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处理与指数定义:使用 1981 - 2022 年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气候预测系统再分析(NCEP CFSR)的每日数据集,通过去除气候平均日年周期得到每日异常值。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滤波提取不同时间尺度的异常值,如年际尺度的每日异常值和季节平均异常值。同时,定义了模式依赖的北极温度指数(Arctic Temperature Index,ATI)来表征北极变暖,以及欧亚大陆温度指数(Eurasian Temperature Index,ETI)来量化欧亚大陆的冷却情况。
表征冬季北极整体变暖:以往研究中用关键区域平均的地表气温(SAT)异常来定义北极变暖指数,如巴伦支 - 喀拉海(BKS)区域,但随着北极变暖加速且呈现整体变暖特征,这种方法难以准确描述北极变暖模式。研究人员通过计算两个年代际(2002 - 2022 年加速 AA 期和 1981 - 2001 年早期 AA 期)北极冬季平均 SAT 在 sigma 0.995 水平(CFSR 最低模式层)的差异,确定了加速冬季北极变暖模式。将北极地区(北纬 65° 以北)冬季 SAT 异常投影到该模式上得到投影系数,进而定义了模式依赖的 ATI。研究发现,原始每日 ATI 识别出的 AWEs 大多出现在加速 AA 期,而去除长期变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后的年际每日 ATI 识别出的 AWEs 在整个时间跨度上分布更均匀。
北极变暖导致欧亚大陆变冷的观测证据:对加速 AA 期的前 300 个原始每日 AWEs 和整个时间跨度的前 300 个年际每日 AWEs 进行合成分析,发现两者都呈现出类似暖北极 - 冷欧亚大陆(WACE)的模式,即北极变暖时,中纬度欧亚大陆(45°N - 65°N)出现显著的负 SAT 异常。通过对 AWEs 和 ECEs 进行超前 - 滞后合成分析,发现 AWEs 发生后约 2 天,中纬度欧亚大陆会出现明显的冷异常,表现为 ECEs 的发生频率增加以及平均 ETI 显著为负。同时,ECEs 发生前约 2 天,北极地区会出现明显的变暖。这为北极变暖导致欧亚大陆变冷提供了直接的观测证据,且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温度变化幅度上,还体现在 ECEs 的发生频率上。此外,对伴随 AWEs 后的欧亚大陆冷 SAT 异常的大气环流异常进行合成分析,发现其呈现出等效正压垂直结构,在北极地区为正的位势高度异常,中纬度欧亚大陆为负的位势高度异常。在静力平衡和地转平衡的约束下,这种结构导致中纬度欧亚大陆近地面气温冷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