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流脑疫情反思:信息公开与放大恐慌的悖论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5年02月05日
来源:中新网
今年1月30日至2月3日,中国几乎所有的报纸、电视、广播、新闻网站,都在最显著的位置“记述”着流脑疫情的进展情况,这种记述,包括了最新情况播报,专家解析,以及卫生疾控部门、交通部门的最新表态。
新京报报道,“每年都有流脑发生,今年安徽为什么会引起这么高的关注度,我们也说不清。”2月1日,安徽省卫生厅新闻办一位负责人这样回应境内外媒体的采访要求。
更普遍的观点认为,在过去两年先后经历非典、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考验之后,国内公众和政府部门对流行病疫情有了足够的关注度和警惕性。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北京,按北京市卫生局发布的信息,由于C群流脑在北京长期未流行,北京人群对C群流脑处于无免疫状态,将首批调运10万支可以免疫C群流脑的A+C群流脑疫苗提供易感人群接种。
“无免疫”这个字眼,显然对经历过非典的北京人触动不小。
2月2日中午12时,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贺雄走出单位大门,第一眼就看到接种大厅关闭的两扇玻璃门外,20多位市民在寒风中排起一条队伍。玻璃门里面,公示牌上面写着,A+C群流脑疫苗接种时间,下午13:00~17:00。一个小时后,贺雄站在接种大厅里布置最后的接种准备工作。两边的玻璃门先后被完全推开了,成百上千的市民小跑着涌进大厅。
作为北京市疾控中心的新闻发言人,贺雄自己也很快被媒体包围了。面对媒体对疫苗供求的反复追问,贺雄在反复回答“原则上可以满足需求”后,避开镜头转过身说,现在大家担心的不应是疫苗,而是市民不必要的恐慌和群众过于高涨的接种需求。
“去年就有一次疫情”
“其实,流脑并不可怕,这是一种常见的流行病,流行病总有他的发生规律。”解放军105医院传染科主任陈从新说,我们只要正确认识流脑,并及时治疗,这种流行病就是可防可治的。“早在去年春天,我们就预料今年可能还有一次流行。”陈从新对记者分析了流脑发病的一些规律。
流脑全年都可发生,但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在11月到次年5月,3到4月为高峰期。
人感染后可产生特异性免疫,但随着人群免疫力下降及新易感者逐渐增加,使本病呈周期性流行,一般三到五年小流行,7到10年大流行。按陈从新的说法,2003年冬到2004年春天,安徽已出现一次疫情,当时患流脑的人数甚至超过这次。
“我印象中那次全省有200多人患病,死亡11人。”陈从新说,“当时我们就预测安徽省今年可能还有一次小流行,现在这个预测应验了。”
“为什么今年流脑被如此关注?”与流脑防治打了四十年交道的北京地坛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丁静秋对此也表示不解。
1月31日,丁静秋说,流脑发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人和无症状带菌者。该病隐性感染率高,成人60~70%为无症状带菌并对流脑已具有免疫力,发病多为儿童。由于病原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差,只有与传染源密切接触时,才可能感染流脑。因此,北京市疾控中心建议,不去疫区的成年北京市民无需接种A+C群流脑疫苗。
丁静秋说,按她的统计,每年冬春季医院都要接治流脑病例,仅2004年春天,医院先后接治了50位流脑病人,“他们绝大多数是从外地来北京的打工者。”
C群是近年新发现的群,目前公开的报道认为,此次安徽发现的61例流脑病例属于C群,C群脑膜炎双球菌是祸首,由此带来了社会对C群的广泛关注。
如何看待疫情信息?
截至目前,已有更多专家发出声音,认为此次流脑疫情属于常态,而信息传播有放大恐慌的嫌疑。
在安徽省内,有关部门对疫情信息发布的态度也有一些变化。该省卫生厅新闻办一负责人介绍,起初省内对疫情也抱着不对社会公布的态度。随后,省卫生厅新闻办出于对公众知情的考虑,于1月29日约见省内各媒体通报了疫情,1月30日疫情情况被各媒体刊载。但1月31日下午,安徽省一位分管领导对这种做法提出批评,当晚,安徽省内各媒体就接到不准再报道的通知。
2月2日,安徽各市县卫生防疫部门又接到了省卫生厅的紧急通知,被要求除按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不准越权对外公布疫情,甚至连防疫、防治工作的所有相关内容也不得公布。
从非典后开始的疫情信息公开方式似乎受到了质疑。但问题的另一面是,对流脑这种流行病,社会公众的了解程度并不高。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对5986人的调查显示,63%的人对流脑一点也不了解。
在北京,公众对疫情的关注也趋向平静,一位市民说,“流脑”用四天时间走完了去年“禽流感”造成的半月恐慌。
加强重要传染病菌型变迁监测及疫苗管理
近期安徽省发生的局部流脑流行主要由C群脑膜炎球菌引起。但因我国长期以来以接种A群疫苗为主,人群对C群的免疫力较低。专家就此建议,加强我国对包括流脑在内的重要传染病病原体菌型变迁的监测和疫苗使用的管理。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张建中介绍,流脑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脑膜炎球菌可分为A、B、C等13个菌群。我国以前流脑发病以A群发病为主,B、C群流脑病例很少。根据国外的流脑菌群变化规律,接种A群疫苗后,B、C群会有逐渐增加趋势;从监测情况来看,我国近年也有这种趋势。这次安徽的流脑疫情主要就是由C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A群疫苗与B、C群疫苗之间又没有良好的交叉保护,所以即使注射了A群疫苗的人,也不能有效阻断C群脑膜炎球菌的致病。
另外,由于流脑疫苗在我国还没有纳入计划免疫管理,除去11个省份将A群疫苗纳入本省的计划免疫外,其他省份的流脑疫苗都是自费疫苗。对各地接种疫苗的程序、接种对象以及范围很难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管理,必然会影响到相应的预防效果。如果能逐步将其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疫苗的人群使用效果。
同时,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仍然要加大对传染病防治法的宣传力度;各级疾病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加强各类重要传染病病原体的菌群监测和耐药性等方面的分析工作,为有效防治措施的落实提供更多依据。
流脑来袭 坦然面对
近来,我国安徽省的芜湖、滁州、安庆、巢湖、合肥等地陆续发生了C群流脑疫情。全国传染病监测信息显示,其他多数省份也有散在的流脑病例发生。为做好预防接种工作,卫生部1月31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加强流脑预防控制工作。
“经典”传染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可以通过打喷嚏、飞沫等传播。正是由于这一点,安徽出现的流脑疫情很容易让人联想起2003年的SARS。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徐建国介绍说,其实流脑是一种“经典”传染病,也就是说是一种“老”传染病,而流脑疫情在我国也并非今年第一次出现,小规模的暴发和流行在其它一些国家也时有发生。
统计资料显示,从总体看,我国流脑发病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近年发病率一般维持在0.2/10万左右。春季是流脑的多发季节,发病率约占全年的60%。1~5月份发病呈明显高峰。1990年以后,全国流脑报告病例和死亡病例明显呈梯度式下降。而2001年后,流脑发病出现了小的波动。2005年1月发病情况较去年同期又有所上升,全国除福建、海南和西藏外,其余各省均有病例报告。
徐建国认为,对于是否出现流脑的流行或暴发,需要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的确诊。目前尚未显现出流脑将会有大规模流行或暴发的趋势。流脑每年都有发生,而且现在也基本上是以散发为主,并没有出现暴发流行的情况。
弱不禁风
流脑通过呼吸道传播,以脑膜炎双球菌为致病原,目前已经发现脑膜炎双球菌有A、B、C、D、X、Y、Z、E等13个血清群。历史上我国流行的流脑菌群以A群为主,B、C两群主要在欧美地区流行。而此次引起安徽省流行的流脑,正是由以前在我国很少见的C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
北京地坛医院医生蔡晧东介绍说,其实脑膜炎球菌很脆弱,怕冷、怕热,更怕干燥。如果房间能够经常通风换气,不仅能有效降低房间内细菌的密度,细菌也会很快死亡。脑膜炎球菌在空气中生存时间也就是几分钟。消毒剂、阳光、55度以上的温度都可以杀灭。
但是C群流脑具有易传播,隐性感染比例高等特点,由于以往人群中接种的流脑疫苗主要是A群疫苗,接种者产生的免疫力不能抵御C群脑膜炎双球菌的侵袭,因此人群普遍缺乏免疫屏障,导致传染源控制难,传播途径不易切断。特别是大部分人感染C群脑膜炎双球菌后不发病,成为健康带菌者或隐性感染者,这也为流脑引起局部暴发流行埋下“隐患”。
C群流脑的主要特点是:发病地点多为中小学校,发病年龄多在13~18岁之间;起病急,以高热为首发症状,伴有头痛、全身酸疼、咽痛、咳嗽等;病程进展快,病死率高,临床上常表现为暴发型,患者可在24小时内死亡。
医学专家指出:引起流脑的脑膜炎球菌在病人和带菌者的鼻咽部黏膜寄居滋生,并在说话、咳嗽、打喷嚏时,借助飞沫传播给其他人。感染者不一定都发病,但同样是传染源。
可防可治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张建中介绍说,要做好流脑的预防,一定要做好个人卫生,进行适当锻炼,保持教室或房间的良好通风。对于一些年龄小的孩子,一定要做好保暖。一旦哪个地方有病人出现,应注意避免与病人密切接触。
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脑的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国内已经能够生产A群、C群和A+C疫苗,15岁以下的儿童、新兵和集体居住的民工是主要接种对象。但要注意有6类人不适宜接种流脑疫苗,即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人不能接种,有高热惊厥史的人不能接种,有严重心脏、肝脏、肾脏疾病尤其是脏器功能不全者不能接种,有精神系统疾病和精神病的人不能接种,有过敏史的人不能接种,过敏史包括药物和食物的过敏,发烧或正处于疾病的急性期,也不宜接种流脑疫苗。
在临床诊断救治方面,多年来临床上也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由于流脑是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因此治疗的药物还是比较多的。只要及时发现,及时接受治疗,就能明显减少和降低病死率。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生物通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