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外冷内热 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正处在投资时机

【字体: 时间:2004年01月09日 来源:

编辑推荐:

  

  [AD340X300]从投资资本的角度,如果说IT业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生物制药产业也已是早上六七点钟的太阳,现在正是先知先觉者一个很好的投资生物制药的时机。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就像下图中等待注入母液的药剂瓶一样等待着资本的注入。
   
    比尔·盖茨说:“超越我的下一个世界首富,一定出自基因工程领域。”但在中国,作为基因工程的核心承载产业生物制药,却正在为缺钱而发愁。
   
    盈利陷入困境
   
    国家863项目生物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陈章良介绍,生物技术在国内分布于两个领域:制药和农业。在国家 863项目中,生物技术也仅指这两块。其中,生物制药占最大比例。国内的生物制药企业总数约在200 ~250家,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原化学制药企业参与到生物制药,如华北制药;第二类是新建立的生物制药公司,如沈阳三生、深圳科兴等;第三类是上市医药版块企业引入生物制药项目,这些基本是在3年前生物制药热时完成的。这是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一个总体脉络。
   
    陈章良认为,在生物制药尖端领域——基因工程方面,国内真正在做的企业不到50家。基因工程药品品种不少,但真正赚钱的只有两大品种,即基因工程乙肝疫苗和基因工程干扰素。大部分生物制药公司不赚钱,原因是公司太多,而整个市场恶性竞争。
   
    除去市场容量因素外,陈章良把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低迷还归因于同一品种过多企业生产,造成市场的过度竞争,以及中国生物制药产业没有创新能力。“在美国,一个生物新药的研发需要1亿美元,这相当于我们40家生物制药公司注册资金的总和。”他说:“现在我们国家生物药品利润太小,原因是同品种企业太多。而没有利润就没钱投入研发, 结果只能是恶性循环。”
   
    据估算,我国生物制药的总体产业规模仅为80亿元上下(具体为血液制品30亿元、诊断试剂5亿元、生物基因药物15亿元、生化制药30亿元)。西南证券研发中心研究员张仕元多年来十分关注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运行发展。在他看来,导致我国生物制药企业出现亏损的主要原因同样在于产品重复生产,企业具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大部分企业产业化水平依然不高。这既与我国生物技术基础研究欠扎实、从事产业化的初、中、高级人才队伍弱小相关,也与我国医药行业的市场环境不够规范有关。
   
    与中国的生物制药产业状况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美欧生物制药企业已呈规模效应。根据资料,到2003年初,美国已有生物技术公司2000家以上,其中有300多家公司上市,市场资本总额达到3308亿美元,医药生物技术已经成为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但国内目前产值过亿的生物制药公司只有沈阳三生、深圳科兴等少数几家。
   
    北京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张泽工对国内生物制药的自主创新状况表示担忧。据他介绍,目前我国已产业化的21种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中只有3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它均为仿制产品。目前进入临床研究的生物技术药物,大多也是跟踪仿制国外的,真正意义上的原始性创新药物很少。由于缺少创新药物,加之知识产权保护未能跟 上,导致一些药品的研制和生产严重重复。
   
    投资“外”冷“内”热
   
    投资专业人士认为,由于生物制药企业的初期投入相对较高,产品研发周期长(8~10年),研发投入大(1 亿美元以上),产业资本带有强烈的风险色彩,因而更适合于风险投资机构在各个阶段参与。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金融中心主任张海鱼也认为,生物制药公司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由于缺乏担保和抵押,银行贷款越来越困难,因此主要融资渠道应该是专门的风险投资,因为高新技术产业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投资的投资理念相一致,且专业的风险投资公司一般有专门的生物医药专业分析人才,可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融资企业则可从风险投资中获得稳定的资金支持。此外,生物制药公司还可以从风险投资公司得到经营方面的支持,如管理咨询和市场策划。
   
    那么,在风险投资所涉及的行业中,生物制药又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呢?
   
    如果将风险投资的创业企业所处的行业分为IT、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传统行业等几大类的话,那么从清科公司的统计资料来看,2002年初生物制药行业的投资总量为4200万美元,仅次于获得风险投资最高额为2.385亿美元的IT业,排在第二位。
   
    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生物制药领域的企业为29 个,已知投资金额的为26家,平均每个项目获得风险投资160万美元。从单笔投资额来看,生物制药企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一方面,比环保、IT企业的单笔投资额要小,另一方面,却比新材料、新能源企业的单笔投资额要高。而从被投资企业的数量来看,生物制药企业位居第二。
   
    记者注意到,投资于生物制药企业的风险投资公司几乎都是本土企业,外资背景的投资机构明显对生物制药领域显得过于冷漠。据了解,在29家获得投资的企业中,仅有两家企业的投资来自外资风险投资机构。业内资深人士陈明认为,长期以来被风险投资界广泛看好的生物制药及新材料等领域,仍然没有成为脱颖而出的明星。以生物制药为例,平均 每家企业获得风险投资的金额仅为100多万美元,这其实意味着不少投资者对生物制药的投资尚处于谨慎试探阶段。“ 每个单子都很小,均处于试探阶段,大家还不敢大规模地投资该领域,尤其是外资,几乎没有。” 陈明表示,“IT业整体比较成熟,有一定规律可循,短期内能够见到业绩,所以外资敢投资IT;相比而言,生物制药周期太长,风险也太大。 ”
   
    据北京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投资部总监朱晓龙介绍,北新投资过一家知名的生物技术公司,即博奥生物芯片公司,具体金额为1600万元,再加上现在的深圳康泰药业4224万元,这两个生物制药项目已投入近6000 万元。
   
    上海联合创业投资公司生物制药投资经理马欢告诉记者,联创在2002 年签订了一个协议,不过正式投资却在2003年,投资于一家北京的生物技术企业,金额在3000万元左右。据马欢介绍,联创以前也投过一些生物制药项目,比如比较知名的万全药业、康缘药业等。2002年康缘药业在国内主板上市,联创持有其8.46%的股份,是第二大股东,另一家江苏高新技术投资公司占3.39%的股份,是第五大股东。
   
    北京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经理王斐表示,生物制药偏重高科技,但由于中国原创性技术很少,所以无论国内风险投资还是外资背景的风险投资,目前如果投生物制药项目,一般偏重原料、渠道或新的商业模式,而非高科技本身。
   
    对于外资很少投资国内生物制药产业,朱晓龙认为,其实外资风险投资这几年投生物制药项目的并不少,只不过多在国外,这与风险投资的投资理念有关。“外资之所以不投生物制药项目,很大原因还在于,该行业民营企业太少。而外资投资国内企业,大部分只投民营企业,因为民营企业股权清晰而简单,将来退出时比较方便。”马欢则认为,外资不投国内生物制药项目,根本原因还在于,外资风险投资公司对国内产业现状非常不了解。尤其在一些标准的理解上,比如生物新药的报批以及具体的做法和思路上,国内外完全不一样。
   
    资本仍在等待
   
    从整体上看,风险投资对生物制药产业的投资力度仍然十分微弱。
   
    天津环渤海创业投资管理公司投资分析师李治告诉记者:“从投资的角度看,如果说IT业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那么生物制药产业只能算是早上六七点钟的太阳,现在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投资生物制药的时机。目前国内风险投资业心态很急躁,对于一般项目5~8年的周期都觉得过长,而对于生物制药的较长周期则更是觉得无法忍耐。”李治认为,这种心态与风险投资的构成有关,国内的风险投资来源较杂,政府背景、房地产等等来源都有,投资回报期望过高,也急于求成;而国外由于行业发展时间很长,且有一个数目可观的富人群体,他们对风险投资的理解比较切合实际。
   
    “由于生物制药项目周期长的特点以及现在风险投资行业的不景气,可能未来一两年内风险投资在生物制药领域都不会有什么起色。”李治同时建议,生物制药应在风险投资之外寻求其它资金途径。
   
    另据了解,目前国内的风险投资机构在生物制药领域方面的投资大部分集中在有成熟产品的企业上,但实际情况是收益与投资不成正比。我国现阶段的产权交易、生物技术价值评估等方面基础条件不足,加上创业板资本市场迟迟未设立,导致风险资本退出渠道狭窄,挫伤了风险投资进一步介入生物制药领域的积极性。而风险投资的方向对产业资本往往具有很强的导向性,这又不可避免地引起其它资本的退缩。风险资本的止步不前使许多企业将投资资金来源寄希望于上市公司,而沉重的盈利压力使上市公司不得不追求“短、平、快”,当股市的投资者回归理性后,投资的热点也就急剧降温。
   
    而生物制药产品的市场状况也让观望中的资本望而却步。“我有一个亿的话,不会去投基因项目,但会去买几个生物制药公司。现在国内的很多生物制药公司都走不动了。”陈章良如是说。
   
    生物制药项目运行中的一些问题也对资本的进入带来很负面的影响。张仕元认为,生物技术是一门综合技能要求非常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产业化过程中,它需要由一个拥有各种技能的高水平人才所组成的团队支撑,而不是一两个拥有某一技术的个体参与即可。但是在以往的融资过程中,许多项目都是以个体的形式出现,因此往往只能解决产业 化过程中的某几个而不是全部问题。但在融资过程中,投资者可能会忽视或者根本注意不到单一技能在产业化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从而在投资后出现投入期比预期长,生产过程中问题频现而影响产业化进程的情况。此外,投资者最关心的是资金安全和投资回报,而很多产品在吸引投资时,往往根据某一病症的流行病学调查进行市场份额的推算,而忽视了企业自身的市场覆盖水平、患者的实际支付水平以及其它同类产品的竞争问题,这就导致了投资者对产品市场预期过高。(姜立友 )
   
    来源:产经网-中国医药报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生物制药|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