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制药业加快技术开发

【字体: 时间:2002年08月01日 来源:

编辑推荐:

  

  [AD340X300]由于新技术的应用、药物化学研究不断取得进展以及人类基因组密码破译等因素的影响,促使全世界制药业进入迅猛增长阶段。
   
    美国国际医药展览会组织机构“英特费克斯”的调查报告指出,2000年,全世界制药业的销售额达到149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11.2%。统计表明,包括已经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和有待药物管理机构批准的药物,制药业正在开发的新药和疫苗等已达1000多种。
   
    药物开发走上快车道
   
    药品公司为了开发一种新药过去通常要花费15年的时间,耗资5亿美元以上。如果利用基因组技术,可以用比以往少得多的时间和低一半的费用开发更有效的药物。
   
    美国千年制药公司正在致力于改善现在使用的ACE抑制剂,以制造更好的降血压药物。千年制药公司的研究人员在庞大的公共基因组库中寻找与已知的ACE酶相似的DNA片段。通过这一搜索,他们在计算机上找到近10000种匹配物质,每一种都是潜在的ACE抑制剂。
   
    研究人员使用储存着几百万个冷冻DNA片段的资料库,把与计算机匹配物质相对应的10,000个片段挑选出来。这些片段被置于放置在塑料盘上的微小凹槽里,交由一种专门的自动控制装置“宙斯”处理。“宙斯”的小探针从容器中汲取微小的DNA液滴,将它们涂在尼龙薄片上,再将这些尼龙薄片卷起,装入试管中。然后将试管浸泡在来自各种组织细胞的基因物质中,这些基因物质用放射性染料进行标记。当一种基因在某一类细胞中具有活性的时候,这一点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就会亮起来。通过比较亮度,研究人员能够提取他们称为ACE-2抑制剂的基因。这种基因在发生高血压格外危险的心脏和肾脏细胞中尤为活跃,这一研究看起来很有希望。
   
    在确认ACE-2抑制剂的确能够转化血管紧张肽之后,研究人员开始寻找抑制ACE-2的化学物质。研究人员在这一点上占有先机,因为他们已经了解ACE抑制剂的情况。在他们的分子资料库里,他们发现一种能够抵消ACE-2抑制剂作用的分子,这种分子成了他们潜在的候选药物。
   
    然后千年制药公司的科学家开始在实验室动物体上试验ACE-2抑制剂分子的安全性和功效,这通常需要5年到10年的时间。但是借助基因组数据库和宙斯这样的高处理能力的仪器,千年制药公司仅用两年的时间便完成了这一试验。
   
    如果试验表明ACE-2抑制剂安全且在动物体上有效,ACE-2抑制剂对人体的疗效的研究即可开始。筛选对药品具有基因适应性的受试人在这一阶段可以节约千年公司时间和金钱。
   
    一旦完成人体上的试验,而且试验结果显示ACE-2抑制剂安全有效,这项研究便可以接受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审核。获得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后,便可以进行商业生产和经销。如果一切进行顺利的话,新的药物可在五年内面世。
   
    全球制药业研发开支创纪录
   
    消费者的药物开支大幅上升也为制药业提供了光明前景。
   
    2001年,全球制药业仅在研究和开发方面的开支约达285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由于各大制药商制定了每年推出3至5种新药的目标,它们将在先进设备或更高效生产方案上投入更多的资金。据统计,2000年世界前50家医药公司研发中的新药超过1000个。据分析,有6个方面能显著影响药物发现的周期时间、产率和质量。这些领域是:研究和研发费用的最佳化、重点确定和决策制订、信息和知识、基因组学和其它技术、伙伴关系和联盟、规模经济学。
   
    传统过程的药物发现时间跨度为6---12年,而按照新模式可缩短到3---5年。企业要在药物研发方面取得成功,需要整合6个领域的每一个要素。制药业界面临着巨大的变化。推动这些变化的是基因组学的新突破、科学和间技术的进步及以病人为中心的成本——效益消费。
   
    进入21世纪后,发达国家的新药市场将快速发展。美国在今后4年里,处方药消费的年增长率将达到15%。一些市场因素对于处方药消费的增长具有重要影响,这包括人口老龄化、越来越多的病人倾向用药物疗法来替代手术治疗。
   
    如今,欧洲在改革新药审批、试验、鉴定等方面收到了成效,建立了新的审批机制,申请一种新药上市的周期已从18个月缩短为9个月,但美国仍需14个月。
   
    按需要为患者设计药物
   
    世界已进入21世纪,而人类基因组图谱的破译和发表,正以巨大的动力推动全球制药业实施崭新的技术开发计划。最近,日本制药工业协会宣布,该协会的约40家成员企业将联手行动,根据日本人的基因进行研究,找到个人之间的碱基排列差别,以开发适合于不同患者的治疗药物。
   
    人类基因组蕴涵有人类生、老、病、死的绝大多数遗传信息,读出它将为疾病的诊断、新药物的研制和新序法的探索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因此破译人类基因组又被比喻为生物学的“圣杯”。10年来,参与该项目的1000多名各国科学家通力合作,使破译生命密码的进程不断加快,原定的完成时间也一再被提前。尽管每个人身上都有基因,但直到19世纪末,特别是近50年来,随着DNA双螺旋结构等一系列重要发现,科学家们才开始逐渐能够通过研究基因来揭开生命的奥秘。
   
    第一个基因被分离成功是在1969年的事。而人类基因组工程集各国科学家的智慧,以10年时间就基本破译出人体天书,其意义难以估量。正如一些科学家们所言,它的重要性不亚于让人类登上月球的“阿波罗计划”。
   
    随着人类基因组逐渐被破译,一张生命之图将被绘就,人们的生活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基因药物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利用基因治疗更多的疾病不再是一个奢望,因为随着人们对人类本身的了解迈上新的台阶,很多疾病的病因将被揭开,药物就会设计得更好些,治疗方案就能“对因下药”,生活起居、饮食习惯有可能根据情况进行调整。与此同时人类的整体健康状况将会提高,21世纪的医学基础将由此奠定。
   
    一幅完整的图谱将帮助科学家确定他们以前可能永远找不到的致病基因的位置,确定哪些人易得某些类型的疾病,帮助为病人定制药物,因为基因有助于确定某个人会对某种药有何种反应。
   
    在北美和欧洲,许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希望在基因组这门新的科学领域内有所建树。加利福尼亚州芒廷维尤的愈基公司正在试图找出使人与人不同的那些微小差异;马萨诸塞州沃尔瑟姆的基因组疗法公司正在寻找与疾病有联系的某因,并且把得到的信息出售给大的制药公司:而基因致格公司的专长则是根据基因代码预测蛋白质的结构。
   
    总部设在美国马里兰州罗克维尔的塞莱拉基因组技术公司表示,它在基因代码测序和排序方面的实力不亚于政府部门。实际上,塞莱拉公司的目标是成为世界最大的基因组信息提供商。该公司将建立一些巨大的数据库,详细说明人类以及其他一些生物的基因组成。许多大的制药公司最终都会与塞莱拉公司签订购买信息的协议,一些大学也可能这样做。
   
    由政府出资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一直都在把最新信息公布在因特网上,而私营的塞莱拉公司则想保护该公司对这些信息的所有权。
   
    日本制药公司在这方面踌躇满志,近期的主要研究课题为“关于日本人的药物动态基因的解析与应用”。这些企业计划在3年内投10亿日元,
   
    在大学医院的合作下采集约1000名日本人的血液,对其基因的碱基排列差异进行研究,查明约160种与药物效用及副作用有关的碱基排列差异,然后以这些数据为线索研究开发适合于个人体质特点的药物。业内人士认为,尽管商业化操作尚须时日,但国际竞争已拉开序幕,稍有迟缓将陷入被动。
   
    中国医药业面临挑战
   
    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入世”后,我国一些从事原料药生产的企业仍将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随着人口的自然增长、老龄化比例的加大、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医疗体制改革及药品分类管理的实施,我国医药行业将持续高速增长。预计“十五”期间,我国药品需求年均递增速度可达到12%左右。但与此同时,这一行业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我国的新药研发形势严峻。目前我国自主创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至今只有65个品种,仅占我国批准新药总数的2.6%。仿制品种达95%以上。我国现有6000多家药厂,绝大多数规模小而分散,基本上不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并陷入竞相仿制、恶性竞争的怪圈。在2000年化学药品中批准的六种一类新药有四种是三资企业的产品,三资企业已逐渐成为新药开发的主角。由此可见,我国加入WTO后,新药研发形势严峻。
   
    目前,我国现有药品生产企业6300多家,药品经营企业17000多家。从整体而言,我国医药行业质量也不容乐观。首先表现在制药企业多、规模小。在众多的制药企业中,大型企业只有314家,其余均为中小型企业,规模效益差。我国制药企业利润总和还不及国外一家大制药集团的利润额。二是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形成“多、小、散、低、乱”的局面,许多产品低水平重复生产。如国内已批准20多家企业生产干扰素,10多家生产EPO,而事实上,仅沈阳三生的EPO产量就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三是科研资金投入少。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国内制药企业研发的费用投入最多不超过3%,一般仅为0,5%—1.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医药企业的投入,导致我国制药企业新产品创新能力严重低下。四是企业整体质量不高,多数企业未通过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
   
    国家六部委曾联合出台的《关于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的意见》,将使我国大部分医药企业直接面临生存的考验,会促使医药行业大规模的兼并、重组、收购及淘汰工作,从长远看,将有利于我国医药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作者:舟野 来源:《经济世界》2002年第6期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制药业|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