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理工大学研制抗疟疾疫苗

【字体: 时间:2005年12月09日 来源:联合早报

编辑推荐:

  

  南洋理工大学一组科研人员正尝试找出有效的疟疾(malaria)疫苗,以制止这种致命的传染病继续在全球散播。

  疟疾被国际卫生组织视为全球最令人关注的传染病之一,在每年发生的五六百万宗疟疾病例中,致命的有一两百万,单单在南亚和东南亚,每年就有大约120万至200万宗疟疾病例。

  南大生物科学院的贝尔瑟教授(Peter  Preiser)受访时说,他们的研究工作,主要是确认传播疟疾的寄生物的习性,并找出哪些寄生物分子(molecule)适合用来制造疫苗。

  虽然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员展开有关疟疾的研究,但寄生物对多种疟疾药物已经产生抵抗力,而真正有效治疟疾药物也有限。

  贝尔瑟教授说,科研人员到目前为止,仍未找出一个真正有效的疫苗,主要是因为至今还没有办法确认疟疾寄生物分子的习性。

  他说,过去20多年来,科研人员一直在尝试研制对抗疟疾的疫苗,但一直到了2002年,才完整拼凑出疟疾寄生物的基因图。

  贝尔瑟说:“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找出哪些分子有助于制造疫苗,但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些寄生物是以怎样的方式利用这些分子。”

  当疟疾的寄生物攻入人体时,袭击的是人体的红血球,在短短两天内,寄生物有可能攻击多达80%的红血球,削弱人体的抵抗力,导致死亡。



减低疟疾致命率

        贝尔瑟指出,要找到一个完全抵抗疟疾的疫苗,可能还需要一段漫长的时间。他们现在能做的,是想办法减低疟疾的致命率。

  他说,如果有疫苗能成功阻止寄生物攻击30%的红血球,病人存活的机会将大大提高。这是因为,一旦寄生物攻击红血球的速度减慢,人体的自我免疫能力就有时间排除这些寄生物。

  他指出,要研制有效对抗疟疾的疫苗,必须采取多管齐下的方法,南大生物科学院目前共有大约18个研究人员,分成三组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贝尔瑟说,一直以来,科研界以为导致致命疟疾的是一种独特的寄生物分子,但小组却发现,寄生物分子的数量其实才是关键。

  也就是说,一旦寄生物分子的数量增加,病人死亡的几率就会提高,导致死亡的原因并不是因为病人受到某种特定分子的攻击。

  贝尔瑟自8年前在英国伦敦的国家医药研究学院展开有关疟疾疫苗的研究,他在2003年加入南大后,一直不遗余力继续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南大生物科学院今明两天也将与中国的大学合作,在学院展开一项“中国—南洋理工大学”生命科学研讨会(China-NTU  Symposium  on  Life  Sciences)。

  除了贝尔瑟,来自南大及中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主讲教授,也将分享他们在生物科学的研究发现。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