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患者中高低强度空间分布顺序刺激(SDSS)效果大揭秘:等长研究意义非凡

《Journal of NeuroEngineering and Rehabilitation》:Efficacy of high- versus moderate-intensity spatially distributed sequential stimulation in subjec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an isometric study

【字体: 时间:2025年03月25日 来源:Journal of NeuroEngineering and Rehabilitation 5.2

编辑推荐:

  为探究刺激强度对空间分布顺序刺激(SDSS)效果的影响,研究人员对比高低强度 SDSS,发现高强度下 SDSS 优势减弱,为其应用提供依据。

  在神经康复领域,功能性电刺激(FES)是帮助脊髓损伤(SCI)患者恢复功能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单电极刺激(SES)虽能引发肌肉收缩,但存在明显缺陷。它按照与刺激位点的接近程度募集运动单位,与人体自然的募集模式相反,总是先激活大轴突,导致肌肉疲劳过早出现。而且,SES 使用较大的经皮电极,多个运动单位同时被高频刺激,与人体自主收缩时运动单位异步、低频激活的模式不同,使得肌肉得不到充分休息。
为了改善这一现状,空间分布顺序刺激(SDSS)应运而生。SDSS 通过多个小电极覆盖不同运动点,模拟自主收缩模式,每个电极以较低频率刺激不同的运动单位池,能有效减少肌肉疲劳。然而,刺激强度这一关键参数对 SDSS 效果的影响却尚不明确。

法国里昂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他们招募了 7 名下肢运动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成年男性患者,进行了两项实验。实验 1 聚焦于股四头肌群的等长收缩,实验 2 则针对股外侧肌。研究人员将高强度 SDSS 与中等强度 SDSS 进行对比,以 SES 作为参照,分析疲劳和力量指标,包括疲劳时间(TTF)和力 - 时间积分(FTI)等。

在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精心设计实验方案。首先对受试者进行筛选,确保符合条件且无近期下肢骨折、皮肤损伤等问题。实验时,受试者坐在可调节高度的平台上,固定好身体姿势和关节角度,使用 8 通道 MotiMove 刺激器和定制的 LabVIEW 程序产生电脉冲,通过特定的电极配置进行刺激。电极分为两种配置,分别用于不同实验,且在 SDSS 和 SES 模式下保证电极位置和覆盖面积相同。刺激强度根据肌肉的运动阈值强度和力平台强度确定,每个实验分为高强度和中等强度刺激两个 sessions ,且 session 之间间隔至少 48 小时以消除残留疲劳。

研究结果令人瞩目。在实验 1 中,针对股四头肌群,中等强度刺激下,SDSS 相比 SES 在 TTF、最大产生力(MPF)和平均产生力(APF)方面优势显著。例如,在一名受试者中,中等强度时,SDSS 的 TTF 为 20.00 秒,SES 为 11.47 秒,;而高强度时,SDSS 的 TTF 为 13.18 秒,SES 为 10.34 秒,。整体统计分析表明,中等强度刺激下的均显著高于高强度刺激。

实验 2 针对股外侧肌,结果却有所不同。中等强度和高强度刺激下,均无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中等强度相对较高,导致类似实验中未出现的溢出效应发生,且股外侧肌输出力较低,为保证有效刺激不得不选择较高强度,同时部分受试者还出现了股直肌的共同收缩现象。

综合来看,该研究明确了刺激强度对 SDSS 效果有显著影响。在股四头肌群中,高强度刺激会削弱 SDSS 相比 SES 在减少肌肉疲劳和增强力量方面的优势;而在股外侧肌中,中等强度和高强度刺激下 SDSS 与 SES 效果差异不明显。这一研究成果为 SDSS 在神经康复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临床医生在为脊髓损伤患者制定康复方案时,可以根据不同肌肉群和康复目标,更科学地选择刺激强度,优化 SDSS 的应用,提高康复效果。同时,研究也为后续进一步探索 SDSS 在其他刺激范式下的表现,如功能性电刺激骑行等,奠定了基础。

该研究主要采用了以下关键技术方法:一是实验对象选取技术,严格筛选符合条件的脊髓损伤患者作为样本队列;二是电刺激技术,运用 8 通道 MotiMove 刺激器结合定制 LabVIEW 程序产生特定频率和脉宽的电脉冲,实现不同模式的刺激;三是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使用力测量仪以 80Hz 频率采集力数据,并通过 MS Excel 和 MATLAB 软件进行分析,计算 TTF、MPF、APF 等关键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再次强调,刺激强度是影响 SDSS 效果的关键因素。高刺激强度会因运动单位的重叠激活而降低 SDSS 的优势,这一发现对确定功能性任务目标至关重要。在实际应用中,若追求更高功率输出,可采用高强度刺激,但要考虑疲劳快速出现的问题;若希望延长任务执行时间,则需权衡功率输出和疲劳抵抗,选择中等强度刺激。该研究丰富了分布式刺激方法的理论知识,为其在神经肌肉康复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有望推动相关康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