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修复“失足”未必成“千古恨”

【字体: 时间:2005年09月19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生物通报道:Sunsan Rosenberg博士首次公布她发现“挨饿的细菌突变率增加并有时有益细菌的变化”时,曾引起不少争议。在最新一期的Molecular Cell杂志上,Rosenberg和她的同事不但描述了这个过程如何发生,而且还证明这个过程只发生在被胁迫细胞中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

这种修复开始于双链DNA中被打断的位置。通常,开始修复时,细胞中特定的蛋白质机器从另外的染色体那里拷贝丢失的DNA并重新连接断裂端。这个过程能够补上DNA中的缺口,但当这个过程出错时,修复过程会将错误引入DNA

研究生Rebecca G. Ponder在构建出一种能使她控制DNA中发生缺口的位置的系统时,她发现在被胁迫细胞中的错误就发生在缺口附近,并且这种错误率比DNA没有断裂的细胞高6000倍。不但如此,之后的实验还证明这种DNA修复位点突变增加机制只发生在受胁迫细胞中。

这些发现支持了“突变率增加赐予了这些细胞一种遗传优势”的观点。看来,DNA修复的“失足”未必会成为“千古恨”。面对饥饿,大多数细胞都不能增加它们的突变率。而那些增加了突变率的细胞在挨过困难时期的后,食物又恢复充足时,它们会过的更好。(生物通记者杨淑娟)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细菌|突变|DNA修复|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