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科学是容易的,政治是困难的--徐立之专访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2年04月26日 来源:
编辑推荐:
——专访人类基因组组织(Human Genome Organization)主席徐立之教授(Lap-Chee Tsui)
4月14日至17日,2002全球基因组大会在上海召开,在3天时间里,来自各国的科学家将展开近百场的演讲。记者在上海独家专访了大会主席、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徐立之(Lap-Chee Tsui)。
三联生活周刊:现在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新趋势是什么?
徐立之:这项研究虽然一直是人们的焦点,但我只能说一切刚刚开始,所有的成果只是最初步的成果。比如人类到底有多少基因,以前只是通过计算机的测算,但现在必须通过人工一个一个的用实验检验,工作量非常大。结果上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最开始推测有6万,然后测出有2.5万~3万,但经过校验也许还会回到最初的判断——可能在6万~7万间吧。研究对象也要从人拓展到更多的食物,比如水稻、小麦、家猪、家禽等等。同时另一方面,基因组学要向应用发展,寻找跟疾病有关的基因,也就是常说的那些“有用的基因”。还有大量的“无用基因”,并不是说它不重要,只是现在并没有表现出疾病症状,但人却少不了它。
三联生活周刊:“人类基因组组织”是一个什么机构?它起什么样的作用?
徐立之:“人类基因组组织”成立于1990年,是一个非官方的民间组织。我称它为基因研究的联合国。成员大都是各国基因研究的顶级科学家,他们主导着基因研究方向。科学家们都是自由参加的,我们的成员也不仅是生物学专家,还有很多伦理、法律的学者,地域分布也比较广:美洲、欧洲、亚洲都比较多,只是非洲少,在那里基因科学还比较落后。我们的组织结构比较松散,平时只有一个常设的理事会,负责相关的联络工作。这个组织没有自己的研究项目,只是按各自的学术目标,下设8~10个委员会或者说是学术小组。
专家们在会议中达成共识,发表宣言,我们一直在用道德的力量规范这门科学的发展。比如我们在2000年发表声明: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成果是属于全人类的,所以这次我们就在人口大国中国举行会议。我们是“联合国”,所以并没有强制执行的权力。
三联生活周刊:这个组织平时有什么常规活动?
徐立之:每个小组组织自己的会议,每年2~4次吧;每年也有年会。不过,你也不要期待在上海会议看到多么惊人的学术报告,这里没有最优秀的报告。我们把研究的重要性介绍给大众,同时成员们互相通报研究方向和学术进展。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我总是在这种场合寻找到事业的合作者:或是志同道合,或是能力互补;而这往往是不经意的。
三联生活周刊:你们的活动经费有多少?谁来承担?
徐立之:我们没有活动经费,从来都是自己掏腰包。所以有些学术小组每年也就是打打电话,像这次年会是得到了李嘉诚基金会的赞助,不过大家还是自付差旅费,像我这个比较重要的角色的房费是免了,但机票还是要自己出。
三联生活周刊:在中国基础研究的经费还是比较紧张的,你在加拿大的经费充裕吗?
徐立之:我现在带3个学生,主要负责两个课题,“狼疮遗传病”和“第七号染色体”,另外就是为多伦多大学的基因中心提供咨询。在未来的3~5年内我手里的经费有2000万加元,相当于1500万美元,这比以前好多了。你问我够花吗?——就像吃饭一样,钱少就少点一个菜。
三联生活周刊:在加拿大科学家如何找钱?
徐立之:主要由联邦政府提供,资助方向有三个:基础生物、医学研究,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研究以及文史哲、伦理等社会科学研究。我经常会向政府的卫生部申请经费。另外一个主要来源是疾病基金会,在加拿大有二三十家,最大的是“癌症基金会”,其次是“狼疮纤维化遗传病基金会”,还有心脏病、关节炎的基金会也比较大,这主要看当地多发病是什么。
三联生活周刊:申请的程序是什么?
徐立之:每年一般会有两次机会。首先要准备你的《申请书》,前面要写清你最近5年主要做了那些事情,有什么成果,未来有怎样的计划,这部分大概15页。后面是相关附件,你的论文和各种证明,总共加起来要有1寸厚。评审委员会由10~15名专家组成,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我的课题的成功率亦不会超过20%,竞争非常激烈。不是说你的计划不够优秀,而是有人比你更优秀,或者说更幸运。不过好在机会很多。
三联生活周刊:加拿大有没有直属国家的研究机构?
徐立之:有,但不是很多。他们找钱很容易,是直接划拨的,审批不是很严格。研究人员都是国家公务员,效率不高,这在国内一直被人们所非议。
三联生活周刊:你有没有和私营公司合作过?
徐立之:有,但也不是很多。一般的方式是各投50%的资金,有时公司的比例也会占多数,但它一定要跟我说明白原因。作为科学家,眼光要放长远,不要总盯着眼前的专利。我们要利用各种机会,联合起来把研究的楼梯一层一层铺上去。我认为政府和私营公司都应该是这项研究的主导力量。但公益力量与商业力量的矛盾有时非常复杂,比如我们把人类基因组的成果做成数据库放到网上,免费下载;但后来发现维护数据库的公司却把它制作成光盘卖钱,他们也是有成本的,他们也需要生存。
三联生活周刊:你如何看待中国基因组研究的现状?
徐立之:北方基因中心、南方基因中心、华大基因中心的技术都是世界前列的。但问题是中国这样的机构太少了。另外关于基因与疾病的研究还没有展开,这方面研究应该侧重于中国人的多发病,比如肝癌、鼻癌、食道癌等。
三联生活周刊:在基因研究上国与国之间竞争十分激烈?
徐立之:竞争是非常必要的,不竞争就没有研究的动力和项目的焦点,即使存在着浪费科研经费的情况也在所不惜;但合作同样重要,科学不是一个人、一个机构可以做完的,退一万步讲,科学成果间还需要相互的检验。
摘自 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