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近期发表多篇权威杂志封面文章

【字体: 时间:2006年10月16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近期,中科院系统研究机构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封面文章,如《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的蛋白质结构功能研究技术突破等。

   

生物通综合报道:近期,中科院系统研究机构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了多篇封面文章,如《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的蛋白质结构功能研究技术突破等。

中科院-马普学会研究所绘成细胞蛋白质拓扑图

在日前出版的国际权威学术刊物《自然生物技术》网络版上,一篇题为《Analyzing proteome topology and function by automated multidimensional fluorescence microscopy》(《应用多维自动荧光显微技术分析蛋白质的拓扑结构和功能》)的论文引人注目,并且被选作这一期刊物的封面文章。

据新华社上海10月7日电,这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传出的信息。据介绍,这篇论文的作者包括德国马格德堡大学的瓦尔德﹒舒伯特教授,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所长德乐思教授以及其它8位外国合作者。

这篇论文阐述了10位科学家合作发明的“多抗原配体图谱(MELK)”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同时在单细胞内检测跟踪上百个蛋白质。这是科学家首次绘制的细胞蛋白质在时间-空间上的立体排列图形,它能反映蛋白质结构与细胞功能的相关性,被形象地称之为“细胞蛋白质拓扑图”。MELK技术标志著细胞生物学研究步入了拓扑研究的时代。

蛋白质是细胞最重要的结构成分,参与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过程,是细胞内行使和调节各种生物功能的生物大分子。MELK技术作为检测蛋白质的一项新技术,将揭开细胞生命的神秘面纱。

科学家运用MELK技术分析癌症、慢性疼痛和牛皮癣三种疾病,获得了大量复杂数据,同时发展了处理相关复杂数据的基本理论概念和计算方法。研究成果还显示,MELK技术可用作识别人类疾病的新诊断标记,寻找治疗靶标,确定组成蛋白质网络的蛋白的定位。

据悉,200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和德国马普学会在上海建立了马普学会在德国境外的第一个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马普学会计算生物学伙伴研究所。短短一年里,这个所已经从海外招聘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并和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德国等国家的知名研究机构开展了科研合作。


 

《真核微生物学杂志》封面发表水生所车轮虫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原生动物分类与生态学科组博士研究生龚迎春等进行的有关原生动物——车轮虫的研究成果日前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国际原生动物学领域的重要期刊——美国《真核微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Eukaryotic Microbiology)上。文章首次测出四种车轮虫的核糖体小亚基18S rRNA基因全序列,填补了游泳亚目纤毛虫分子数据的空白。 

该研究结果表明:游泳亚目与固着亚目不成为姊妹群,即缘毛类不是一个单系的类群;游泳亚目在寡膜纲中较早分化出来,而同属缘毛目的固着亚目却很晚才分化,位于分枝的顶端。这与传统观点,即寄生性的游走亚目纤毛虫是从自由生活的固着亚目纤毛虫进化而来是相冲突的。它必将引起游泳亚目系统发育的深化研究,这不但是该类群系统分类学所必须的,也可能为寄生与自由生活物种进化孰先孰后这个普遍性问题的阐明提供坚实的基础资料。 

  此前,龚迎春同学在导师余育和研究员的指导下,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两种手段对车轮虫的系统发育进行了研究。首次提出齿体特征量化法以定性定量地研究车轮虫,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量化法进一步探讨了车轮虫科内十个属的系统发育关系,论文受到该杂志主编的充分肯定。论文发表后,引起了国际学者的极大兴趣和广泛关注。


 

《自然·物理学》封面:中国科大量子通信领域又获重大突破

近日,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潘建伟教授和他的同事杨涛、张强等在量子通信研究领域再获重大突破,首次成功实现了复合系统量子态的隐形传输及六光子纠缠态的操纵。在最新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在其子刊《自然·物理学》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了该研究成果,这是我国科学家首次在该杂志发表封面文章。此前,潘建伟教授已经先后在《自然》杂志发表了8篇论文,在《物理评论快报》杂志发表了16篇论文。

  1997年由潘建伟及其奥地利同事首次完成的单光子量子态隐形传输是量子信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此后,各种各样的量子态隐形传输实验得到了实现,但所有的实验都只能传输单个粒子的量子态。由于和单个量子态相比所具有的复杂性,实现复合系统量子态隐形传输在技术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潘建伟教授领导的中国科大研究小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973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项目等的支持下,同德国、奥地利等国的同事合作对这一世界性难题进行近十年研究。他们首先对飞秒脉冲激光器进行改造,将其输出功率提高了一倍以上,并且通过巧妙的设计解决了倍频晶体容易损伤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在实验上同时操纵三对超高亮度的纠缠光子对。其中的一对光子可以制备成待传输的各种两光子复合系统,另外两对纠缠光子构成并行的量子通道,分别用来隐形传输复合系统中两个光子的量子态。实验结果表明,不仅两个光子的量子态能被精确传输,两光子系统中的各种关联关系也能被精确传输。该实验不仅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实现了复合系统量子态的隐形传输,而且第一次成功地实现了六光子纠缠态的操纵。

  复合系统的量子态隐形传输的实现为各种实用化的量子信息研究开创了新的起点,对于容错量子计算、量子中继、普适量子纠错等重要研究方向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为此,在近期发表的《自然》杂志研究亮点栏目中对该工作进行专门报导,称赞潘建伟等人的实验成果是在“在大尺度量子通信研究中取得的长足进展”。

  近年来,潘建伟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不断在《自然》《自然·物理学》和《物理评论快报》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并被高度评价。

潘建伟教授1970年出生于浙江东阳,1992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1995年获中国科技大学理论物理硕士学位,1999年获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教授、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实验部主任,其研究成果多次入选世界物理学十大进展、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并先后获奥地利科学院Erich Schmid奖,欧洲物理学会Fresnel奖,第15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2005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和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国内外多项奖项。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