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细胞、T细胞结合机制的关键--趋化因子

【字体: 时间:2002年03月08日 来源:

编辑推荐:

  

  

    [生物通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科学家们查明了免疫系统的“武器制造者”--组成抗体的B细胞是如何找到其必需与之并肩作战的T细胞来共同攻击入侵病原体的。研究的领导者认为,这项发现将为消灭自体免疫疾病提供新的策略。

    研究人员认为,B细胞识别T细胞的过程中,化学引力是关键。B细胞遭遇外来微生物前,受一种趋化因子的分子引力束缚,集中在T细胞数量很少的区域。但与入侵微生物抗原的接触诱发B细胞表面发生变化,使之难以抗拒地被集中在富含T细胞区域的另外一种趋化因子吸引,滑向该区域。

    科学家们说,这种巧妙的相反化学引力平衡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许多细胞活动的基础。

    这项研究以小鼠为实验对象,发表在3月7日期的《自然》杂志上。

    B细胞在遭遇潜在病原体抗原前的“懵懂”阶段,巡游在淋巴系统(主要是脾和淋巴结)中,寻找入侵者的踪迹。在这个阶段,B细胞易受一种化学吸诱剂,或称趋化因子CXCL13的吸引,与其它B细胞共同被束缚一起,这就是所说的“B区”。

    研究人员发现,当受到入侵微生物抗原发出的信号的刺激后,B细胞的表面受体数目加倍,受到另一组化学吸诱剂--CL19和CCL21的吸引。这使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因为这两种吸诱剂存在于遥远的T细胞集中的区域--“T区”。对这些信号接受力的增强促使B细胞在淋巴系统内从B区迁移到B区和T区的边交界处,在这里两种细胞搭配成对。B细胞与T细胞的配对是免疫系统发动配抗体攻击必需的一个过程。

    “我们早先就知道抗原会诱发B细胞发生某种变化,促使它发生迁移,但我们不知道这个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副教授Jason Cyster博士说道。“这个过程不仅对于大多数疫苗的作用十分重要,而且很有可能在自体免疫疾病中也起着核心作用。阻遏这些吸诱剂可作为治疗自身抗体引起的疾病的一个有效策略。“Cyster是文章的高级作者。

    在对小鼠和小鼠细胞进行的实验中,研究人员采用一种基因疗法来证明,人工增加B细胞表面T区趋化因子--CCL19 和CCL21受体的数量,能够有效刺激B细胞“改道”向T区迁移。相反,人工增加B细胞表面B区趋化因子CXCL13受体的数量,能够“克服”T区发出的吸引信号,使向T区迁移的B细胞”浪子回头”。

    通过研究T区趋化因子受体基因发生突变的小鼠的B细胞,研究人员证明,这个受体是B细胞“改道”行为所必需的。T区趋化因子(CCL19 和CCL21)受体增加、但不含B区趋化因子CXCL13受体的B细胞,不沿着通往两区交界处的线路行进,而是直接奔向T区中心部位。

    根据这项发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B细胞应答抗原做出的运动是由B细胞对两类化学吸诱剂在B区和T区的毗邻地带的应答力的平衡决定的。在这个“推挽式(push-pull)”的毗邻地带中,B细胞接触抗原后,对被拉向T区更有响应。但研究人员认为,虽然这个机制清楚明白,令人信服,但其它因素如粘合分子等,可能也起到一定作用。

    细胞迁移不仅对免疫防御系统而言至关重要,对胚胎发育的各个阶段也十分重要,例如,神经元必需找到通向作用目标的路径,肌肉细胞也必需相互作用,彼此熔合。这项研究所揭示的趋化因子和其它化学吸诱剂的作用--即产生依赖细胞表面受体数量的细微变化拉动细胞迁移的区域,可能是广泛存在于发育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模式,Cyster 认为。

    现在,研究人员希望明确,趋化因子受体数量的类似变化是否与改变自体反应的B细胞的运动方向有关。如果证明趋化因子确有此作用,那么这个结果将有助于治疗B细胞功能错乱引起的自体免疫疾病。在分子水平上了解自体免疫疾病一直是免疫系统研究中的一个长期目标。

生物通摘译自BIO.COM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免疫|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