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产业新突破

【字体: 时间:2004年12月07日 来源:中国经营报

编辑推荐: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联合用药(ACTs)”政策,将为中国的青蒿素原料和制剂企业打开一扇门,长期被国际慈善机构忽略的中国“制造商”,有望在明年春天破茧蜕变为“供应商”,从而有可能分食这些国际采购的巨额订单。

不过,能否顺利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的供应商预认证程序,将是这一突破的关键所在。

联合用药之闸

“预认证材料将于11月底提交WHO,认证过程大概将需要三个月的时间。”11月26日,四天前刚从丹麦归来的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桂林南药”)董事长严啸华告诉记者。

包括瑞士诺华、法国赛诺菲在内的全球23家抗疟药生产商和供应商,11月16日参加了WHO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有关“全球抗疟药供应商预认证”的会议,其中6名代表分别来自中国的3家制药企业:桂林南药、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昆明制药”)和重庆华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立控股”),后两者同为浙江华立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

在这次会议上,WHO对2004年的联合用药(ACTs)政策做了调整:确定了4个处方作为替代奎宁类的抗疟推荐用药,进入公共采购目录的药物主要包括青蒿琥酯和蒿甲醚等,并对能生产这些处方的制造商进行了预认证的前期沟通。

按照WHO政策与市场开发部艾伦博士的说法:只有通过了GMP审查和预认证成为供应商后,企业才有可能分食全球防治艾滋病、结核病及疟疾基金会基金今后5年至少5亿美元的采购订单。

虽然桂林南药和昆明制药都宣称能生产ACTs政策中的某一种或几种联合处方,但据与会人士透露,目前只有诺华和赛诺菲已经获得预供应商的资格,同时入选的还有两家印度公司。也就是说,以中药青蒿草为原料的药品只能通过这两个通道获得国际采购的青睐。

“昆明制药的预认证材料已经提交WHO,但由于今年9月WHO对该公司的GMP审查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结果,因此能否入选尚待时日。”昆明制药国际贸易部经理苏莉告诉记者。

不过就在丹麦之行结束不久的11月26日,昆明制药就携同华立控股,与瑞士诺华制药公司签订了谅解备忘录,就诺华公司复方蒿甲醚的原料供应达成一致。“昆明制药现在事实上是诺华的蒿甲醚制造商。”苏莉表示。

而2003年6月由复星集团入主的桂林南药,此前一直作为赛诺菲等公司的青蒿琥酯制造商,先后在全球35个国家或地区进行了注册和销售。虽然今年11月17日,桂林南药顺利通过了WHO的GMP现场检查,但董事长严啸华对能否获得预供应商资格还是颇为谨慎,“我们的原料供应还需要加强,而且国内专利的保护期太短也是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断裂的产业链

由于不熟悉联合国采购的规则,中国供应商极少加入到联合国的供应商系统。尤其是抗疟药领域,联合国部分采购的由中国制造的药品大多是通过丹麦、瑞士、法国甚至印度、越南等国的贸易商购买。

“因为中国制药企业不加入联合国供应商系统,不仅让其本身失去巨大商机,联合国自己遭受的损失也很大。”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采购司司长科特表示。10月26日他在来华采购说明会上表示,儿童基金会此行就是要促成中国企业尽早加入到联合国的长期供应商队伍中。

然而,当2002年WHO和世界贸易组织等根据国际标准,对生产青蒿素及其组合物的厂家和药品质量进行评估和检验时,结果却令人尴尬:中国药企的角色仅仅是原料生产基地,而且合格的“原料生产基地”也只有两家:广西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法国赛诺菲公司供应的青蒿琥酯生产基地)、北京诺华公司(瑞士诺华供应的蒿甲醚-苯芴醇的生产基地)。

同全国数千家药企一样,GMP审查成了众多青蒿素生产商的死限。不过,更严峻的情况还来自对原料供应的争夺。

据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保守预测,2004年全球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用药的成人疗程有3000万个,到2005年底将达到1.3亿,而全球现有制剂仅有所需数量的1/3。就连儿童基金会副总干事杰克·周在参观中国药企时也一直在询问:“中国的资源到底能使用多少年?”

11月9日,WHO对外发布消息称,青蒿素原料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严重缺货状态,对于诺华而言,目前青蒿素原料供应严重不足,缺口达40%。诺华公司与华立控股日前签订谅解备忘录,华立控股承诺2004年11月17日至2005年8月31日期间向瑞士诺华制药供应6000千克青素蒿原料药。

据透露,华立控股在参加丹麦会议时,曾表示正在积极发展下游产品,但面对联合用药的四个处方却保持缄默。由于此前华立集团传出昆明制药与华立控股有同质竞争之弊,华立控股在此次预认证会议上的态度颇值得玩味。如果昆明制药能够顺利获得预认证供应商资格,华立青蒿素产业的上下游断裂带能否被弥补呢?

据悉,桂林南药现在已开始与广西植物研究所合作,在广西百色地区种植青蒿草,初期面积5000到1万亩,计划扩展到2万到3万亩。“这种从下游到上游的产业链整合也是中药青蒿素发展的一条道路。”桂林南药董事长严啸华表示。

蒿甲醚的发明人之一、上海药物研究所的李英研究员指出,蒿素类药物的疗效向世界公开之后,通过封锁原料药的出口来保持竞争优势并不现实。参与国际青蒿素类药的竞争,惟一的办法是创新,并通过申请专利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保障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青蒿琥酯的专利期很快就要到了,而且国内外的专利制度并不相同,产品要供应给国际机构,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严表示。

华立有望取得专利突破 欲独霸青蒿素市场(北京现代商报)

近期业内传言,中国的青蒿素原料供应趋于紧张。此前,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对外发布消息,称青蒿素原料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严重缺货状态。据记者得到的最新消息,看好抗疟药物生产的瑞士诺华公司,已经委托有关调查公司对青蒿素原料供应不足的情况展开调查。

业内知情人士透露,诺华公司此次主要的调查对象是其在华的最大青蒿素原料供应商——重庆华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而华立控股正在大规模地囤积青蒿素原料,并将重点进攻疟疾暴发频繁的非洲市场。据了解华立内幕的人士透露,华立之所以采取减少供应的手段,青蒿素原料的价格猛涨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其在青蒿素知识产权方面有新的突破。

有望取得专利突破

华立欲自立门户

就华立减少对诺华的青蒿素供应之事,记者欲采访华立控股董事局秘书长姜一飞女士,但她以董事长汪诚已经飞往瑞士为由,拒绝透露任何细节。记者了解到,昆明制药目前是供应青蒿素原料的主要企业,其第一大股东正是华立控股。当记者拨通昆明制药总裁段继东的手机时,他对记者表示他正在瑞士,不便接受采访。

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从1994年起,我国中信技术公司、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等单位与诺华公司开展复方蒿甲醚国际医药合作项目。2002年该药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核心目录,作为国际抗疟援助计划的首选药品。目前,诺华公司具有生产复方蒿甲醚的专利。

今年3月19日,华立控股在重庆与全球抗疟药物基金会(MMV)、牛津大学、意大利西格玛公司联合签署协议,共同进行双氢青蒿素-哌喹(阿特健)的国际临床开发。这是华立控股的新药首次进入国际临床。据称,如果国际临床开发成功,阿特健将成为世界上主要针对贫穷疾病开发的极少数几个新药之一。

10月底,华立又与美国华盛顿大学签约,共同开发新的抗癌药物。据悉,华盛顿大学华裔科学家HenryLai近年来在研究中发现,从苦艾中提取的青蒿素,能够在不伤害周围健康细胞的前提下,有效对付血癌和乳腺癌细胞,其有效性超过化学疗法。华立控股及华立在美国的子公司华立制药厂已经和华盛顿大学科技转移办公室签约,利用华立的青蒿素资源,共同研发新的抗癌药物。

业内人士认为,青蒿素能够开发出具有更大市场的抗癌药物,对于华立而言不只是惊喜,而且有可能摆脱诺华公司对蒿甲醚专利的控制。据悉,华立目前已在研究如何对该项目进行投资、开发。

据叶祖光介绍,虽然我国是最早进行青蒿素研究的,但是青蒿素系列大部分产品都不具有专利。青蒿素作为纯品在1972年就开发出来,并在次年进行临床试验,如今分化出来的衍生物产品主要有蒿甲醚、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和苯芴醇,目前这四种产品在国内都是一类新药,而诺华在国外拥有的大部分为蒿甲醚的专利。业内认为,华立很可能是想通过手中拥有的知识产权,进攻青蒿素成品市场。

青蒿素价格暴涨

华立密谋更大利益

据了解,目前抗疟疾药物市场每年有5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而诺华公司控制着绝大部分的市场。据了解,华立已经确立了走成品制剂的道路方向,以期谋求更大的利润。中药复方新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叶祖光研究员认为,卖青蒿素原料与卖成品制剂相比,利润相差至少20倍。

据消息人士透露,华立已经开始逐步减少对诺华公司的青蒿素原料供应数量,此前诺华公司的青蒿素原料主要依赖于华立的供应。统计显示,目前华立占有国内90%、国际80%以上的青蒿素资源。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处处长张小瑞女士也证实,目前青蒿素的市场价格正在猛涨。

青蒿,又名黄花蒿,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西、云南、四川等地,此外越南、印度等国家也有少量黄花蒿。目前世界上青蒿素类药物的原料八成以上来自我国重庆酉阳。从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类药物,是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的取代奎宁的抗疟药物,非洲每年有2.5亿人次需要这种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采购司司长艾伦·科尔向媒体透露,目前此类药物在全球极其紧缺,而解决这一全球性紧缺的“钥匙”在中国。

诺华中国公司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北京诺华昌平工厂是诺华公司在全球生产该药的惟一基地。这位人士介绍说,由于受原料之一的天然青蒿植物产量的限制,在未来几年都难以满足WHO对该原料的需求。所以,诺华公司希望与我国有关机构加强合作,提高复方蒿甲醚原料的供应量,满足世界卫生组织对复方蒿甲醚的需求。据了解,诺华在北京昌平的工厂正在扩大生产规模。

华立猛攻非洲市场

欲打造青蒿素产业链

虽然华立正面回避了记者的追问,但是其在青蒿素产业的决心已广为人知。早在2002年8月底,华立集团与云南医药集团、云南红塔投资有限公司、昆明科耀投资有限公司分别签署了协议书,受让合计18.33%的股权。今年7月30日,华立产业集团斥资7700余万元,收购了云南医药集团所持昆明制药10.67%的股权,以29%的控股数取代云药集团成为昆明制药的第一大股东。

据了解,昆明制药是国内复方蒿甲醚的生产商,其主要原料青蒿素90%源自华立集团的子公司。业内人士分析,这次增持昆明制药股权,稳固了华立集团在国内青蒿素领域的垄断地位,构建了集青蒿素种植-加工提炼-成药制造-科研开发-国际营销为一体的全国乃至世界最大、最完整的青蒿素产业链。

在近几年华立控股的定期报告中,都显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其青蒿素产业的毛利高达60%以上。2004年1-9月,华立控股有关青蒿素产业实现销售收入4211万元,毛利高达61.19%。

华立在2003年年报中明确提出,将重点拓展非洲市场和东南亚市场,特别是非洲市场。北京华立科泰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逯春明告诉记者,目前华立在非洲30多个国家都有青蒿素系列的抗疟疾药业务,并同时进行了新药注册,每年有几百万盒成品制剂销往非洲。目前,公司生产的青蒿素单方药品在非洲市场的销售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递增。据透露,华立在非洲的销售队伍已经初具规模。据逯春明介绍,目前华立在非洲所销售的抗疟疾成品制剂大都是通过在这些国家进行新药注册,以获得新药的行政保护期来进行销售。

专家观点

华立要想独霸青蒿素市场,瑞士诺华是一家无法绕开的公司。10年前,诺华作为一家国际制药企业与昆明制药签下协议,开发青蒿素药品,并由诺华负责该药品欧美国家的注册和销售。2002年,华立收购昆明制药,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国内的青蒿素产业链,但按照协议昆明制药还是需要每年为诺华提供青蒿素原料。

因为青蒿素类药品的主要市场在非洲、东南亚一些发展中国家,注定了这种药没有厚利可图。

诺华公司也曾表示,以成本价为发展中国家提供青蒿素类药品,以提高这一拯救生命的药物的可获得性。这种以消除人类疾病为己任的姿态,为诺华在国际社会以及世卫组织那里赢得了不少形象分。同样,华立想要走向世界,也必须做好自己的形象工程。青蒿素在诺华公司并不是一个主打产品,但对华立而言却不是如此。



商报链接

华立集团是一家总部位于浙江杭州的公司,以做电度表起家,全球产能最大的电能表制造商,产业涉及公用计量仪表及电力设备、信息电子、医药、房地产领域。2000年华立控股打算到重庆投资项目,公司在做项目评估时,青蒿素项目第一轮就被淘汰掉了。因为当时华立很难想象从一个仪表制造企业如何侧身挤入陌生的医药行业。然而一个细节引起了华立的注意,让它隐约感觉到了青蒿素背后广阔的市场前景。

当时有一家青蒿素原料厂,连续几年亏损后已经生存无路,想寻找合资伙伴,可国内没有企业对此感兴趣,最后找到一家比利时公司。这家比利时公司对青蒿素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甚至在合资申请还没得到批复的情况下,就为这家原料厂注入了300万美元的资金。合资申请最终被否决,而批复文件上的署名竟然还是时任外经贸部部长的吴仪,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印章。当华立听到这个消息时,第一感觉是奇怪,一个如此破落的小厂居然会惊动中央那么多部委。

进一步的调查论证,使青蒿素整个曲折的发展历程展现在了华立的面前。1967年5月23日,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了一项紧急军事任务——“523计划”——研制抗疟新药,当时其保密程度与“两弹一星”处在同一级别。1973年军科院正式从青蒿草里提炼出了抗疟疾的有效单体青蒿素,并将青蒿素的分子结构很清晰地解析出来。1983年,伦敦举行了世界植物药论坛,广州中医药大学的李国桥教授在论坛上发表的关于青蒿素的研究报告,第一次引起了牛津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越南的疟疾高发期间,青蒿素成功地使当地死于疟疾的人数减少了97%。

中国在青蒿素的成药研发上处在世界领先地位,青蒿素是目前中药制剂中惟一一个能被说明分子结构并对疟疾治疗具有神奇疗效的药品。但这个产品在国内的发展却是曲曲折折形不成规模。而作为中国的特有资源,国家对青蒿素的保护还比较严格,这也就有了之前原料厂合资破灭的一幕,而这却又造就了华立。

2000年3月至5月,华立控股共召开了三次专家论证会,邀请了“523计划”成员、青蒿素研究专家以及医药专家、经济专家共同商议。最后组建了重庆华阳自然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从控制资源角度介入青蒿素产业。

华立2000年进入青蒿素产业后,在短短的1年多时间里,迅速收购了多家青蒿素制药厂。至此,华立集团控制了中国青蒿素产量的80%以上。



从儿基会的采购橄榄枝看我医药之进步(罗田/慧聪网) 

提起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医药企业并不陌生,因为它是仅次于联合国维和组织和世界粮农组织的第三大全球采购机构,每年都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医药用品的采购,从而为发展中国家和硝烟弥漫地区的儿童提供疫苗和药物的援助。然而可悲的是,多年来这个超级大买家不太看好中国市场,在国内一般只是做一些蜻蜓点水似的推介工作,很少下订单。拿2003年来说,该组织的采购金额达到7亿多美元,占联合国总采购量的13.95%,可从中国直接采购的金额只有620万美元,再细分到诸如医药等各子行业,那就更少得可怜了。 

不过,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在中国药企羡慕那些受到联合国儿基会垂青的国家时,该组织竟于10月27日派采购工作组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访问。其间,他们在北京举行了采购说明会,中国医药外贸总公司、北京医药股份、通用国际等60多家企业代表参会;在杭州举行了与华立集团等5家浙江企业的洽谈会;11月中旬又到蓉城考察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等制药企业,而这些企业有望成为国内首批儿基会的直接供货商;此外,还实地考察了上海、天津、桂林、兰州等省市的药品生产情况。在访问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采购司主任艾伦·科特说:“我们一直在和中国商务部对话,邀请更多的中国制药公司参与到我们的药品采购竞标之中。” 

由此相比从前,联合国儿基会的全球采购战略重心正在向中国倾斜,那么形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呢? 

首先,从儿基会方面来说,虽然其在国内的直接采购金额不高,但通过丹麦、日本、肯尼亚、英国等国的贸易商中间渠道,中国产品转卖到儿基会的间接采购金额却有1000万~1500万美元的不小数额。据联合国提供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其源自中国的间接采购额已突破3000万美元。很明显,间接采购极大地增加了儿基会的采购成本,所以科特表示,此次中国行就是要促成中国企业尽早加入到联合国的长期供应商队伍中。11月8日下午,在深圳高交会馆举办的采购说明会上,儿基会力邀深圳企业直接向联合国供货。 

其次,吸引儿基会的是中国产品的价廉物美。早在9月份召开的第二届中华儒商国际论坛上,儿基会驻北京办事处设备供应官员就曾表示:“中国制造”在争取联合国采购订单上有很好的机会,其在质量上已经有很大提高,也有较强的性价比,能够满足联合国采购的需要。 

再次,我国医药行业这几年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在一些领域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这次儿基会的采购单上,免疫药品采购量首次超过总采购量的一半,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疫苗,包括用于计划免疫的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等;另一类是药品,包括抗疟药、抗艾滋药等药物。恰巧的是,我国在疫苗、抗疟药和抗艾滋药方面正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一、疫苗方面 

据商务部和成都医药界人士分析,今年欧美疫苗市场供应紧张,是儿基会把目光投向我国相对廉价疫苗制造商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今年8月,美国政府颁布了国家流行疾病预备计划,尽管技术领先,美国仍面临着合适疫苗及抗流感药物的巨大不足。而日前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了解到,我国的疫苗产品年产量已经超过10亿个剂量单位,已成为世界疫苗产品的最大生产国。现有28家疫苗产品生产企业,是世界上疫苗产品生产企业最多的国家。同时,我国已经可以生产抵御26种病毒的41种疫苗,疫苗的种类和数量也达到世界之最,其中用于预防乙肝、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的儿科常见病的疫苗生产量已达到5亿人份。所以不仅联合国儿基会,世界卫生组织也已经开始从我国采购疫苗产品用于其他国家的疾病预防。 


二、抗疟药方面 

国际上一度比较流行的抗疟药是奎宁。然而,近年来疟疾继续肆虐,单细胞杀手疟原虫已对奎宁等传统药物产生越来越强的抗药性。而与此同时,我国科研人员于上世纪70年代初研制成功的,从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类药物,已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的取代奎宁的抗疟药。尽管我国青蒿素类药物,由于国际社会对传统中药的偏见,曾遭到不欢迎和拒绝。但如今非洲每年有2.5亿人次对抗疟药需求量的压力、国际组织青睐的诺华青蒿素原料供应缺口达40%的现实,以及目前全球80%青蒿素都来自重庆酉阳且疗效显著的情况,使得中国土生土长的青蒿素药物制剂终于获得全球的青睐。早在7月底,世界卫生组织表示:计划2005年将在重庆酉阳采购1亿人份的青蒿制剂;过去不赞成采用青蒿素的美国、英国等国以及世界银行近来都转变态度,欢迎这种新药;今年新的“艾滋病、肺结核和疟疾全球基金”也已经批准11个国家购买青蒿素,同时指示其他34个国家停止再申请奎宁,改用青蒿素。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尔透露的以青蒿素为主要原料的抗疟药物,成为儿基会此次考察和采购的重中之重,并希望未来他们需要的,价值达数亿美元的所有此类药物都由中国来提供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抗艾滋药方面 

据相关资料显示,自从1985年中国报告首例艾滋病病历至今,中国约有10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近年来的增幅更是超过30%,大大高于国家制定的10%的控制目标。正如温家宝总理指出的:“防艾正处于关键时期。”为此我国在政策和资金方面都加大了艾滋病治疗的力度。首先为使艾滋病防治进入“免费治疗”阶段,政府利用“强制手段”推行艾滋病药物国产化政策,从而降低药品的价格;在此基础上2003年9月,国务院又正式批准了“对国内定点生产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的厂家实行免增值税”的优惠政策;11月,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再次联合发出通知:“自2003年7月1日起至2006年12月31日止,对国内定点生产企业生产的国产抗艾滋病病毒药品免征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增值税。”正是以上措施,使我国艾滋病的治疗在今年纳入了国家医疗保险体系内,三大类六种抗艾药品也已纳入医疗保险范畴;同时我国跻身全球“抗艾药”生产国虽还不足两年,但国产抗艾滋药已开始以低廉的价格大量出口到非洲、拉美、南亚等艾滋病高发的发展中国家。南非克雷恩药业公司经理韦伯说:“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可能是世界上最贵的药,来自中国价廉物美的原料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的制药企业降低生产抗艾滋病药物的成本,从而造福南非人民。”所以儿基会对我国价低且疗效好的抗艾滋药理所当然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正如世界卫生组织驻亚太经社会代表泽维尔·洛伊斯所说:“世界上大多数死于艾滋病的人并不是无药可治,而是没钱买药。降低抗艾滋病药物在发展中国家中的价格已经成为全球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中国国产抗艾药物为更多经济困难的艾滋病患者提供了低价的药物,是这一伟大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花儿只要有明艳的色彩、沁人的芳香,自然就能招引蜂儿来采蜜。同理,如今我国在疫苗、抗疟药、抗艾滋药等方面的长足进步正是吸引儿基会向我抛出采购“橄榄枝”的主导原因。蜂儿采蜜收获了甜蜜,也为花儿传播了花粉,双方皆受益。同样,儿基会采购政策向我倾斜,不仅使其可以较低的价格买到高品质的药物,也将让我获益匪浅。首先,采购总金额巨大,每年差不多有7亿多美元的订单,真是一大肥阙;其次,得到联合国儿基会采购的企业将享受免税待遇,也不再有反倾销等贸易壁垒的困扰;再次,联合国191个成员国在采购时往往会参照联合国的采购客户来寻找货源,故高达400亿美元的商机正蕴含其中,同时这种连带的品牌效应将提升我国药品的国际声誉,从而增加出口;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促进被采购药物行业制造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拿青蒿素来说,将推动“青蒿种植———加工提炼———成药制造”这一整体产业链的发展壮大。 

据联合国儿基会的计划,将于2005年底通过公开竞标来产生供应商。为此国内药企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据了解,联合国采购的所有药品,必须通过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认证。而现在,包括研究所在内的许多药企连这一“门槛”都没跨过,所以药企应加紧进行这方面的认证。另据科特介绍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采购商品基本要点:物有所值、质量第一,不采购使用童工工厂的产品,倾向于采购生产过程没有对环境产生危害的产品。其采购部门主要通过参加一些博览会、贸易洽谈会发现可以供应合适物品的企业,当然也有主动向他们咨询建立联系的。然后,儿基会将邀请擅长测定商品质量的企业,对意向企业的技术、财务、信用等方面进行测评,从而决定是否发放2005年年底采购竞标的入场券。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青蒿素|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