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科学,到底科学不科学?

【字体: 时间:2005年11月28日 来源:科学时报

编辑推荐:

  

  

——首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侧记 
 
科学时报 11月25日     作者:易蓉蓉
 
 
    “一只苍蝇和一只蜜蜂装在一只瓶子里,聪明的蜜蜂知道有光的地方就可以出去,于是往瓶子四壁飞,做了不少无用功;而苍蝇呢,不具备这个能力,只能乱飞,但从瓶口飞出去的几率却大大增加了。究竟谁更聪明很难说清楚,但是蜜蜂的悲剧在于对事物有固定的成见,不知天下之大,结果害了自己。”

    刚在长沙参加了首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的范良藻研究员用了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来形容民间科学和主流科学的差异,“尽管这个故事不很准确,但可以形容民间科学少有框框,有时反而容易脱颖而出”。

    首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11月17日至20日在长沙召开,由《发明与创新》杂志社、北京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北京创造学会、香港发明协会、大同天阳工业公司等发起主办,会议主题是“发展民间科技,促进自主创新”。

    190多位与会者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我国香港、澳门,以及美国,他们有着不同职业、不同学科、不同学历,向会议递交了科学论文和发明成果200余件。

    集合:全国民间科学爱好者的交流

    民间科学爱好者,一个备受争议的事物,一般被定义为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特殊人群,他们不太了解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运作方式,与科学共同体不能达成基本交流,但很执著地从事所钟爱的领域的研究。

    民间科学这种社会现象已有不短的历史,特别是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掀起的科学热,使很多人将成为科学家作为理想。

    有人接受了正规教育和训练,跻身于科学共同体,而部分由于体制等原因被拦在外面的则成为了民间科学爱好者。

    会议为什么在长沙举办?这与会议主要主办单位——《发明与创新》杂志社——关系密切。《发明与创新》杂志是湖南省科技信息所下属的一份杂志,已经有20年历史,曾发表过一些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其中有关相对论、空间与实践等不同学术观点的文章160多篇。

    杂志总编黄友直在接受采访时的神情有些无奈,他告诉记者,在这个时尚娱乐盛行的时代,《发明与创新》这样的科普杂志的生存空间很小,只有几个工作人员,待遇低,发行量不大;但以杂志为平台,以发现、发明、创造、创新为主旋律,吸引了一批科学爱好者和发明创新者。

    “他们有的致力于证明歌德巴赫猜想;有的挑战相对论;有的做了很多发明创造,是多项专利的拥有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教书、种田、工厂做工、开公司——之余从事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科学素养几乎都是靠自学得来。”如郝建宇先生是一厂之长,质疑相对论已有近30年的历史。

    早于今年5月,20位科技工作者和有关人士联名给媒体写信,呼吁重视开发民间科学,当时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批示。胡锦涛总书记也曾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造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这些“信号”给了黄友直信心,心想,时机来了。他于是努力调动各方力量筹措资金,终于使民间科学爱好者们有机会坐在一起交流与沟通。

    研讨:民间科学如何提升自己的命题

    “民间科技研究者是一个人数众多的庞大群体,随着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民间科技队伍将继续扩大。”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研究所宋正海研究员在会议间隙接受了记者采访。数量增多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民间科学爱好者虽不乏真知灼见者,但大多没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如何提升自己、得到外界肯定成为一个重要而迫切的命题。

    电磁学大厦的奠基人法拉第、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数学大家华罗庚、物理学先驱爱因斯坦都被民间科学爱好者们自豪地列为自己的前辈;大会开幕式请来了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袁隆平院士,袁隆平在致词时表示在这个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上发言有一种亲切感,“有的记者在采访时说我是民间科学家的一面旗帜,旗帜之说,我不敢认同。不过,我是民间科技研究者还是当之无愧的。”

    几天会议期间,断断续续有一些民间科学爱好者主动跟记者交流,介绍他们的研究领域、方向和成果,其中一位来自浙江某大学的教师给记者介绍宇宙对立统一基本模型,没几分钟记者就被“侃晕”了。

    此次,中科院范良藻研究员是经郝建宇先生特邀与会的,他指出有些民间科学爱好者“一上来就说我的理论如何如何,我的理论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所有的理论,有了我的理论如何如何,说得很悬;有的一上来就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错了;这样不谦虚的态度只会让人们反感、排斥。你如果说我有一点想法,请大家批评指正,大家反而容易接受你的理论中的合理之处和闪光点”。

    “一定要学会规范论文,否则不知所云,正规的学术刊物肯定不会接纳,更谈不上刊登。民间科学爱好者具有不同社会背景,整体科学水平不高、参差不齐,论文不规范,所以难以被主流科学界接受。”宋正海指出,民间科技爱好者首先要在科学素养等方面不亚于专业科学家,才能保证成果更快被专业科学家接受、交流,水平也才能大幅度提高。

    “同一研究领域的民间科学爱好者并不团结,听不进去不同意见,容不下不同学术观点,应该多一些宽容和帮助,求同存异,把主要精力放在民间科技的发展中去。”宋正海会上会下几次强调民间科技爱好者团结的重要性。

    “最重要的是成果评审。民间科技成果量大而水平参差不齐,面临最困难、最急迫的问题是大量成果的评审问题。解决评审问题是当务之急,不然会因为疏导不力而影响发展。”

    宋正海的解决思路是双管齐下:第一,民间科技爱好者自身尽快建立民科网站,接受和公布民科的科技成果,一定要形式符合规范、字数限制在一万字以内;不违背四项基本原则、不攻击个人,分类上网,挂半年,通过点击率和回帖等方式择优,再返回修改,推荐刊登在一些相关刊物上。第二,中央尽快建立民间科技创新评价系统与评价服务机构,对申请评价的项目,有关部门组织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评议,并向有关部门推荐其中有学术价值或有商业价值的项目,使其得到开发和推广。对可能具有重大意义的民间科技成果,应由国家有关部门及时组织评审。这样可以促进民科科研水平的提升。

    质疑:鼓励发展还是全盘否定

    民间科学,到底科学不科学?网络上争论激烈。有人就在网上撰文直言:“现代科学研究是高度专业化的,业余研究者几乎不可能做出什么重大的发现,更不可能做出革命性的贡献。”

    而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博士后马晓彤则在这次会上提出,“民间科学活动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而且还会随着人们科学文化修养的提高和科学问题的复杂多样化而有所发展。……目前对这一领域的人和事普遍表现出的漠然和歧视,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被欣赏和尊敬所取代。”

    记者带着这个问题去采访会议,很多人的回答是“不要一概而论”,最好不要全盘否定。

    浙江永久科技实业公司董事长、高工温邦彦发言时坦诚地说,民间科技的成功率很低,注定是悲壮的,但不能把抱怨的情绪带到科研工作中,要大胆更要严谨,要虚心要耐心。

    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的范良藻研究员看过《首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资料汇编》后,觉得里面很多论文自己看不懂,但原北京大学物理系57届毕业生刘良俊撰写的论文《太极子物理学初论》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认为它“给物理学的探索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我当年是学物理的,但很多东西没学懂。当时,黄昆说很多物理学理论不一定要去从哲学上寻求解释,先学会用更重要(格物致知,学以致用)。而现在,很多相对论爱好者就是在找这些理论不完善的地方。这也可以理解,科学总是在不断向前发展,没有绝对真理。”

    研讨会达成的共识是帮助“民科”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提高研究工作的学术层次,提高思想文化水平,树立求真务实的学风,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勇于接受别人善意而中肯的指导或批评,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