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涌动科技创业潮

【字体: 时间:2005年11月28日 来源:中国科技网

编辑推荐:

  

  

“青山隐隐路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深秋时节的上海高校校园,树叶由绿转黄的法国梧桐仍在夕阳中展现着勃勃生机,漫步在茵茵芳草边的学子们一如既往地从容。然而在看似平静的背后,一股汹涌而来的创业激流已然在校园中暗自涌动。

    高校里的第三种人

    肖育军,上海交大管理学院硕士毕业生。不久前,他刚在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资助项目协议书上签下了大名,并由此获得了30万元的创业基金。随后,他带着科研成果“新型纳米材料——瓷膜涂料”入驻上海徐汇区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区,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校园企业家。与他一同签约的还有上海师大周海清团队、东华大学宋戈团队等23人。按照上海理工大学校长许晓鸣的说法,他们既是获得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的首批“幸运儿”,也是上海高校里出现的“第三种人”。

    “以往的高校学生大致可分为两种,'研究型’和'就业型’,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的建立,为高校扩大人才培养模式添加了新的动力。”许晓鸣告诉记者,实际上从2000年开始,上海的大学生中已经有一部分人在上学期间就走上了创业之路。但是,经过两年的摸索,学生和老师们都发现,这种中途辍学创业的成功率非常低。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们太年轻,对社会和市场都缺乏了解。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当时中国的创业投资还很不成规模,特别是针对种子期企业的“天使基金”更加缺乏。为了帮助学生们成功创业,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发挥出理工大学“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特色,从2003年开始,上海理工大学就开始对“大学生科技创业”这一现象展开了深入研究,并对有志创业的优秀学生加以资金上的支持。而今,面积达6800平方米的“学生创业中心”即将竣工,获得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首批资助的3个由毕业生组成的团队,也在短时期内就拿到了订单。“创业型学生”已经成为该校培养人才的第三种类型。

    在上海,类似理工大学这样对“创业型人才”有意识地进行分类培养的高校并不在少数。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大学等高校也都在采取类似的做法。同济大学副校长杨东援认为,学生创业所要面对的主要挑战是,对市场环境和市场需求了解不够,创业意识和能力不强,这些都为他们成功创业制造了障碍。为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他们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地选修课程,成为复合型人才。同时,还聘请社会上专业的风险投资人士通过讲座等形式跟学生沟通,帮助学生加深对市场的了解。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林忠钦告诉记者,该校将以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为契机,发起、募集国际化的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并探索具有交大特点的大学生创业基金管理与创业企业管理的形式。目前学校已在徐汇区、闵行区等地建立了大学生科技创业孵化园区和基地,为拥有科技成果的高校毕业生提供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场地,并为那些具备创业条件的项目提供代办公司注册、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服务。

    珠穆朗玛峰也需要平台

    “如果将创业比成一座珠穆朗玛峰,那么它还需要文化氛围这样的青藏高原做平台。”杨东援说。实际上,支持学生创业只是高校系统工作中的一部分。学校应该关心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包括很多方面,创业能力只是其中之一。因此,他认为,对于高校学生创业的宣传一定要适度,以避免出现过于浮躁的学风和心态。

    和杨东援一样,很多高校的领导们也认识到,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给高校带来的更深层次影响是,以培养创业型学生为基点,带动高校对原有的教育思维模式进行全方位创新。

    许晓鸣说,自信和兴趣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如果要想成功培养创业型学生,最重要的是要围绕学生的需求与兴趣建立一个长效的培养机制。基于这种考虑,上海理工大学从创业型学生的特点出发,重新构想了从思想教育、课程设置、社会实践到毕业设计等各环节的工作内容,力求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出学生的潜力。许晓鸣认为,这种做法完全可以在培养其他类型的学生时加以尝试。而这必将对高校原有的培养模式带来冲击。

    上海大学副校长汪敏也认为,围绕创业型大学生培养所凸显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以柔性的教学体制满足多类型、多层次的学生需求,如何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从范围单一的专业学习到从自身兴趣出发的复合式学习,这些都是学校不仅要为创业型学生考虑的,也要为其他学生考虑的内容。

    “营造一个鼓励创新、促进创新的文化氛围,是高校从形式创新走向实质创新的必要一环。”杨东援说,“创业只是高校学生的诸多选择之一。对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要在一个具有创新氛围的环境里以平和的心态拓宽视野,强化学术能力。”为了营造这样的氛围,高校不仅应该多多开展一些科技创新活动,活跃学生交流的氛围,还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些与国际一流老师交流、与外国大学生合作的机会。“只有具备了国际化的视野,才有可能树立高层次的创新目标。”他认为。

    温室的花朵如何到田野中开放

    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目前计划的投资年限是3年。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3年后这些由学校精心呵护的公司能否继续独立成长呢?

    汪敏认为,学校在管理这类创业企业时,要把握好适当的分寸。一方面要给成长期企业提供必要的场地、资金及顾问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还要放手让他们去干,培养他们的独立能力。

    实际上,对于后续资金如何继续跟进,上海多所高校的领导也已有了自身的思考。林忠钦告诉记者,上海交大在加强项目投资后的增值管理的同时,也在探索建立创业基金从创业项目中成功退出的机制,以便积累新的资金为更多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支持。目前,学校不仅充分利用上海交大在国内外的影响吸引有关风险投资,同时也在谋求与长江三角洲的合作,积极推进创业项目和创业企业技术成果的流动、扩散和转移,拓展转让和转化渠道。

    “大学生创业企业与风险投资机构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许晓鸣坦率地告诉记者,现阶段这些企业的发展还是要依靠政府和大学本身的扶持。不过,上海理工大学目前已经在和软银、IDG等风险投资机构密切联系,一方面可以为学生了解风险投资打通渠道,另一方面则是为两三年以后可能出现的合作做好准备。

    未来这些企业能有多少存活下来?采访中,有些校长借鉴国外的经验,作出了10%或者更低的预测,而有些则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认为会在20%~30%之间。对于这一正在发展、成熟的新生事物,他们普遍表现出谨慎而又乐观的态度。或许答案就在努力的过程之中。

    本报记者了解到,于11月25日开幕的“2005长三角青年人才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交流会”上,大学生科技创业会将是大会论坛的主要议题之一。对此,本报将会给予极大的关注。

    记者手记:草根经济的崛起

    走在上海火树银花的淮海路,光影斑驳,萦绕心头的似乎只能是对美的慨叹。想起白天的采访,想起“天使基金”。“天使”的可爱,在于他毫不吝啬的慷慨,在于他不偏不倚的公平。惟有他,可以将一粒种子撒在贫瘠的土地上,长出令人珍惜万分的幼苗。惟有他,可以让一滴雨水落在干旱的沙漠中,滋润焦渴已极的小草。正因为此,人们才将哺育草根经济的投资称为“天使基金”。

    在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的时候,既没有显赫家世,又没有万贯家财的孩子们如何才能一点点靠近自己的天堂? 似乎惟有“天使”的青睐才可以给他们拔地而起的机会。而这些“草根”的成长,无疑会惠及其他更多的“草根”。如果当所有的“草根”都可以挺起胸膛的时候,或许天堂也就近在咫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