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中国青年科学家奖颁奖典礼侧记

【字体: 时间:2006年10月18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2006中国青年科学家奖颁奖典礼侧记

  

生物通综合:

“中国青年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
作者:  来源: 光明日报网络版 时间: 2006-10-17 11:58:08
 
 
  420多名科技战线各领域青年科技工作者16日欢聚北京,召开了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同时举行了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颁奖典礼,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同志在开幕式上讲话并为获奖者颁奖。
  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卢天健、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潘建伟、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宗保宁、解放军总医院骨科教授王岩、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教授曹雪涛、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曾益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朱敏、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教授马军、南开大学物理学院教授许京军、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翟婉明1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被授予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荣誉称号。同时,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陈志明等6位科学家获得提名奖。

  据悉,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有会员1006名,其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863课题专家、973课题专家等340人,高级职称798名,占会员总数79.40%。

 
镁光灯、鲜花、掌声……届届评选,次次不同。今天,在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搭起的领奖台上,人们看到了16张朝气逼人的年轻科学家的面孔,他们是科研的新鲜血液。

  数百位平均年龄在37岁的年轻科技工作者今天在北京集聚一堂,“中国青年科学家奖”颁奖典礼拉开序幕。今天,科技创新的舞台,年轻人才是主角。

  “情商是成功的关键”

  36岁的潘建伟,是10位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量子态隐形传输及纠缠交换的他上台领奖时还略显腼腆。

  因年龄小而备受瞩目的潘建伟在谈到成功时却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我认为情商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为我做的实验是集体工作,需要团队精神,也就是需要情商。”看人看事,都看正面,他觉得一切都很美好。

  说到执著,高中的时候就想今后学物理的他说:“给我再多的钱,我也不去干别的,我就想一心搞物理。今天这个奖项对我来说就是一种肯定,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的评选历来是很严格的,对我来说这一方面是荣誉,另一方面也是推动。”

  “应用科学的春天来了”

  同是英姿飒爽的军装,同是40出头的年纪,同样痴迷于应用科学研究,一直在一起窃窃私语的两个年轻军人一走进会堂,就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都是从医的王岩和曹雪涛,一个立足临床,针对股骨头坏死的世界性难题进行研究,创新系列手术方法;一个对免疫学与基因治疗开展创新型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

  “我是搞应用科学的,由于从前对应用科学的评价指标不确定,像做手术这类实践课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这届和以往5届不同,应用科学得到了重视,我认为应用科学的春天来了。”

  作为十位获奖者中的“老大哥”,王岩戏称自己很惭愧,对于青年科技工作者不想说大话,认为搞科研的人需要沉淀。

  “今天觉得自己老了”

  几个月前刚刚被评为“十大科技新闻人物”的宗保宁,这次又站到了“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的领奖台上。

  看到会场内清一色年轻的脸孔,宗保宁打趣道:“今天来的整体都是45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水平都很高,年纪轻轻就是顶级的科学家了,面对他们我都觉得自己老了,有了危机感,更要加紧自己的学习研究了。”

  “科学面前无性别”

  短短1个小时,难以让人们完全领略青年科学家的风采。主持人一宣布颁奖仪式结束,数十名记者就把这些年轻的科技之星团团包围。

  作为获奖者中唯一的女性,山东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的王小云教授成了最受媒体追捧的明星。

  对于记者们对她唯一获奖女性科学家身份的追捧,她只是从容地回应:“面对科学,没有性别可言。女性一样可以做好科研工作,并不为奇。”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青春之歌才刚刚唱起。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