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ensic Science, Medicine and Pathology》:The mastoid triangle (Ma-Ast-Po) as a sexually dimorphic feature – a systematic review of 1604 human skulls and meta-analysis
编辑推荐:
乳突三角用于性别二态性研究的证据存争议,本综述显示其可靠性证据水平低。
# 乳突三角用于性别二态性研究的进展与剖析
在体质人类学的研究范畴中,乳突三角(mastoid triangle)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区域,它位于颅骨测量标志点乳突点(Mastoidale,Ma)、星点(Asterion,Ast)和耳上点(Porion,Po)之间。长久以来,乳突三角被视作潜在的性别二态性(sexual dimorphism)研究工具,吸引了众多科研人员的目光。然而,当前科学文献中关于乳突三角用于性别二态性研究的证据却充满争议,这促使研究者开展了一项系统综述,旨在深入探究乳突三角用于性别二态性研究的可靠性究竟如何。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本次系统综述依据 PRISMA-P(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 Meta-Analyses Protocols)指南,精心设计研究方案,并提交至 PROSPERO(国际系统评价前瞻性注册平台),注册号为 CRD42023488216 。在文献检索方面,研究者运用结构化策略,全面检索了 Pubmed、SciELO、LiLACS、LIVIVO、Open Gray 以及 Open Access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等多个数据库,力求涵盖所有相关研究。
在研究质量评估环节,严格遵循 Joanna Briggs Institute(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手册的标准,采用针对横断面研究的批判性评价清单,对纳入的研究进行细致评估,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二、研究结果
在经过层层筛选后,从最初检索到的 2148 项研究中,最终确定了 14 项符合要求的研究。这些研究的样本合并后,共包含 1604 个人类颅骨,为后续分析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数据基础。
进一步分析发现,在这 14 项研究中,有 8 项(占比 57.14%)明确支持将乳突三角用于性别二态性研究,认为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然而,也有 3 项研究(占比 21.42%)持反对态度,不建议使用乳突三角进行性别二态性的判断。
从研究质量角度来看,所有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较低,得分处于 75 - 100% 之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在对性别差异的量化分析中,男性和女性之间的标准化均差处于 1.00 - 1.42 之间。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理区域的研究结果之间并未呈现出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5)。同时,研究还检测到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以及较大的置信区间,这表明不同研究之间的结果存在较大的变异性。即便进行了基于国家特定亚组的荟萃分析,依然未能发现基于地理区域的统计学显著差异。
三、研究结论与意义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本次系统综述表明,目前支持将乳突三角作为性别二态性研究工具的证据水平较低。尽管部分研究支持其应用,但研究之间的差异和不确定性使得乳突三角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较大局限性。
这一研究结果对于体质人类学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提醒科研人员在使用乳突三角进行性别二态性研究时需谨慎对待,不能仅凭单一指标进行判断。同时,也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优化研究方法,扩大样本量,深入探究不同地理区域、不同人群之间乳突三角形态的差异,以提高性别二态性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此外,在法医学、考古学等需要进行性别鉴定的领域,也需要寻找更为可靠的方法和指标,避免因使用证据不足的方法而导致错误判断。
在未来的研究中,科研人员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对乳突三角进行研究。例如,结合现代影像学技术,获取更精确的颅骨形态数据;利用遗传学手段,探究性别相关基因与乳突三角形态之间的潜在联系;或者开展纵向研究,观察乳突三角在个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些多维度的研究,有望为乳突三角用于性别二态性研究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总之,虽然乳突三角在性别二态性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但目前其可靠性仍有待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需要在后续研究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以推动该领域的发展,为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更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