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C Veterinary Research》:Interstellar encounter: Postmortem imaging and virtopsy on a preserved anencephalic Indo-Pacific bottlenose dolphin specimen after 30 years
编辑推荐:
为研究鲸类无颅畸形,城大等研究人员运用 3DSS、CT、MRI 技术,发现新特征,凸显虚拟解剖重要性。
在神秘的海洋世界里,鲸类动物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然而,先天性畸形却给这些海洋精灵的生存和繁衍带来了挑战。无颅畸形(Anencephaly)是一种严重的先天性神经管缺陷疾病,它会导致胎儿的神经管无法正常闭合,进而影响神经褶皱、颅底和脑颅的形成。在人类医学领域,无颅畸形并不罕见,但在鲸类动物中,相关的研究却少之又少。此前,仅有 1991 年的一则报道,通过产前超声诊断出一只雄性印度 - 太平洋宽吻海豚(Tursiops aduncus)胎儿患有无颅畸形。自那以后,对于鲸类无颅畸形的研究似乎陷入了停滞,许多关键问题依旧迷雾重重,比如这种畸形的详细特征、发生机制以及对鲸类发育的影响等。
为了深入探索这些未知,香港城市大学赛马会兽医及生命科学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展开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他们将目光聚焦在一只保存了 30 年的无颅印度 - 太平洋宽吻海豚标本上,运用先进的死后成像和虚拟解剖(virtopsy)技术,试图揭开鲸类无颅畸形的神秘面纱。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Veterinary Research》上,为该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曙光。
研究人员运用了多种先进的技术方法来深入探究这只海豚标本。其中,3D 表面扫描(3DSS)技术使用手持 Artec Leo 扫描仪,围绕标本从多个角度进行扫描,获取其真实比例的表面几何形状和逼真的纹理信息。计算机断层扫描(CT)则利用 Philips 16 - 切片 Brilliance Big Bore CT 扫描仪,以 120 kV、47 mA 的参数和 0.8 mm 的切片厚度,对标本全身进行扫描,详细呈现骨骼特征。磁共振成像(MRI)借助 Philips Ingenia Elition X 3.0 Tesla MR 扫描仪及不同线圈,采用快速 T1加权 3D 序列对标本进行扫描,用于分析软组织特征。
研究结果如下:
- 3DSS 结果:3DSS 呈现出标本精确的表面形态,不仅清晰展现了皮肤缺陷的细节,还保留了其颜色特征。通过 3D 模型,能够方便地对解剖特征进行旋转、缩放和测量,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直观的基础。
- CT 结果:CT 检查发现,标本大部分脑壳缺失,上颌骨、颞骨和顶骨缩小,顶间骨完全缺失,颈椎呈驼背畸形,胸椎前凸。同时,下颌骨向内弯曲,额骨和顶骨残余部分的连接也出现异常,颅顶因额枕缝未形成而存在背侧开口。不过,椎体、肋骨和指骨的公式正常,未发现其他骨骼异常。
- MRI 结果:MRI 显示,在额骨和枕骨鳞部区域,皮肤和脂肪层未发育。在颅顶位置,检测到类似脑血管区或颅静脉窦的海绵状组织。脑干部分仅可见延髓和脑桥(中脑不太可能存在),小脑缺失。视神经(颅神经 II)和前庭蜗神经(颅神经 VIII)部分可见,脊髓则一直延伸到第 8 腰椎。此外,未发现胸腹腔内的骨骼、神经系统或内脏器官存在其他畸形。
在讨论与结论部分,研究人员指出,死后成像和虚拟解剖技术在人类法医学中已广泛应用,如今在海洋哺乳动物医学领域也逐渐崭露头角。此次研究首次运用 3 种先进的死后成像和虚拟解剖技术对鲸类无颅畸形进行报道。与 30 年前的研究相比,此次研究通过 CT 更准确地确定了骨骼的缺失和缩小情况,MRI 则揭示了软组织和神经结构的特征,发现该病例存在类似人类部分无颅畸形(meroanencephaly)的特征。虽然无颅畸形的病因复杂多样,但结合此次研究中母海豚的饲养情况,推测其胎儿神经管未闭合的原因更可能是感染而非维生素缺乏。这一发现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鲸类无颅畸形的发病机制,也为研究其他鲸类先天性畸形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该研究再次强调了虚拟解剖技术在研究鲸类疾病和畸形方面的重要性,为未来相关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有助于推动海洋哺乳动物医学的发展,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海洋生物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