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放飞医药强国梦

【字体: 时间:2004年10月08日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编辑推荐:

  

  “创新能力关系中国医药产业的前途和命运!没有技术创新,这个迅速发展的行业必然走进死胡同!”虽然我国医药产业连续多年以两位数的百分比高速增长,但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还是深感忧虑。有识之士深知,这并非杞人忧天,而是恰恰点中了制约医药产业发展根本问题的要害。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十大医药消费市场,预计2015年将上升为世界第三位。与这种巨大的需求十分不协调的是,我国医药企业在研发领域的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15至20年。

“如果把市场拓展和技术研发看作是支撑医药产业发展的两条腿,那么国内医药产业多年来只是用一条腿走路。”一位业内专家如此比方,“中国加入WTO以后,面对国际一体化的市场竞争,面对蜂拥而至的跨国药企,这个一条腿的巨人已经步履艰难。”

钱都被别人赚走了

医药产品是人类维护健康、战胜疾病的重要武器。医药产业则是世界公认的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总产值年均增长18%,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工业部门之一。

然而,就在这样的高速发展过程中,为数众多的药品生产企业逐步显露出所谓的“一小二多三低”问题,即“大多数生产企业规模小;企业数量多,产品重复多;大部分生产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新药研发能力低,经济效益低”。有关专家指出,在技术上缺乏创新能力是这诸多问题的关键。

迄今为止,国内大多数医药企业没有自己的原创药,许多中小医药企业更不具备研发新药的能力,像发达国家那样以制药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格局远远没有形成。一种仿制药可以由几十家企业同时生产,产品行业利润大打折扣,远远不如自主研发新药。

“没有新药的结果,就是钱全被别人赚走了。”上海一家医药公司的经理曾经这样感叹,“就因为是新药,一种生产成本每瓶不到1美元的抗生素在中国可以卖到220元!”

近年来,我国进口药品量逐年大幅增长。罗氏、诺和诺德等跨国制药巨头把研发中心也设到中国,用普遍低于外国同行的薪酬雇用中国科学家,研发出的新药又拿到中国市场赚取丰厚利润。

同时,这些注重研发的跨国公司还逐渐把原料药的生产转移到中国。我国化学原料药的产量因此已经排名世界第二。“他们以低价从中国收购原料,加工后返销时价格就翻了几十倍。”有专家无奈地说。

中国药企怎么了?

中国迅速发展的医药产业创新能力为何如此薄弱?国内制药企业为何搞不出自己的新药和原创药?多年来,国内医药产业界人士一直在为这样的问题苦苦探索答案。

“研发经费缺乏,是制约医药企业自主创新最直接的因素。”有专家指出,新药研发过程长、投入大、成本高,某些跨国药企巨头为开发一种新药,投资可以数以亿计,这是国内制药企业望尘莫及的。

据了解,大型跨国制药公司一般会把利润的10%到20%用于研发。默沙东一年的研发费用就超过国内任何一家药企的年销售额;排名一直在全球前五名的跨国药业巨头阿斯利康,每个工作日的研发费用高达1400万美元。反观我国,整个医药工业的研发投入,多年来只维持在总销售额的1%左右。

同时,国内制药企业急功近利的市场行为也限制了药品的创新。

专家指出,国内相当多的制药企业在发展策略上注重求稳,缺乏锐意进取的精神。特别是相当多的民营企业还处于资金的原始积累阶段,由于贷款难,他们只看好见效快的项目。

“新药的研发一般需要10至15年的时间,这段时间里不仅投入大,风险也大,很可能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国内很少有企业愿意冒这样的风险。”

另据了解,国内制药企业小而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是造成技术创新能力低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国内老品种重复生产的厂家过多,总量严重供过于求,如青霉素、卡那霉素、维生素C等产品的产能利用率不到50%。全国绝大多数国产药品处于低价竞销状态。制药企业为多销而薄利,自然不能抽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技术创新。追寻医药强国梦

“要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建设一个医药强国,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绝对不行!”上海市中药研究所所长谢德隆曾这样大声疾呼,代表了大多数业内人士的共识。

根据科技部提出的《社会发展科技工作要点》,有关部门正在致力于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医药产品开发为重点,建立中国创新药物研究与产业化开发体系。希望借此提高产业界创新药物研究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实现医药研究由仿制为主向创新为主的战略转移。目前,新药研发已经获得了国家863、973等项目支持。

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制药企业开始重视新药研发。中国最大的制药集团上药集团已经在美国、加拿大建立了研发机构,不久前又与日本一家公司签署了原创药研发的合作协议;广药集团“十五”头3年科技投入达7.73亿元,占销售收入的6.51%,用以钻研新药项目90多项。

中药现代化和生物制药产业化,已被确定为目前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从资源上看,中国在这两方面都有得天独厚的条件。5000多年中药史,使国人积累了丰富的中药开发经验。生物制药的起步也不晚。国内50多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都将生物技术产业作为重点产业之一。迄今为止,已有40多个基因工程医药处于不同的研制阶段。

虽然有“可能走进死胡同”忧虑,但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对未来还是满怀信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坚持以科技开发为龙头,开拓出一条科技兴药之路。前途漫漫,任重道远。只要全行业知难而上,百折不挠,建设医药强国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医药|技术创新|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