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发现调控阿片类物质镇痛作用新原理

【字体: 时间:2005年09月01日 来源:科学网

编辑推荐:

  

  

    本报上海8月29日电(记者黄辛)吗啡、杜冷丁、芬太尼,这些麻醉台上的阿片类常用药让人既爱又恨:在让病人“忘记疼痛”的同时,也会产生耐药性,甚至让人染上“药瘾”。如何增强吗啡等药物的镇痛效果,减轻副作用?

    8月25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细胞》上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张旭博士指导的感觉系统研究组及其合作者完成的研究论文,他们发现在传导痛觉的初级感觉神经元中新合成的P物质的前体分子与Delta阿片受体发生直接相互作用,并将该阿片受体带入可调控的分泌途径中,使Delta阿片受体在它的激动剂刺激下,或者在痛觉刺激下,能够出现在这些感觉神经元的表面,与相应受体激动剂结合,产生镇痛作用。

    他们还观察到没有P物质基因的小鼠,Delta阿片受体无法正常地运输到脊髓中痛觉传入神经纤维的终末,也无法有效地出现在细胞表面发挥作用,这种小鼠不产生吗啡耐受,即吗啡类药物的镇痛效率不会随着药物使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说明P物质前体调控的Delta阿片受体转运的原理在形成吗啡耐受中起着重要作用。

    据张旭博士介绍,吗啡等阿片类镇痛药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最有效的镇痛药,但一定时期内反复使用这类镇痛药,容易造成耐受(即短期内反复使用阿片类镇痛药,易造成镇痛效果下降,需要逐渐增加用药量)、依赖(成瘾)等副作用。为了开发镇痛效率高、副作用小的新镇痛药,人们急需了解控制阿片类物质的镇痛效率及形成副作用的原理。

    吗啡等镇痛药主要作用于Mu阿片受体,这种受体与另一种阿片受体(Delta阿片受体)一起存在于传导痛觉的初级感觉神经元中,并且相互作用。体内产生的阿片肽和人为给予的阿片受体激动剂作用于这些受体,对痛觉传导起抑制作用。与阿片肽及其受体有关的系统是痛觉的最主要抑制性系统,目前Delta阿片受体是一些制药公司发展新型镇痛药的靶分子。

    张旭博士进一步解释说,在传导痛觉的感觉神经元中存在着一种叫做P物质的肽类物质,自上世纪30年代被发现以来,P物质一直被认为是脊髓中传导痛觉的主要物质之一,与P物质有关的系统被认为是痛觉的兴奋性调控系统。但是,令人失望的是国际著名制药公司开发的P物质受体阻断剂在临床实验中并没有起到镇痛作用,因此,痛研究界对P物质在脊髓的作用方面产生了争议。

    这一发现突破了痛研究中对P物质和阿片类物质两大痛觉调控系统的传统认识,揭示了P物质前体分子是直接调控阿片系统镇痛功能和吗啡耐受的关键分子,为发展新型镇痛药物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