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魅影:记第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揭晓(下)

【字体: 时间:2005年11月15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前篇:生命魅影:记第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揭晓(上)

生物通报道:

禽流感第一线——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陈化兰
这不是我们第一次将目光聚焦在这位年轻的女科学家身上,在近期风起云涌的禽流感事件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她的身影,这就是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陈化兰。

早在2004年,当我国周边国家及国内相继暴发H5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时,陈化兰就带领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投入到这场禽流感阻击战中,向全国9个兽药制品企业转让了我国当时唯一可预防H5亚型禽流感的H5N2灭活疫苗生产种毒和全套技术,紧急生产了12亿羽份供疫区强制免疫使用,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数十亿元。并且她也是我国最早禽流感病毒(AIV)基因工程疫苗分子诊断及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者之一,今年上半年由她领导的农业部动物流感重点开放实验室分离鉴定了我国流行的禽流感病毒200多株,并建立了我国特有的禽流感病毒毒株及其信息资源库,研制出的新型H5N1禽流感灭活疫苗,这是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并推向大规模应用的流感病毒反向基因操作疫苗,突破了H5高致病性禽流感灭活疫苗研制的重大技术瓶颈。

而且陈化兰还以农业部特派专家的身份多次参加了WHO和国际兽医组织联合举行的一系列禽流感控制策略的紧急大会,在会上陈化兰向国际上其他专家介绍了我国在禽流感疫情和控制,以及研究方面的进展,帮助国外专家更好的了解了国内对于禽流感在各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并且她提出的“疫苗紧急免疫以及将疫区和非疫区在贸易中区域化分别对待”等建议并被采纳,为我国争取到最大的国家利益。

个人介绍:
1969年生,1994年于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攻读博士,后成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9—2001年,赴美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流感分中心从事禽流感合作研究,现为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暨农业部动物流感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一级岗位“杰出人才”,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在动物流感,尤其禽流感的流行病学、诊断技术、新型疫苗研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和创造性研究成果,并产生了巨大社会经济效益。

 

食管癌揭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研究员刘芝华

从表面上看,她的生活历程一帆风顺: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90年获得北京农业大学硕士学位,1993年又从北京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同年赴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底回国,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工作,任副研究员,2000年被评为研究员,2002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但是实际上在人类旅途中她也是磕磕碰碰一路走来:硕士毕业找不到工作而只好继续读书,为了丈夫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和科研条件,在课题研究初期她也遇到个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这位性格爽朗、思想活跃的女性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其中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课题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重大课题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课题2项等。并且获得了2004年的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中国青年科技奖”、入选人事部等七部委的“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2年的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2000年的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等奖项。

在科研方面,刘芝华一直从事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对食管癌的基因表达谱进行了系统的国内独立研究,获得了具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1) 在国际上首次发现食管癌变与钙离子及细胞分化密切相关,发现了一条在食管癌变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信号传导通路,文章发表在肿瘤学权威杂志Oncogene上,对食管癌的预防与治疗起指导作用;
2)在国际上首次证实遗传因素在食管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食管癌中存在一个孟德尔隐性主基因,该主基因对食管癌发生起决定作用,文章发表在遗传学的权威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上;
3) 对食管癌变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基因表达谱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为食管癌的早期诊断奠定了基础,文章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4)首次发现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及其失调在食管癌变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文章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该期杂志特别推荐这篇文章,认为对食管癌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靶标;
5)找到了一批在食管癌中起重要作用的新基因,并对其功能进行了研究。

 

一切为了精神疾病患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神医学教授李涛

精神疾病,这个名词听起来就让人觉得有些不舒服,但是这位当年刚刚花样年华的她就选择了精神科,而且一干就是18年。198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的李涛主动选择了医院的精神科,开始了与精神病患者打交道的生涯。而也就是在那一年,一位她收治的患有忧郁症的女病人自杀死了,这给了李涛极大的冲击,从此她暗下决心,希望能找到导致精神疾病的真正原因,为他们解除病痛。

经过十八年,经过接触了上千个精神病人,李涛与她的同事先后证实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即COMT基因和脯氨酸脱氢酶(Prolinedehydrogenase,PRODH)基因(位于22号染色体)、Neuregulin1基因(位于8号染色体)、dysbindin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这4个基因与精神分裂症及其相关的神经认知功能损害存在关联或连锁不平衡,做出了一些原创性的工作。目前国际上还没有找到精神病的“致病”基因组合,只是已发现了一些与精神病变有关的基因,而李涛的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定位与精神分裂症及其相关性状有关的易感基因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极大的促进了西区精神医学基础研究领域的发展。并且在1996年因率领精神医学研究小组于全球范围内率先发现一个新的与精神分裂有关的基因—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李涛教授获得了这一次的这个全球惟一奖励科学女性的项目——“为投身于科学的女性计划”所设立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西部特别贡献奖”,她也是首位获得该大奖的四川科学家。

除此之外,李涛还多次赴藏实地考察,对西藏大学医学院的相关研究人员进行了分子遗传学专业知识培训,支持其开展多种地方性疾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帮助设计了西藏自治区特色疾病高质量遗传资源库的建设路线、管理规划、工作计划,指导当地人员撰写多份基金申报。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