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纪实:人类基因组1%中国实验基地探秘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0年07月25日 来源:
编辑推荐:
[南方周末2000/07/23]报道:
你眉头开了,所以我笑了/你脸红了,我的天灰了!/天晓得,你能跑多少*!/你快乐,于是我快
乐/80kb*是目标,我还想怎么呢/求之不得,求不得/天造地设*一样地难得/喜怒和哀乐,有我来重蹈
你覆辙/天晓得,不问为什么/心安理得......
在人类基因组1%中国实验基地测序室外的一面墙上,记者看到了以上这样的歌词。(*的注解在
文章最后)
“中国的基因测序能力,已超过法国和德国,名列世界第4。”中科院遗传所人类基因组中心、
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两块牌子实为一个中心)主任杨焕明对记者说:“我中心也由全球第10跃居第
7名。”
人类基因组1%中国实验基地在北京空港工业区B区一幢4层高的白色楼房里,第2、3层租用为基因
测序实验室,另外两层就像基地大部分的经费一样,年轻的员工每月薪水只有一千元左右,大部分是
专科或本科毕业生,还有部分志愿人员,主要是做课题的研究生,甚至还有一些中学生。
是借的。7月5日,记者来到实验楼,走到第2层,楼道口有一个指路箭头,写着“中国人距离生
命科学的世界前沿有多远?从此向左看吧”,左边是玻璃门窗分隔的一间间实验室。该中心近200人
,所有工作人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
与匮乏的资金极不相称的是,基地有着丰富的精神奖励。7月3日晚,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中国基因
科学家的成就。在员工颁奖大会上,杨焕明为几十名员工颁发了“荣誉证书”,自己也得到了意外的
奖品———员工颁给他“最佳聒噪奖”———一个桔黄色绒毛娃娃,嘴巴会闪着红灯哇哇大叫。杨教
授有点尴尬,这说明员工一致公认,尽管他身材矮小,却能在实验室里发出很高分贝的声音。
23岁的反应员杜玉涛在员工颁奖大会上获得了荣誉,她从人群中蹦出来,笑着跑到杨焕明面前领
取了荣誉证书。这个河北医学院的研究生一连用了几个“特别”表示自己的心情:“真的特自豪。我
刚来的时候不太知道1%是什么,后来明白了。老板(指杨焕明)说所有参加1%的人都有证书,我就特别
想要,我觉得自己抓住了一个一生难得的机会。我特别喜欢这里的气氛,博士、硕士生特别多,都在
玩命地干。”
刚来时,杜玉涛看到走廊里贴着《1%任务感谢您》,长长的借钱者名单上大约有100人、当时所
有员工的名字。这种捉襟见肘的状况是她无法想象的。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封标着“急!!!
”的“鸡毛信”,———“我中心已于1999年7月7日在国际人类基因组正式注册,承担了人类基因组
计划的1%测序工作……现由于资金尚未到位,急需一笔资金购买设备及试剂。现以杨焕明、于军、汪
建、刘斯奇(中心4位主任)4人的名义,向您借款……借款方式:借用您的定期存单或活期存单……
1999年7月22日”。
据了解,国家对1%项目的投资一共4000万元,包括中国科学院1000万元,科技部3000万元,由中
科院遗传所等3个参与工作的基因研究中心分。科技部一位官员告诉记者,国家已鼎力支持,但这笔
钱只能用于买试剂等日常用品,不包括购买设备。
记者采访时,中心刚到货30台测序仪,每台16万美元。由于资金问题,现有的46台测序仪只开了
17台。测序仪一旦开动就不能停机,如果全开,每天要耗费20万元。作为私营企业,专为1%项目而成
立的华大基因中心,采用何种商业模式得到昂贵的设备,杨焕明教授没有透露。
正在上网的杨焕明点出一段段蓝色竖道(已完成的基因序列片段),眼里放着光说:“我们有一个
浪漫的想法,只要人类还在这个宇宙里生存,这张图对人类是最重要的,基本数据不会变。”他指着
旁边标注的“Beijing”说:“这就是中国人的名字啊。”
在测序室外的一面墙上,记者看到了这样的歌词:
注:
*此歌词是基地的年轻人根据王菲的歌词改写的,表达了他们的心情。
*跑多少,指开动测序仪做出多少数据。
*80kb指每一块模板至少应产生8万对碱基的数据量。
*天造地设:人类只有一个基因组,人与人之间的基因差异只有0.1%,人类基因亘古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