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又育成一种新型超级杂交稻

【字体: 时间:2001年08月15日 来源:

编辑推荐:

  

  

新华网福州8月13日专电(记者王凡凡)我国科学家最近宣布,又育成一种新型“超级稻”。它的大面积推广,有望使超级杂交稻生产彻底告别“920”,达到降低成本、稳产增产、减少污染的理想目标。
  20世纪以来,水稻已完成了从高秆到矮秆,从矮秆到杂交的两次飞跃,我国在这一领域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水稻单产因此翻了一番。1999年,在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带领下,我国科学家又率先育成“超级稻”,使水稻单产潜力增长了30%。
  但是,现有杂交稻不育系都存在“包穗”,即穗子不能完全抽出叶鞘的遗传缺陷,影响水稻种子生产的产量和品质。弥补这一缺陷的传统做法是喷施化学药品赤霉素(俗称“920”),此举不仅成本高,而且有污染,过多施用还会造成种子质量下降。据悉,目前的“超级稻”特别是两系超级稻在制种过程中,每亩需喷施“920”40克以上,成本高达200多元。
  用遗传方法解除杂交稻不育系包穗是国内外水稻专家孜孜以求的目标。
  从1997年起,福建农林大学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杨仁崔教授开始采用核辐射与常规生物育种技术相结合的办法,直接诱变待改良品系以获得一种能够解除包穗、增强水稻生理机能的基因--水稻高秆隐性基因(eui),达到遗传解除包穗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配置了优势明显表现增产的高秆隐性杂交稻,又称e-杂交稻。其后,他又把这一技术应用到“超级稻” 上,并成功地育成了新型品种。
  福建省科技厅日前在此间举行专题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农学育种专家对这一名为“超级e-杂交稻”长穗颈的不育系--“培矮64es(1)”进行了鉴定,认为:它保持了原不育系培矮64s的优良特性,从遗传上提高了原品不育系的异交潜势,克服了原不育系种子生产需喷施大剂量“920”的弊病,可望建立起高产、优质、不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技术体系,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据悉,袁隆平院士也对这一成果表示极大兴趣,这之前曾委托秘书专门致函杨仁催教授,肯定其所做的eui两系稻育种与研究,是“对杂交水稻事业的一大贡献。”(完)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