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军:科研人员三四十岁最好不要做官

【字体: 时间:2006年01月11日 来源:新华网

编辑推荐:

  

    “科研人员三四十岁最好不要做官”——访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叶军博士

  新华网上海1月10日电(刘丹、叶锋)“真正出类拔萃的研究人员,应该至少留给自己20年时间专心于科学研究,而不应过早涉入行政管理行列。”近日,上海交大知名校友、美籍物理学家叶军博士,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位研究光理论和应用的科学家。其中,美国的约翰·霍尔就是获奖者之一,而叶军是约翰·霍尔的关键合作者,他们的合作解决了实现光梳技术的关键性难题。

  叶军研制的“飞秒光梳”技术实现了激光频率的直接绝对测量,被科学界视为光频测量领域的突破性成就。美国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沈元壤评价说:“光梳技术的突破是一个诺贝尔奖级的工作,叶军是非常优秀的世界级物理学家,是该领域前沿的领军人物。”

  1989年,叶军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应用物理学学士学位,随后赴美留学。1991年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目前,他是美国天体物理联合实验室研究员、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院士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现年37岁的叶军博士认为,近年来,中国国内的科研水平已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年轻一代科学家也已崭露头角。他建议说:“国内现在重视人才是好事,但年轻人的发展应该有良好的规划”。

  他说,国内的中青年科学家和学者出成果很快,但随即就被赋予不少行政职务和头衔。“功成名就”的他们被太多行政事务和社会活动占用大量时间、精力,在科研上几乎提前退居二线。

  叶军坦言:“三四十岁,是做科研最好的年龄,在这一阶段最好不要做官,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如果做行政工作,就不可能集中精力做研究。真正出类拔萃的研究型人才,应该至少留20年时间专心做研究。”

  近年来,中国国内科研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不乏诟病,尤其集中在科研的短视、急躁和过于功利等“顽症”上。

  “国内科研与国际一流水平差距很大,根源之一就在于基础知识、技能还很薄弱。”叶军博士认为,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能太浮躁,“研究人员的眼光一定要放长远,必须打牢有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础不好只能跟着别人跑。”

  叶军说,在人才选拔过程中,不能只看论文的数量,更重要的是研究工作的影响力,是否有新思想,是否能开创一个新领域;同时要鼓励研究人员持之以恒地将一个问题做深做透。(完)

  我国科技奖励呈现三大亮点 获奖人趋于年轻化

  获奖人员中,45岁以下的占到60.9%,45岁至60岁的占23%,体现出科技奖励对于发现、培养中青年科技人才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海外回国人员在获奖项目完成人中占了较大比例,国家自然科学获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中有73.7%是海外回国人员,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也占到30%左右。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科研人员||科技|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