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心脏病研究有新发现

【字体: 时间:2002年01月11日 来源:

编辑推荐:

  

  

    我国对遗传性长QT综合征基因突变的研究日前取得重要进展与突破,它不仅有助于遗传性心脏病的确诊,同时也为治疗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遗传性长QT综合征亦称遗传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遗传性心脏病。该病多见于儿童和年轻人,临床上表现为心慌、晕厥、抽搐甚至猝死。死亡率高,未经治疗的患者10年死亡率达50%。患者大多在运动(如跑步、游泳等)或情绪激动(如恐惧、生气和惊吓)时犯病,常被误诊为癫痫。近年来,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已明确遗传性长QT综合征是由于编码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异常造成的。目前已发现6种类型,第1~3型的基因致病分别为KCNQ1、HERG和SCN5A,第5~6型分别为KC-NE1和KCNE2,第4型基因尚不明确。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在胡大一主任的主持下,采集了中国14个省区市的37个遗传性长QT综合征家系,进行了该病临床和基础两方面的系统研究。最近,基因筛查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研究人员发现了5个新突变点,其中3个在KCNQ1基因的第6和第11外显子上,2个在HERG基因的第6和第7外显子上。这5个新突变点均在基因的跨膜片段上。一般认为,这些区域的突变可能引起细胞内钾外流过程的异常,使心肌复极电位延迟。健康报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心脏|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