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动植物生物技术大获全胜的一年

【字体: 时间:2006年01月06日 来源: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编辑推荐:

  

  

据bio.org网1月4日华盛顿报道,美国生物技术工业组织主席Sean Darragh说,2005年将生物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中,使得农作物和畜物的生产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Sean Darragh说,全球18个国家采用生物技术播种了近十亿英亩的地,共有十种不同的农作物,这是生物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同时他还指出,在采用生物技术来种植农作物的八百万农民中,超过90%在发展中国家。Darragh还说,第一代生物技术农作物产品的直接受益者是农民和环境,下一代生物技术农作物的研究将会关注消费者的利益,包括运用生物技术后农作物的营养成分和健康指数的提高。


      2005年,科学家已绘制出水稻和狗的基因图谱,大豆、玉米和绵羊的基因序列正在测绘中。科学家通过这些基因图谱提高农作物的营养成分,并增强农作物对抗外界不利条件的能力。


      比尔.梅林达.盖茨基金会投资3680万美元,通过运用生物技术提高香蕉、木薯、水稻和高粱的营养成分。这是运用生物技术提高农作物营养成分的一个重要例子。


      在2005年这一年,生物技术的发展也同样为消费者带来了很多收益,包括:


      *美国谷物食品巨头家乐氏(Kelloqq)称,将会使用低脂的大豆油,以减少或是降低大豆油产品中脂质的含量。虽然传统培育技术生产出的大豆也具有很多优良的特性,生物技术大豆具有更多对人体有益的特性。


      *澳大利亚研究者利用生物技术培育的水芹种子中含有Ω-3油脂,这种油脂能够降低心脏疾病的发生率。


      *继续研究可食用疫苗:通过生物技术使马铃薯中含有乙型肝炎疫苗和SARS疫苗。这一研究已经开始应用于人体了,其结果表明,运用生物技术生产出的马铃薯对肝炎有免疫作用。


      *日本研制出的生物技术大豆中含有一种可以促进头发生长的物质,它可以促使化疗病人头发的生长。


      将生物技术运用于动物也有很大的发展,提高了动物的健康程度,增加了肉类产品的营养成分和安全性,由此提高了人类的健康程度,并且有利于保护环境。其收益包括:


      *美国农业部生物技术研究者提出,今后奶牛将能够自然抵抗乳腺炎。奶牛的乳腺受细菌感染后会引起炎症反应和肿胀,这使得牛奶的产量下降。利用生物技术培育的奶牛具有溶葡球菌酶蛋白,这种蛋白可以显著减少乳腺炎的发生率,使美国奶产品生产者每年的经济损失降低十亿美元。


      *采用生物技术生产的鸡肉、牛肉和猪肉可以改善人类的健康状况。2005年6月,苏格兰科学家利用生物技术在鸡蛋清中加入能够对抗皮肤癌的抗体。这一技术要比传统的技术具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它不仅扩大了治疗癌症的范围,同时也降低了成本,更具有经济效益。


      *阿根廷科学家利用生物技术使奶牛产出的奶中具有人类垂体生长素。科学家认为这种泽西种乳牛可以生产出足够的人垂体生长素,以满足人类对该种激素的需求。


      *韩国的异种移植研究:通过生物技术使乳猪具有LA-G基因,这种基因可以提高人类器官异种移植的接受力,也就是减少排斥现象。


      *蒙古瞪羚是一种濒临灭亡的物种,通过克隆技术使这一物种能够继续繁衍下去。2005年还第一次克隆了其他一些动物,包括水牛和阿拉伯马。

      世界卫生组织报道,生物技术食物能够提高人类的身体健康。研究表明,生物技术能够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提高食品的质量,并且增加食物的多样性。这可以增加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提高身体健康程度和生活质量。


      英国调研公司发现,全球采用生物技术进行农业生产使得收入增加了270亿,且大大减少了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美国生物技术工业组织表示,美国1100多个生物技术公司、学术中心、国家生物技术中心和相关的组织,以及其他31个国家都参与到了将生物技术运用于医疗保健、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研究中。


      英文原文链接参见:http://www.bio.org/news/newsitem.asp?id=2006_0104_01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