱生物合成途径中的2 个关键酶基因G10H和STR, 以及转录调控因子ORCA3 和关键酶基因G10H 同时导入长春花中,使转基因长春花发根中长春花碱的含量提高了200 多倍,这也是在国际上首次报道转录调控因子和关键酶基因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调控和提高产量上的协同作用,为植物次生代谢基因工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也为利用发根来大规模生产长春花碱打下了基础。

3.成功地克隆和研究了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大多数基因(10 余个)。同时,通过研究,成功地从红豆杉植物中分离出了产紫杉醇的内生真菌,这些研究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内生真菌和红豆杉植物、为紫杉醇的生产提供了新途径

4.开展了抗癌药物喜树碱及抗心血管疾病药物银杏黄酮和内酯的代谢基因工程及调控研究,希望通过对其代谢途径的深入了解,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其产量打下基础;通过代谢基因工程研究,利用反义技术和RNA 干扰技术,我们还成功地获得了尼古丁含量降低80%以上的转基因烟草,同时培育出了具有不同尼古丁含量的烟草系,该研究成果在香烟生产、递减法戒烟治疗以及烟草育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

5.同合作单位一起,通过优化鲑鱼降钙素密码子组成、利用建立的转基因生菜、番茄和油菜技术平台,成功地获得了在生菜叶片、番茄果实及油菜油体中高效表达鲑鱼降钙素sCT 的转基因生菜、番茄和油菜。Southern blot 分析证实sCT已整合进植物基因组中,RT-PCR、ELISA 和Western blot 分析证实sCT 已在转基因植物中表达,其中,sCT 在生菜叶片和番茄果实中的表达量达到总可溶性蛋白的1%以上、在油菜油体中的表达量达到种子总蛋白的1%以上。动物试验(皮下注射、破骨细胞试验等)证明了在转基因油菜和番茄等中表达的sCT 具有生物学活性,为利用植物反应器生产鲑鱼降钙素和研究口服表达sCT 的转基因植物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打下了基础。

近年来,我们在中草药植物及代谢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相继在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等SCI 刊物上发表论文35 篇,通过研究也使我们有望在国际上率先实现昂贵中草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如东莨菪碱、长春花碱和紫杉醇等)的代谢工程及产业化。
 

二、 学术论文
(2001.1--2005.12)


杂志名称 IF 值 篇数 杂志名称 IF 值 篇数
Nature 32.18 1 J Clin Microb 3.439 2
Science 31.85 1 J Biol Inoge Chem 3.3 1
TIBS 14.273 2 Frontiers in Bioscience 3.226 1
Trends Immunol 13.075 1 Inter J Mol Med 3.19 8
Am J Hum Genet 11.602 1 Virology 3.071 2
Proc Natl Acad Sci 10.272 2 Lung Cancer 2.914 2
Pharmacogenetics 6.696 1 Biochem Bioph Res Co 2.904 22
Mol. Biol. Evol 6.355 1 Gene 2.705 8
J. B. C 6.355 4 Biotechniques 2.545 1
Plant Physiol 5.881 1 Brit J Dermatol 2.445 1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5.778 1 J Cancer Res Clin Oncol 2.409 2
Bioinformatics 5.742 1 DNA Cell Biology 2.398 2
Clincal Cancer Research 5.623 1 Brain Research 2.389 1
Clin Infect Dis 5.594 1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358 2
Journal of vierology 5.398 1 J Biotech 2.323 2
Cell Mol Life Sci 4.812 2 J Hum Genet 2.316 13
Endoct Relat Cancer 4.597 1 Diagn micr infec dis 2.316 1
Int J Cancer 4.416 1 Biosci Rep 2.3 2
Hum Genet 4.328 1 Gene Expr 2.293 1
Antimicrob Agentis Ch 4.216 1 J Biochem(Tokyo) 2.292 1
Matrix Biology 4.104 1 Virus Research 2.155 1
Genes cells 4.064 1 Mutagenesis 2.132 1
FEBS Lett 3.843 7 Transgenic Res 2.107 1
Genomics 3.84 3 Inter J Antimicro Agents 2.064 1
Mutat Res-Fund Mol m 3.73 1 BBA – Gene Struct Expres 2.045 3
Int J Biochem 3.587 9 Neuroscience Letter 2.019 1
Invest Ophth Vis Sci 3.577 1 J Nanosci Nanotechno 2.017 1
Biol Reprod 3.55 1 Other journals <2.0 214

 

三、专著出版


序号 书名 作者(译者) 出版社 时间
1 现代遗传学 赵寿元、乔守怡 高等教育出版 2001
2 基因表达技术 李育阳 科学出版社 2001
3 遗传营养工程学 吴超群 顾惠娟 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2001
4 遗传学(译著) 顾惠娟、严维耀 科学出版社 2001
5 DNA及RNA基本操作 盛小禹 科学出版社 2001
6 医学遗传学 罗泽伟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7 现代实用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毛裕民、谢毅等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
8 基因组学 杨金水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9 基础细胞生物学 赵寿元等 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2
10 基因治疗 卢大儒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11 英汉遗传工程辞典(第三版) 赵寿元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12 植物生物技术 唐克轩 科学出版社 2004
13 中草药生物技术 唐克轩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
14 英汉遗传学辞典 薛京伦 科学出版社 2004
15 肿瘤遗传学 薛京伦 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4
16 医学分子遗传学 陈浩明等 科学出版社 2005
17 英汉生物学词汇 薛京伦 科学出版社 2005
18 细胞工程 唐克轩 科学出版社 2005
19 追寻人类遗传先祖的科学故事(译著) 金力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0 DNA科学导论 明凤等 科学出版社 2005
21 基因VIII (译著) 余龙等 科学出版社 2005


四、发明专利


序号 发明项目 专利号(时间) 发明人
1 洛索洛芬钠的制备方法 ZL00127293.42003.02.19 印春华等
2 一种同时检测氨茶碱、盐酸喘咳宁、那可丁及马来酸氯苯那敏组合物的方法 ZL00116411.2 2003.08.20 印春华等
3 洛索洛芬钠在制备治疗妇科疾病药物中的应用 ZL00127295.02003.09.03 印春华等
4 带有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 ZL00125048.52003.06.30 郑兆鑫等
5 带有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基因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ZL97106570.5 郑兆鑫等
6 基于体内同源重组的构建遗传工程生物体研究的方法 ZL02136302。1 李育阳等
7  一种高效纯化基因工程菌重组表达产物的工艺及其用途 ZL02136296。3 李育阳等
8 人丝氨酸/苏氨酸激酶II编码序列、其编码的多肽及制备方法 ZL 98111040.12003.10.22 余龙等
9 人短链醇脱氢酶编码序列、其编码的多肽及制备方法 ZL 98111043.62003.10.22 余龙等
10 人甲硫氨酸亚砜还原酶编码序列、其编码的多肽及制备方法 ZL 98111037.12003.11.26 余龙等
11 一种新的焦磷酸合成酶编码序列、其编码的多肽及制备方法 ZL 98111038.X2003.12.31 余龙等
12 一种人蛋白和编码序列,及其制法和用途 ZL 00111791.22004.2.4 余龙等
13 核糖体S6蛋白激酶 ZL 98125692.92004.2.18 余龙等
14 一种新的人溶菌酶基因、其编码的多肽及制备方法 ZL 99810038.22004.5.112 余龙等
15 一种新的人溶菌酶基因、其编码的多肽及制备方法 ZL 99810037.42004.5.19 余龙等
16 人尿苷酸-胞苷酸激酶及其编码序列,以及制法 ZL 99102449.42004.5.26 余龙等
17 人高效淋巴细胞趋化因子基因组序列及制备方法 ZL 98111033.92004.8.25 余龙等
18 一种新的人溶菌酶基因、其编码的多肽及制备方法 ZL99810036.6 2005.10.26 余龙等
19 一种溶菌酶蛋白生产工艺及其应用 ZL 01132373.62005.6.15 余龙等
20 HUMAN LYSOZYME GENE, ITS ENCODING POLYPEPTIDE AND METHOD PREPARING FOR PREPAREING THEM US 6,528,2972003.4.4 余龙等
21 HUMAN LYSOZYME GENE, ITS ENCODING POLYPEPTIDE AND METHOD PREPARING FOR PREPAREING THEM US 6,436,6882002.8.20 余龙等
22 HUMAN LYSOZYME GENE, ITS ENCODING POLYPEPTIDE AND METHOD PREPARING FOR PREPAREING THEM US 6,743,6172004.6.1 余龙等
23 HUMAN LYSOZYME GENE, ITS ENCODING POLYPEPTIDE AND METHOD PREPARING FOR PREPAREING THEM  US 6,660,5122003.12.9 余龙等
24 HUMAN GROWTH DIFFERENTITAION FACTOR ENCODING SEQUENCE AND POLYPEPTIDE ENCODED BY SUCH DNA SEQUENCE AND PRODUCING METHOD THEREOF US 6,656,7082003.12.2 余龙等
25 NEW HUAMN HEPATOMA-DERIVED GROWTH FACTOR ENCODING SEQUENCE AND POLYPEPTIDE ENCODED BY SEQUENCE AND PRODUCING METHOD THEREOF US 6,893,8442005.5.17 余龙等
26 HUMAN G-TYPE LYSOZYME, THE ENCODING SEQUENCE, PREPARING METHOD AND THE USES THEREOF US 6,943,2442003.4.4  余龙等
27 NEW HUMAN GROWTH DIFFERENTITAION FACTOR ENCODING SEQUENCE AND POLYPEPTIDE ENCODED BY SUCH DNA SEQUENCE AND PRODUCING METHOD THEREOF CA 23437152004.5.18 余龙等
28 NEW HUAMN HEPATOMA-DERIVED GROWTH FACTOR ENCODING SEQUENCE AND POLYPEPTIDE ENCODED BY SEQUENCE AND PRODUCING METHOD THEREOF CA 23437192004.5.18 余龙等

五、 学术交流

为了提高本室的学术水平,我们非常重视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活动, 五年来主要的国际学术交流及科研合作项目如下:

一. 参与国际重大科研计划4项
1. 金力教授课题组参加了国?quot;HAPMAP 计划"(2000-2005),获得国家资助900 万元人民币
2. 金力教授课题组参加了国际"基因地理计划"(2005-2009),获得国际资助128 万美元。
3. 霍克克教授课题组参加了由中国牵头的"国际肝脏蛋白组研究"计划,负责"中国人肝蛋白组研究"中分课题"中国人肝脏蛋白组ORF 组和连锁图研究"(2004-2005 年),获得国家资助340 万元人民币。
4. 沈大棱教授课题组参加McKnight Foundation: "Reduction of Insect Vector Competence: Application to Viral Rice Disease"(2001-2003 年),获得McKnight Foundation 资助138 万元人民币

二、主办的国际会议6次,包括
2001 年第二届发育遗传学与生物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1 年第五届AEARU 会议生命科学分会
2004 年第八届国际环境诱变剂大会上海卫星会议
2004 年现代人类学国际研讨会
2005 年与美洲华人遗传学会(ACGA)联合举办的"基因组医学"国际研讨会
2005 年第六届新加坡和中国生物学学术研讨会

三、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发言或书面报告70 人次
1. 2001 年12 月第四届中韩生物科技研讨会及中韩生物科技合作中心指导委员会会议(韩国釜山),李育阳教授作为委员参加会议
2. 2002 年4 月第十七届国际人类基因组大会(HUGO,中国上海),卢大儒教授、王久存副教授教授作了书面报告各1 篇(2 人次)
3. 2002 年5 月的第五届日本-美国科学前沿会议(JAFOS,美国加利弗尼亚),金力教授为会议组委, 大会发言。
4. 2002 年10 月第四届HUGO 亚太会与第五届亚太基因组会议(泰国Chonburi),金力教授大会发言。
5. 2002 年7 月第十届世界微生物大会(法国巴黎),王洪海教授作了口头报告
6. 2002 年10 月第八届国际环境诱变剂大会上海卫星会议(中国上海), 薛京伦教授大会报告。
7. 2002 年11 月中英高技术论坛(中国上海), 唐克轩教授大会报告。
8. 2003 年国际Galdon 数量遗传学大会(美国洛衫机)罗泽伟教授大会报告。
9. 2003 年7 月第19 届国际遗传学大会(澳大利亚墨尔本),我室派出16 人参加,发表会议书面报告14 篇。对每个与会者给予二分之一会务费及差旅费的资助。(16 人次)
10. 2004 年8 月第五届环太平洋地区博士生大会(澳大利亚悉尼)我室研究生王鹏代表我室作了题为"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s for Efficient Drug Discovery and Production"的报告。
11. 2004 年10 月当代人类遗传和进化学术年会(加拿大多伦多),金力教授大会发言。
12. 2004 年12 月第40 届日美生物学会议(日本东京)王洪海教授作了书面报告
13. 2005 年12 月第二届国际人类学学术研讨会(中国上海)金力教授为大会主席。
14. 2005 年"基因组医学"国际研讨会(中国上海)金力教授、余龙教授、罗泽伟教授、卢大儒教授作大会发言,八位研究生分别在分会发言。(12 人次)
15. 2005 年12 月国际基因兴奋剂会议(瑞典斯德哥尔摩)薛京伦教授大会报告
16. 2001-2005 年来每年派出三位代表参加"新加坡和中国生物学学术研讨会"每次有一人作大会发言交流。(25 人次)
17. 2005 年9 月第十五届国际植物营养座谈会(中国北京),沈大棱教授课题组代表作书面发言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