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未来15年疾病形势严峻

【字体: 时间:2005年09月27日 来源:中国财经报

编辑推荐:

  

  "作为转型国家,在未来10~15年,我国面临着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威胁,形势严峻",这是中国科协健康与医疗科学和技术综合专题组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所透露的。未来疾病形势出  

  生缺陷和老年病:由于有关环境因素的危害性不断增加,出生缺陷年发生率有上升趋势;随着人口老化的加速,老年性疾病将大幅度增加。按1998年患病率17%不变计算,从2000~2025年,慢性疾病将上升56%,患病人数将增加69.5%,年门诊量增加37.5%,住院量增加43.1%,医疗费用增加50.4%。  

  传染病:当前全世界新出现的传染病有40多种,其中有一半已在我国流行,还有一些可能传入我国。预计今后20年还将发生30种新传染病,有的可能在我国首发或传入我国。血吸虫病、结核病、性病等老传染病发病率都呈现出上升趋势,其中性传播疾病将大幅度上升,性病患者人数每年以15%的速度增加。我国是全世界艾滋病病毒(HIV)感染人数上升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2002年上半年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比2001年同期增长了16.7%,2002年全年报告的艾滋病病例数比2001年增长44.0%,不仅上升快,而且传播范围广、途径多、青壮年多、农民多,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开始进入发病和死亡的高峰期。如不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到2010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能超过1000万人,甚至更多,到2020年更难以想像,有可能使贫困人口增加几千万,使我们20多年来努力取得的让几千万人脱贫的成果付之东流。  

  慢性病: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以及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发病率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都有年轻化的倾向。就在国外心脑血管疾病在以往的20~30年间大幅度下降(约下降50%)的时候,我国却在快速上升,冠心病死亡率最近8年内在城市升高53.4%,农村升高40.4%,并在继续上升;癌症到2020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和现患人数都将上升50%左右。我国当前的疾病负担传  

  染性疾病肝炎:全国人口乙肝病毒抗体阳性率高达60%,乙肝病毒携带率约10%,携带人数1.3亿,占世界的1/3;每年新发乙肝病例约80万人(2001年为80.87万人),现有乙肝病人1300万人,每年有30万人死于肝癌、肝硬化。艾滋病:2003年调查估计全国现有病毒感染者为84万人,其中现有病人约为8万人,1985~2003年6月底全国累计感染者估计为102万人,其中病人估计在20万人以上,已经死亡10万~12万人。肺结核: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约450万人,居世界第二。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血压:仅35~74岁人群患者就高达1.3亿人,控制率为8%,远低于美国全人群的25%。癌症:估计每年发病约200万人,死亡约150万人,现患病者在300万人以上。心脑血管疾病:每年发病约450万人,死亡近300万人。糖尿病:每年发病约150万人,患者人数已超过3000万人。  

  老年性疾病大量发生,其中老年性痴呆患者估计在400万人以上,帕金森症患者在200万人以上。  

  精神疾病现有患者1200万人。精神和心理疾病负担日益加重,精神和神经疾病患者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都在大幅度增加,有可能成为我国第二大疾病负担。健康透支已造成巨大的潜在威胁---全国80%以上、城市近60%、农村95%的人口没有可靠的医疗保障,势必造成大量的健康和疾病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处理,从而留下巨大的健康隐患。---全国近4亿人吸烟、近6亿人被动吸烟,总共9亿多人受到烟草危害,其后果不堪设想。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许多疾病和其他健康问题将因此大量增加,每年1000多亿元的烟草税收是以巨大的健康损害和每年几千亿元的经济损失为代价换来的。---资源的高消耗和污染物的高排放造成环境有害物质大量增加,环境污染速度加快,已经并将继续对我国人口的健康,包括男女生殖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高节奏、高竞争、高污染、高负荷、高紧张、高压力、高应激、高疲劳,不良生活方式、膳食结构和行为习惯,以及经济快速转型、劳动力快速重组、城市化和老龄化加快等,所造成的亚健康状态普遍存在,对身心健康的压力和危害越来越明显,造成身心问题和身心疾病大量增加。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疾病|形势|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