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通过动物实验证明:心气平和源于母爱

【字体: 时间:2003年07月02日 来源:

编辑推荐:

  

  [AD340X300]母亲对婴儿的爱护程度与方式能影响婴儿体内基因的表达,进而决定婴儿成年后的心理紧张程度,这个看似离奇的想法,近来被加拿大科研人员在老鼠身上得到证实。
   
    《今日美国》援引美联社消息说,近日在英格兰布来顿召开的“成年疾病之胎儿及婴儿期起源”的学术研讨会上,有科研人员谈到,被母鼠多次舔触的幼鼠,当其长成成体后,会比那些在幼体时受到冷落的幼鼠“平静”得多,不易出现惊慌、恐惧的现象,体内产生的应激激素也较少。原因何在?科学家研究后发现,母鼠的舔触使幼鼠大脑启动了一种在紧急情况下舒缓身心压力的基因。
   
    从事这项研究的是加拿大蒙特利尔McGill大学的医学教授MichaelMeaney等人,他们共使用了100多只老鼠进行实验,他们的实验第一次精确地检测了母亲的行为是否能在孩子身上产生不同的反应,下一代的大脑中会因此发生哪些变化并导致成体性格的形成等等。
   
    Meaney介绍:“在实验中,所有母鼠都正常地抚养它们的‘子女’,喂食奶水,幼鼠生长十分顺利。不过,有一种行为——即‘舔触’在不同的母鼠之间就有差异,一些母鼠发出这样动作的次数可能是其他母鼠的4~5倍。”Meaney所进行的实验就是证实受到较多舔触的幼鼠与受到较少舔触的幼鼠有什么不同,以及这种不同的原因。
   
    Meaney说:“被舔触多次的幼鼠很少出现恐惧状况,在被挑逗时它们体内也产生较少的应激激素,心率上升得也不是很快,也就是说,它们比受舔触少的幼鼠更加心平气和一些。”
   
    据了解,大脑中有感受诸如皮质醇等应激激素的感受器,此类感受器越多,大脑对皮质醇就越敏感,也就越易于向肾上腺发出停止产生荷尔蒙的指令。Meaney发现,那些在成长过程中被大量舔触的幼鼠大脑中有更多的皮质醇感受器。他检查了50个被大量舔触的幼鼠以及50个较少被舔触的幼鼠的DNA后发现,这些感受器的生长源于基因,此类基因在被多次舔触的幼鼠中比较少被舔触的幼鼠中显得更活跃。
   
    为证明是“舔触”动作而非基因导致了这种区别,科研人员将母鼠和幼鼠分开,把有舔触倾向母鼠的“孩子”交给很少舔触子女的母鼠来喂养,反之亦然。可是结果是一样的,无论其生母是否有舔触的习惯,被舔触多次的幼鼠在成体后较少表现出心理紧张,控制这方面紧张程度的基因也表现得更活跃。更进一步,科研人员将所有的母鼠从幼鼠身边挪走,用柔软的毛刷来抚摸幼鼠。Meaney谈道:“实验显示,使用毛刷的结果与母鼠爱抚的结果是一样的。”
   
    由于上述实验是在老鼠身上进行的,因此专家们认为,这些发现是否同样适用于人体还无定论,比如说,是否人类的亲吻和爱抚与鼠类的舔触等起到同样作用等。对此,Meaney说:“对这样的结论是否可用在人体上,我们持谨慎态度。在鼠类实验中,触觉是关键,虽然有些人认为人也有触觉,鼠类的触觉刺激作用同样可以在人体上,但这不过只是一个猜想而已。”他认为,老鼠生下来时,双眼紧闭,对触觉极为敏感,可人生下来时,所处的环境则十分复杂,受到的刺激也多种多样。
   
    不过,有专家认为,虽然对人类来说,母亲行为中哪些将起到关键作用可能与其他动物不同,不过人的此类行为的基本机制将可能与鼠类实验结果相似。新西兰Auckland大学的儿科教授PeterGluckman虽然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但对此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其研究得出的数据是世界级的。该研究向人们展示了哺乳动物的基因表达在母婴交互作用的影响下可以发生变化,并且这种母婴交互作用能对行为和精神健康产生长期影响。”
   
    来源:科学时报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母爱|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