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我们的科技输在哪里?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6年01月18日 来源:人民论坛
编辑推荐:
科技创新没有绝对的权威和永恒的领先,只要我们有执著追求真理的热情,有我要创新、我能创新的信心和决心,有持之以恒、刻苦钻研的精神,就能够在更多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不断缩小与世界先进科技的差距。
当前,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28位,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在关键技术上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整体科技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面对落后的现实,很多人在反思、追问:我们的科技,输在了哪里?
其一,固步自封,不能创新。“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中国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因此,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有宽松的环境,开放的平台,但在一些高校和科研单位,缺少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洋、只唯实的学术精神和科研氛围,使我们的科技队伍后继乏人,创新乏力。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而要让科研人员有闯的精神、冒的精神,首先要在教育和科研领域强化创新意识,完善创新体制,建立创新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会动脑筋、具有非凡创造力的人才”,营造出创新人才辈出的局面。
其二,缺乏自信,不敢创新。面对汹涌澎湃的世界科技发展大潮,我们的一些科技工作者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自卑。数学大师陈省身说:“一般中国人觉得我们不如外国人,所以我要把这个心理给改过来。”像陈省身一样不服输的还有中南大学的黄伯云等科研人员,他们刻苦攻关20年,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国家,改写了中国飞机依赖进口刹车片才能“落地”的历史。黄伯云院士说,“搞材料的,将航空刹车片做到了第一,搞飞机外壳的,再把外壳做到第一,大家的力量加起来,还愁做不成大事?”
其三,害怕失败,不愿创新。“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说:“搞科学研究,我想首先一个不要怕失败,你要怕失败,你就不要去搞研究。”任何创新都要经受失败的考验,可是,我们周围的很多人都习惯于以成败论英雄,使科研人员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1996年,中国长征火箭两次发射外星失败,使中国航天的国际声誉遭到重创,部分已签订的发射合同被取消。当时,很多航天科研人员都感到心理压力很大,觉得对不起党,对不起国家。面对严峻的形势和巨大的压力,我们的航天人并没有一蹶不振。他们升国旗、唱国歌激发爱国热情,总结失败经验、严格质量管理,用一个个新的佳绩证明自己的实力。中国航天事业的曲折经历告诉我们,在积极培育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精神的同时,也要树立勇于正视失败、积极对待失败的正确态度,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创新氛围。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了知识社会,不是看这个国家的经济规模有多大,而是看这个国家在社会各个领域是否建立了自主创新体系,是否形成了有利于创新的文化。今天,我们大力倡导自主创新,就是要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营造出崇尚创新、参与创新、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让创新文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