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为探究小儿胆总管囊肿(CC)术后胆管结石形成因素,研究分析 457 例患者,发现胆管结构影响结石形成,强调术后长期随访重要性。
小儿胆总管囊肿,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病症,却在悄然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胆总管囊肿指的是胆管系统出现异常扩张,就像一根原本顺畅的水管,突然出现了鼓包,这不仅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问题。在亚洲,每 1000 个人中大约就有 1 人会受到它的困扰。以往的研究表明,虽然手术切除扩张胆管和进行肝空肠吻合术(HJ)是主要治疗手段,但术后却可能出现诸如胆管炎、胰腺炎、结石形成甚至胆管恶性肿瘤等长期并发症。其中,胆管结石的出现更是让人头疼,它不仅会引发炎症,还可能增加癌变风险,可关于其形成的具体因素却知之甚少。为了深入了解这些问题,来自韩国峨山医疗中心(Asan Medical Center)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针对小儿胆总管囊肿术后胆管结石的研究,相关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
研究人员为了完成这项研究,收集了 1992 - 2021 年间在峨山医疗中心接受胆总管囊肿切除手术的 457 例儿科患者的资料。他们通过回顾性分析,详细记录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信息、手术过程、后续随访情况以及解剖分类等综合数据。诊断方面,主要借助超声检查(US)、磁共振成像(MRI),包括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等影像学手段,必要时还会进行肝胆扫描(HBS)。
研究结果显示,在 457 例患者中,有 21 例出现了肝内胆管(IHD)结石,这些结石的形成主要与 Todani IVa 型囊肿相关,尤其是 Tsuchida 2 型或 3 型,这类囊肿常伴有肝内胆管扩张和上游狭窄。值得注意的是,手术方式对肝内胆管结石的形成并没有显著影响,但吻合口大小在结石进展组和无结石组之间存在差异,结石进展组的吻合口更大。另外,18 例患者出现了胰内胆总管残余(RIPD)/ 共同通道胆管(CCD)结石,这些患者均为复杂的 Komi 类型,不过胰腺分裂本身对结石形成的影响尚不明确。进一步分析发现,早期手术(6 个月前)对减少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生有积极影响,但对胰内胆总管残余 / 共同通道胆管结石的发生影响不大。
从患者症状来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中,42.9% 的人最初表现为胆管炎,38.1% 是在随访超声或磁共振检查时偶然发现;胰内胆总管残余 / 共同通道胆管结石患者则主要表现为胰腺炎,占比达 72.2%。在治疗方面,肝内胆管结石主要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镜取石术(PTCS)和手术取石,近年来也开始尝试内镜超声引导下肝胃 / 空肠造瘘取石术(EUS - HGS);胰内胆总管残余 / 共同通道胆管结石则主要通过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进行治疗。
在讨论部分,研究人员指出,胆管结石是胆管慢性炎症的标志,会加重胆管狭窄和增加癌症风险,因此长期随访至关重要。对于肝内胆管结石,以往研究报道其发生率在 2.7 - 11.0% 之间,本研究中为 4.6%,这可能与病例选择和随访时间有关。而且,年龄较小进行手术似乎对肝内胆管结石的预后更有利,但考虑到手术技术因素,如肝空肠吻合口狭窄,一般建议 6 个月后手术。对于胰内胆总管残余 / 共同通道胆管结石,虽然胰腺分裂被认为可能与结石形成有关,但两者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同时术前梗阻性病变和 ERCP 对结石形成的影响也值得关注。
这项研究意义重大,它是目前针对小儿胆总管囊肿术后胆管结石最大规模的回顾性研究,详细分析了结石形成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医生评估患者术后结石风险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强调了对这类患者进行系统、长期随访的必要性,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干预结石形成,改善患者预后。未来,或许可以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减少术后结石等并发症的发生,为孩子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