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fic Reports》:Differences in the rates of seroma complications between hernial sac transection and reduction after laparoscopic inguinal hernia repair: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编辑推荐:
为评估疝囊横断(HST)对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IHR)的影响,研究发现 HST 可降低血清肿发生率,意义重大。
在现代外科领域,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为腹股沟疝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变革。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LIHR)凭借其创伤小、恢复快、疼痛轻等优势,成为了深受医生和患者青睐的治疗方式。其中,腹腔镜经腹腹膜前修补术(TAPP)和腹腔镜完全腹膜外修补术(TEP)是两种常用的技术。
然而,LIHR 术后血清肿的形成成为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血清肿作为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可能导致慢性腹股沟疼痛,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疝复发,给患者带来二次痛苦。尽管众多医生和研究人员尝试了多种方法来降低血清肿的发生率,比如在腹膜前间隙放置引流管、将疝囊固定在腹壁等,但这些方法的临床效果并不理想。此外,对于腹股沟疝手术中至关重要的疝囊处理方式,尤其是间接疝囊的处理,目前也没有明确的共识。完全还纳间接疝囊在面对大型疝且伴有致密粘连的情况时,操作难度极大,还可能损伤精索结构,影响睾丸的血液循环。而疝囊横断技术虽然应运而生,但它的安全性以及术后并发症风险,如血清肿形成和误判导致的精索结构损伤等,都存在诸多争议。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一项系统评估疝囊横断技术对 LIHR 影响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来自泰国玛希隆大学医学院外科等机构的研究人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开展了一项关于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中疝囊横断与还纳对血清肿并发症影响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
研究人员采用系统评价和 Meta 分析的方法,按照系统评价和 Meta 分析的首选报告项目(PRISMA)2020 标准,在 PubMed、Embase、Springer 和 Cochrane 数据库中,检索截至 2023 年 12 月的相关出版物。纳入的研究需是关于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且明确说明手术技术;排除开放手术、非腹股沟疝修补等研究。
研究结果如下:
- 血清肿形成:分析 6 项比较间接疝囊横断和完全还纳结局的研究发现,横断组血清肿形成率比还纳组低约 57%(p<0.01),且无发表偏倚。
- 亚组分析:
- 研究设计:观察性研究中,横断法血清肿发生率比还纳法显著降低约 59%;3 项随机对照试验(RCTs)虽显示横断法血清肿率更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无发表偏倚。
- 手术方式:TAPP 手术中,横断法较还纳法显著降低血清肿形成率约 53%(p=0.03) ;TEP 手术中,两项观察性研究表明横断法血清肿率低于还纳法,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手术时间:4 项研究比较发现,横断组手术时间平均比还纳组短约 1.98 分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无偏倚。
在讨论部分,研究人员指出,此前不同研究对于疝囊横断与血清肿形成的关系结论不一。有的研究认为疝囊横断会增加血清肿风险,而本次研究发现,TAPP 手术中的疝囊横断在总体和亚组分析中,都可能降低术后伤口血清肿的形成。虽然疝囊横断和剥离都会产生空腔,但可能存在其他机制降低血清肿发生率,比如缝合腹横筋膜等技术或许能通过处理潜在死腔来减少血清肿形成,不过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此外,对于 TEP 手术,由于样本量有限,目前还无法得出明确结论。但综合来看,在疝囊还纳因严重粘连或手术视野空间有限而困难时,研究人员推荐使用疝囊横断技术。同时,部分证据显示疝囊横断可能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疝复发率。
这项研究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助于医生在面对不同病情时,更科学地选择疝囊处理方式,从而降低血清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