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黏膜癌变分子机制研究获进展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5年06月03日
来源:中国医药报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房殿春带领的课题组,经过十年的研究,对胃癌的早期诊断、预防和治疗,在分子水平上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研究人员在国内率先系统研究了胃黏膜癌变过程中的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及其调控机制,发现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之间的紊乱可能是胃癌发生的病理学基础;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可以导致这种紊乱的发生和发展;根除Hp可以纠正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之间的失衡,从而降低癌变的可能性。研究人员首次在国际上证实Hp滤液体外可以导致胃黏膜上皮DNA损伤、Hp毒素具有直接的促癌作用。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提出了端粒酶反义基因转染不仅可以诱导胃癌细胞凋亡,更可以促进胃癌细胞分化,从而抑制胃癌细胞生长的观点;还提出了染色体端粒丢失参与了杂合缺失(LOH)途径而独立于微卫星不稳定性(MSI)途径的观点。研究人员发现APS/MCC和DCC基因及YNZ22位点的LOH或表达缺失为胃癌常见改变,DCC基因LOH测定有可能成为评估胃癌患者预后的指标。研究人员不但发现了胃癌组织MUC2和MUC3基因表达上调、MUC5和MUC6基因表达下调,而且在国内率先阐明了B7—1基因修饰的胃癌细胞免疫原性增强极其抗肿瘤的效应,为胃癌疫苗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据悉,此系列研究成果不久前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关链接:胃癌发生至少涉及两种不同的基因不稳方式,即染色体不稳(亦称LOH途径)和微卫星不稳(MSI途径)(近年发现线粒体基因不稳亦参与了肿瘤的发生)。染色体不稳涉及到抑癌基因的大片段丢失和重排,由此导致了大量的异倍体细胞;而微卫星不稳则涉及到错配修复基因的突变,由此导致了广泛的微卫星不稳定性。染色体不稳可能包括低频率MSI和MSI阴性胃癌,肿瘤抑制基因如p53、APC、MCC、APC和DCC基因LOH在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微卫星不稳可能包括了高频率MSI胃癌,由于错配修复基因突变使单核苷酸水平突变率增加所致。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生物通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