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科研滞后制约防治

【字体: 时间:2005年06月24日 来源:健康报

编辑推荐:

  

  “我对现在血防改革中的减人做法有意见!”前不久,记者在湖北采访血吸虫病防治,56岁的胡帮霞心直口快地冲记者发了一通“牢骚”。“干活的人都没了,那不就等着血吸虫来害人吗?”胡帮霞退休前是湖北省阳新县枫林镇灭螺队队长。“从1970年开始搞血防到去年退休,30多年了,我最大的感受是查灭螺技术手段没什么进步。”他告诉记者:“过去,查螺灭螺靠人海战术,钉螺面积再大也有办法搞定。现在不行了,到处都在减员。人少了,技术没进步,怎么灭得过来?”

  老胡的看法得到了湖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所长戴裕海的认同。他认为,目前我国血防科研确实已滞后于防治工作的要求,许多技术和手段几十年不变,基层防治工作得不到科技成果的支撑。科研滞后已成近年来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回升和防治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应用性研究与国外差距正在缩短

  据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周晓农介绍,我国血吸虫病的系统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半个世纪以来,在抗虫药物(吡喹酮)、口服预防药(蒿甲醚、青蒿琥酯)等方面已有突破性进展,在防治策略、钉螺控制、血吸虫病诊断、治疗药物、血吸虫疫苗等研究方面也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许多应用性研究具有国际影响,与国外的差距不断缩短。

  在防治对策研究方面,由于不同防治阶段对血吸虫病的科研要求不同,因而不同时期的科研重点与方向也有所不同。防治初期,一直以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作为防治目标,以环境改造灭螺为主的综合防治为主要防治策略,这在我国的水网和丘陵地区取得巨大成功。而在湖沼地区和大山区效果并不理想,且实施非常困难。血吸虫病有效化疗药物吡喹酮问世后,以化疗为主结合易感地带灭螺便成为一项重要的防治策略。20世纪90年代,我国实施世行贷款项目期间,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开展了优化的防治策略研究,提出了科学扩大化疗覆盖面,同步结合健康教育、易感地带灭螺、环境改造等控制血吸虫病的措施。目前在未控制地区,我国采取的仍是以化疗为基础的综合性防治。

  在钉螺控制方面,国内除了研制和实施了一系列物理和生物灭螺的方法外,至今已对100多种植物进行了植物杀螺剂的研发,发现一批具有杀螺成分的植物。同时,发现并合成了一些新型的化学杀螺剂,包括溴乙酰胺、烟酰苯胺等。目前对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杀螺药——氯硝柳胺剂型也进行了改进和研究,有望进一步提高灭螺效果。

  另外,在诊断、治疗药物、疫苗等领域也取得不错的成绩,尤其是在治疗药物上,除了对抗虫药物吡喹酮进行广泛的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外,我国科学家还研制了口服预防药蒿甲醚、青蒿琥酯等。口服预防药物的发现和使用,填补了血吸虫病预防药物研究的空白。



  血防科研存有“致命伤”

  既然我国血防科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为什么基层血防干部还“抱怨”科研为一线服务不够呢?对此,周晓农、戴裕海等专家认为,近年来血防科研成果数量看起来不少,却有“致命伤”:基础研究中的理论创新不足,应用研究中的新技术开发不够,缺乏支撑平台。

  具体来说,血防科研主要存在五大问题:一是血吸虫病基础性研究缺乏后劲,尤其是血吸虫病基础性研究与防治实践联系性弱,对血吸虫病防治中的实际问题关注不够,导致基础性研究工作难以受到医学科技界的重视和支持,血防科研资助渠道匮乏。二是血吸虫病科研投入呈下降趋势。“十五”期间全国各种科研基金用于血吸虫病研究的经费比“九五”期间锐减90%。三是原创性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较少。近20年来我国血吸虫病研究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尚处于跟踪、发展阶段,缺乏理论的原创性与技术的创新性。四是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严重。应用性研究中缺乏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边缘科学和高新技术应用较少。五是缺少平台建设的合力。尽管我国血吸虫病研究有一支科技队伍,但由于近年科技投入少,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加上缺乏多学科的交叉与合作,科研院所间缺乏交流和合作,科研人员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至今血吸虫病的科学研究缺少一个能凝聚多种资源的工作平台或合作网络。

  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难以推广应用,新理论与新技术难以形成关键性的突破,因而出现血吸虫病防治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血吸虫病防治进程与疫区老百姓尽快摆脱疾病危害的愿望不相适应。



  当务之急是明确防治策略

  据专家介绍,我国流行的日本血吸虫病是5种人体血吸虫病中对健康危害严重、防治难度较大的一种。不但在生态学和生物学方面明显有别于其他血吸虫病,而且传播环节、流行因素也比其他血吸虫病更为复杂。因此,WHO有关防治血吸虫病的目的一直在不断调整和更新。戴裕海认为,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变化较大的时期,如何根据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以及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自然环境因素,确定我国血吸虫病科学研究发展战略,进而明确防治策略应是当务之急。

  周晓农说,国内血防科研工作者已基本形成共识,血吸虫病科技战略应以基础性研究为先导,以应用性研究为重点,以平台建设为依托。力争在血吸虫病与遗传背景、环境及经济行为的关系等理论实践方面有所创新,不断开发具有我国自主产权的新型防治策略和监测技术、新型药物和诊断产品。

  有关专家呼吁,血吸虫病流行阻碍着我国农村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这些流行区大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因此,政府应重视血吸虫病防治科学研究,将其当做促进社会稳定与农村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在此基础上,各部门、多渠道加大支持力度,统筹规划血吸虫病科技发展战略,促使血防科研完成跨越式发展。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