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纳什在中国……

【字体: 时间:2005年08月26日 来源:科学网

编辑推荐:

  

  

日前《科学时报》发表了著名科学家马大猷先生的文章,文章中说,基础研究工作主要是脑力劳动,而拼体力解决不了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基础研究工作主要在人,多少钱也买不来。研究工作必须有学术自由,科学家应能完全自主决定工作计划、选择或改变问题、决定研究路线以及实验方法等。领导要为研究人员提供轻松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支持其工作。

    由马老的文章,笔者联想到一个有趣的问题:假如纳什在中国,他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纳什是美国学者, 199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21岁博士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正当他在学术上崭露头角时,不到30岁的纳什患上精神分裂症。自从纳什在20世纪50年代发病放弃麻省理工学院教职,他再也没有返回教学队伍。可是,普林斯顿大学却接纳了他,校方每年给纳什一笔资金,用于他的生活和研究,尽管纳什在普林斯顿一直没有正式的教职。在长达30年时间里,纳什住在普林斯顿,这里的演讲大楼、图书馆、餐厅都向他开放,这里的成员对他恭敬有礼。在这里,他得到了安全、自由、朋友。

    在经历了疾病折磨的30年后,纳什竟然奇迹般地康复了。他重新回到学术世界,并且因为在博弈论方面的奠基性工作,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对于普林斯顿给予他的,纳什自己说:“我在这里得到庇护,因此没有变成无家可归。”有一部美国电影《美丽的心灵》就描写了纳什的传奇人生。假如说纳什的妻子、朋友、同事都有“美丽的心灵”,那么普林斯顿大学同样是以“美丽的心灵”接纳、呵护着一位科学家。

    诚如马老的文章所说,“基础研究工作主要是脑力劳动,主要靠人想”,因此,“领导要为研究人员提供轻松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支持其工作”。纳什所从事的都是基础研究工作,假如纳什在中国,他当然也需要“轻松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可是,在中国的某所大学或者科研单位,纳什能得到足够的尊重和关爱吗?他能够不为职称、住房甚至儿女的工作、成长操心吗?他的成就还能否参加各种学术评奖呢?

    我们未必能做出肯定的回答,因为在我们大学和科研单位里弥漫着浓厚的官本位风气。这一点,周光召院士最近有精彩论述。在许多大学和科研单位,作为单位主干的教师、科技工作者在科研上应该具备的条件迟迟不能到位,在生活上应该享受的待遇很难予以兑现。且莫说纳什患病后,即使在他生病前,他也是“孤僻,傲慢,无情,幽灵一般,古怪,沉醉于自己的隐秘世界,根本不能理解别人操心的世俗事务”的人,假如纳什在中国,在官本位氛围中,他这样的人的命运能够乐观吗?

    我们总是在呼唤中国的大科学家,总是在期待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可是,假如我们不能在大学里、在科研单位里破除官本位,不能以“美丽的心灵”接纳、呵护每一位科学家,那么我们所有的期望最后都将化作美丽的泡影。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纳什|中国|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