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材料科学的微观世界里,纳米级粒子的自组装一直是科研人员关注的焦点。简单形状的纳米级对象,如四面体(Tetrahedron,TH),虽不能平铺空间,却能通过独特的自组装方式形成各种复杂结构。此前,科研人员已对 TH 的组装进行了诸多研究,预测了多种结构,也通过实验观察到了准晶体、低维结构等。然而,如何实现 TH 在三维(3D)空间中低体积分数有序相的出现与稳定,以及二维(2D)手性基序能否转化为 3D 结构,这些问题仍有待解答。
为了攻克这些难题,来自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Center for Functional Nanomaterials, 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Materials》上,为纳米粒子自组装领域带来了新的突破。
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运用了多种关键技术方法。通过溶剂蒸发法实现 Au TH 的 3D 组装;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组装结构的形貌;采用 X 射线断层扫描(X-ray tomography)和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断层扫描(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omography,STEM tomography)技术对 TH 组装结构进行体积分析,以揭示其内部组织和粒子的空间排列;运用晶格能计算考虑范德华力(vdW forces)、静电排斥和耗尽相互作用,探究八面金刚石结构组装的起源。
研究结果如下:
八面金刚石结构的发现: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 3D 低密度八面金刚石结构,它由纳米级固态 TH 通过表面促进组装过程形成。该结构由八个子单元组成,每个子单元包含八个金(Au)TH,以四种不同取向排列。八面金刚石结构的晶胞包含 64 个 TH,体积分数约为 0.5,这是实验中观察到的最密集的金刚石胶体晶体。
结构的手性特征:此晶体由交替手性的手性双层构成,尽管整体晶体是非手性的,但表面双层会随机呈现左旋(Left Handed,LH)或右旋(Right Handed,RH)手性,从而在晶体表面产生等离子体手性光学响应(plasmonic chiroptical responses)。通过 SEM 成像和手性光学测量,证实了手性双层的手性特征与光学特征的相关性。
结构的详细解析:借助 X 射线断层扫描和 STEM 断层扫描技术,研究人员对八面金刚石结构进行了深入分析。确定了立方晶胞和六方晶胞的晶格常数,揭示了 TH 在晶格中的四种不同取向,并阐释了其排列和相对取向的规律。此外,还发现了 TH 在双层中的旋转规则,以及这种旋转对结构对称性和手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