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综述:一场持续了近四千年的战争

【字体: 时间:2002年10月07日 来源:

编辑推荐:

  

  [AD340X300]

    疟疾几乎是与人类历史一样漫长的一种古老疾病,随着医学的发展,肺结核、鼠疫、天花这些曾经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疾病都先后被征服,但是对于疟疾,一代一代的医生和科学家却一直没能找到能够彻底根治它的有效办法,这种古老的传染病至今仍威胁着全球几亿人的生命和健康。

  大约公元前1600年,印度有文献记载了一种症状和疟疾十分相似的疾病。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对“疟疾”的文字记录。 因为居住在沼泽附近的人多发此病,疟疾一度被称为“沼泽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并不清楚“沼泽热”发病的真正原因。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们寻找有效的疗法。1640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南美发现了金鸡纳树,他们发现:这种树的树皮可以消退疟疾发热。而金鸡纳中最有效的成分是奎宁。从那以后,直到二战研制出合成药之前,奎宁一直是人们治疗疟疾的主要药物。 但是,那个时代的人们始终没有发现疟疾传播的途径,对这种传染病的预防也就无从着手。直到1880年,法国军医拉韦朗首次在血液中观测到了疟原虫,并确认它就是导致疟疾的病因。 1897年,英国医生罗斯在蚊子身上发现了疟原虫。这两大发现使疟疾传播的途径逐渐清晰,人们开始在预防上下功夫,比如:填平孳生蚊虫的沼泽地和池塘,研制DDT等杀虫剂,使用纱窗和蚊帐等。

  二战期间,大批到异地作战的士兵感染疟疾,推动医学界对疟疾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科学家研制出了比奎宁更有效的化学合成药剂:如氯喹,巴马喹和乙胺嘧啶等。这些药能缓解已有症状,预防发作,甚至清除体内感染。 然而好景不长,到60年代,大部分疟原虫和按蚊都产生了抗药性,原本稳定下降的疟疾发病率又开始回升。针对这种情况,世界健康组织在1967年把“消灭疟疾”的目标改成了控制传播。从此,研究疟原虫和按蚊的抗药性成了科学家们面对的重要课题。 1979年,中国医学家以中草药青蒿素为原料,研制出了一种抗疟药,在对抗抗药性方面有所突破。 1983年,科学家首次成功克隆疟原虫基因,找到了导致抗药性的变种基因。 2002年,科学家成功绘制按蚊和疟原虫的基因图谱,这一重大科学成果将帮助人们深入了解疟疾的载体和传播过程,疟疾像天花和鼠疫一样被彻底根治已经指日可待。

摘自 科技之光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疟疾|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