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神经外科常见的疾病,其中伴有急性硬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SDH)的情况并不少见。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TBI 患者中合并心房颤动、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以及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人数逐渐增多。同时,低冲击性颅脑创伤导致的急性 - on - 慢性硬膜下出血也越来越常见。在临床治疗中,为了预防肺栓塞(PE)、深静脉血栓(DVT)等高凝性疾病,医生常常会使用预防性抗凝(AC)治疗。然而,AC 是否会增加术后颅内出血(PH)的风险,一直是医学界争论的焦点。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于 AC 的讨论大多集中在是否使用,而非何时使用。因此,明确围手术期预防性 AC 的时机及其对发病率、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在抗凝时机方面,研究表明,术后 24 - 48 小时内进行预防性 AC 治疗,并不会增加 PH 的发生频率。这一结果为临床医生在选择抗凝时机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综合来看,这项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创伤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及时进行预防性 AC 治疗并不会导致 PH 的发生。这一发现有助于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更加科学合理地制定抗凝方案,平衡预防血栓栓塞事件和避免术后颅内出血的风险。同时,研究也指出,术前的临床状态,如影像学和临床显示的脑疝迹象,以及术前抗凝药物的使用,对 PH 的发生影响较大。而 PH 本身会显著增加患者的总体死亡率。
在技术方法上,研究人员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首先,从医院数据库筛选符合条件的患者,确定研究队列;其次,通过定期的 CT 扫描来诊断颅内出血和血栓栓塞事件,其中颅内出血由资深神经放射科医生独立诊断,血栓栓塞事件通过 CT 扫描或双功超声检查;最后,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如 Mann-Whitney U 检验、卡方检验、Fisher 精确检验和单变量二项逻辑回归等,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探究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论部分再次强调,没有证据表明及时的预防性 AC 会导致创伤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发生 PH。虽然预防性 AC 在预防 TE 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在其他研究中得到证实,但本研究进一步表明,早期应用预防性 AC 不会增加该队列患者术后 PH 的风险。研究还发现,初始临床状态对 PH 的发生影响较大,而 PH 会增加总体死亡率。这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助于医生更加合理地进行抗凝治疗决策,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在讨论部分,研究人员也指出了研究存在的局限性。例如,研究设计和样本量可能不足以充分证明早期 AC 给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不良事件(尤其是 TE)的发生率较低,使得相关结论的得出存在一定困难;回顾性分析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等。尽管如此,这项研究仍然为后续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有望推动创伤性硬膜下血肿治疗领域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